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ekccxea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鉴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功利化倾向,笔者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鉴赏古诗词,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书(必修3)的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为例,利用文本细读的方法鉴赏这两首古诗,体会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文本细读;《秋兴八首》(其一);《登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绚丽瑰宝,它是一条时间隧道,带我们穿越到千年前的时空,与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共饮一江水,共赏一片景,与诗人把酒促膝,诗意无穷。但笔者在从事一线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诗词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文本解读程序化:语文教学受应试功利性影响,重视技术性 分析,如技巧手法、诗眼词眼、思想情感、答题模式等。文本解读浅层化:诗词语言简短凝练、含蓄蕴藉、尺幅千里,而大多数教师缺乏细致入微地解读,字词并未结合语境理解其深刻含义,而使学生不能把握诗中的深层意蕴。脱离文本随意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間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任何解读都必须立足文本,不能脱离文本,天马行空。
  细读的字面意义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笔者试图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秋兴八首》(其一)。
  一、读标题
  秋兴,就是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以“秋兴”二字可以读出本诗的学习目标即“秋天何景,抒发何情”。
  二、读背景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P38注释: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两个关键词,第一是“流寓”,“流寓”即“漂流寄居”。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P49“有关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参军的小官。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第二个关键词是“夔州”(今重庆奉节),诗中所取意象多与重庆地相关,如“巫山巫峡”“江间”“白帝城”。
  三、读诗歌
  在古代诗歌里,尤其在古代词曲中,或出于篇幅的限制,或出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声律的需要,诗人常会打破通常的语言结构习惯,而灵活地进行语词的组合,或颠倒语序,或跳跃省略……于是形成属于诗歌所特有的一种凝练而含蓄的美,王安石把这类不合常规却能巧妙达意的诗歌语言称之为“诗家语”。要有效读懂诗歌需要“调整语序”“补充省略”“整合句意”。
  “丛菊两开他日泪”,“丛”在此句中与下句的“孤”相对,应讲成量词“簇”。“丛”量词,簇。庾信《春赋》:“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两开”即第二次,“他日”即入往日,“第二次旧地见到簇簇菊花盛开,往日的泪禁不住又流了下来”。“菊花”在古代诗作中经常出现,它既是幽人高士、坚贞高洁之花,更是感时伤怀之花。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
  杜甫写《秋兴八首》的第二年,即大历二年(767)重九日在夔州登高时曾作: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九日》本诗抒写作者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之慨。所以,杜甫又见丛菊盛开,就不免泪湿衣襟,意象的选择与情感的表达是相契合的。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尾联“催刀尺”指赶裁新衣,“寒砧”与“清砧”“暮砧”在古典诗歌中很常用。但是很多老师在解读时,都把“砧声”讲成洗衣服时捶打衣服的声音,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妥。
  “砧”是捣衣石,一般为石制,古时制衣的料子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帖,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上,用木棒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在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中,“衣”被放在首要地位。“衣”不仅可以御寒蔽体,在传统诗学中,它还被视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情感暗语。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引起斩不断的离情别绪;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无尽的乡思乡愁。
  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也使用了“捣衣声”这个意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蕴之一。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多联系生活,大胆去实践,结合学情努力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坚决不被表面的障碍所迷惑。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今后还会对新课标精神进行更深刻的学习,希望能有更多收获。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药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案例背景  理论指导:王荣生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说“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
【真题回放】  生活百味,有时候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事情也是一种品质。今天请你站在鱼儿的角度,甚至化身为一条自由游动的鱼,走在鱼儿的思想里。 请以“走在鱼儿的思想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 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试题分析】  2019年中考,一条鱼游进了常州考生的作文里,考生普遍反映作文被“一条鱼”写哭
刚开学没几天的一个课间,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备课。猛然间身后传来两声狗叫,那声音传遍了整个大办公室,着实把我吓了一跳。转身一看,原来是我班的范俊豪,他正朝我扮着鬼脸笑嘻嘻地说:“逗你玩的。”鄰座的老师说:“这孩子真是胆大包天了。”  开学第一天范俊豪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铃响之后,他最后一个汗流满面地走入教室,上课时他表现欲望特别强烈,老师说一句,他恨不能插十句,看着同学们对他投去诧异的目光,他
山中一片寂静,不该独醒。  那夜,我与父母宿营山中,抛却城市的喧嚣和升学的压力,拒绝被忙碌所挟持。  许是午夜,或是凌晨,我被一丝凉意唤醒,便再无睡意。披上薄毯走出帐篷,周围的气息薄如蝉翼,我不敢贸然去踩径边一宿的躺叶,怕脆碎的声音太响,惊破这一袭尚未卷收的蝉纱。天尚且黑着,我并无丝毫惧怕,反是深深地吸吮,舔舐着山间那冰清的温度,却不敢用力倾吐,怕城市的浊气污染了这灵秀的山间。  丝丝缕缕的鱼肚白
时光,是奔腾不息的长河;  年,是长河中一朵亭亭白莲;  月,则是片片花瓣连为一体,托起金黄的蕊,构成美妙的整体。  而莲瓣,自然各有所异,或长,或短,或圆,或窄—于是,一年十二月,便形成不同的风采……  一月,一年之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洋溢着新年气氛的时光,人们心中,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对崭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来年的规划与打算。从一月中,我收获新意。  二月,春寒料峭
“开会了,开会了。”妹妹在家里大声叫喊着。  “又要干啥事呀?”大家都在揣摩着。爷爷坐在一家之主的位置上,一脸的严肃,“趁国庆长假大家都在家,有个事情和你们商量一下,你妈的七十大寿该如何庆祝,请大家说说。”话音刚落,大家便开始议论纷纷。不一会儿,姑姑说:“这是一件大事,应该办得热闹点,把亲朋好友都请来,还要买些寿碗回来散,大家觉得怎么样啊?”妈妈也过来发言了:“别人家不是还请人来唱戏吗?多有面子呀
[双调]壽阳曲·潇湘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潇湘指湘水与潇水在湖南零陵汇合的地方,后来用来代指湖南。这首小令抒写了作者由江西至湖南的亲身感受。  曲子的前三句紧扣曲题,写潇湘夜雨及作者触景生情。“渔灯暗,客梦回”描写作者在水上过夜的情景。潇湘自古为鱼米之乡,“渔灯”抓住了“潇湘夜”的特点,“暗”字奠定了全曲暗淡感伤的感情基调。“客梦
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音箱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您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生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
【误区探究】  议论文写作一直是中考复习的重点,但成效甚微。从各地中考作文情况来看,写作议论文的考生不少,但出彩的却不多。在各地历年中考满分作文中,议论文所占的比例不超过10%。专家指出,问题主要存在于两方面。一是论点不当,有的用语片面或过于绝对,观点有失偏颇;有的表述含糊不清,观点不明确。二是论据缺失,有的整篇文章见不到一个事件,只是在空泛地议论;有的选择了事例,但事例与论点不相符;有的事例陈旧
七秒钟的记忆,让我明媚不忧伤。  我只模糊地记得几个过往的片段。潺潺净水清澈,淙淙流水叮当。山高草盛树茂。水天相接,仿佛能游到穹顶。草木翠绿,痴痴地醉倒在绿色的清波中。  “我迟早会跃过那个‘龙门’,游向大海。”母亲说过大海是光,是暖,是希望,是明媚。大海是所有鱼儿梦的彼岸。那个龙门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哈哈哈。别做梦了,你永远不可能跳过那个土堆!”同伴们纵声大笑,三五成群,鳞甲熠熠闪光,亮得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