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高速发展,服装人才的市场需求日趋扩大。实习教学是中等职业服装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實习课时不应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而已,还应真正地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对待,把学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让教师讲究“导”法,学生讲究“练”法,从而提高服装实习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等职业服装;实习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112
实习教学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且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教材设备器材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习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实习教学环节有别于理论课的教学环节。在实习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上实习课时不应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而已,还应真正地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对待,把学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让教师讲究“导”法,学生讲究“练”法,从而提高服装实习的教学质量。
一、演示到位,为构筑学生创新意识提供良好铺垫
在服装实习教学过程中,入门指导最重要的是示范演示操作,这是技能形成的第一隘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演示到位是提高实习质量、使学生形成正确技能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演示到位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到位。在讲解动作的名称和作用时,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教师并加以示范。在学生有了初步的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因势利导,抓住动作要领,较慢的给学生演示一至两遍,以强化学生对动作要领的认识和掌握。在示范过程中,要做到讲做同步,准确无误,规范条理。对于那些可见度小的操作动作,要考虑使用电化教学或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增大可见度,防止学生照葫芦画瓢的错误动作,或模而不仿、仿而不像的现象发生。如在我们制作服装时,每个示范动作只有前几排的学生能看到、看全,绝大部分看不到或看不全,这就需要采用电化教学的方式,加以解决,以此来巩固学习内容。
其次,教师的演示方法要到位。在实习教学中,不论是基本操作课题,还是独立操作课题,都有一套科学严谨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教师必须按操作步骤,有条不紊地慢慢地演示给学生,使其不仅掌握动作要领,还要掌握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以期达到形成熟练技能之目的。演示方法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学生技能的提高、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再次,教师的演示启发要到位。一个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敏锐的革新意识和执着的创新精神。这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正是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目标。教学中,不仅应重视发展学生的集中思维,而更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创造活动要经过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由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经过多次循环才能成功,而创造性则更多的表现在发散思维上。因此,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要设计出在操作程序和方法上梯度不同的问题来让学生质疑,使其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经常对操作程序提出不同的改进方法。如在服装教学中制作的方法具有多样性,指导老师只有通过引导,通过学生的实践,寻找好的、新的制作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革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适当点拨, 为学生创新思维配上开启的钥匙
操作技能的形成,从掌握局部动作到达到协调、熟练的程度,是在反复练习并不时地进行点拨指导。看其操作动作是否规范,操作方法是否科学,操作程序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只有在动作规范、方法科学、程序合理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科学地创新。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当学生在各自的工位上操作训练时,教师要做到及时走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工位不能满足全部学生需要时,教师要采取模块小组的教学法,将学生分为两组或三组,分别实习不同的课题,这就更需要教师不停地巡回指导。要避免入门指导完成后,实习纪律失控,车间无人统领的局面出现。这是实习之大忌。
2每到一个工位,教师要细致观察学生操作动作有无不规则之处,操作步骤与方法有无不当之处,操作规程有无不宜之处,发现一处纠正一处。否则,就会使学生错上加错。技不正,术则错,何谈技术精湛。要防止那种虽在巡回,却视而不见或索性不视之举。还要避免那种部分指导,部分无睹的现象出现,这违背有教无类、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3作为一名指导教师必须作到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就要苦口婆心地讲清道理,并附之以动作示范。尤其对差生更要不厌其烦地讲解演示,再讲解再演示,手把手地教,直到学会为止。当学生操作出现错误时,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时的点拨才真正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要把不规范甚至错误的动作解决在刚刚开始之中,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找出本操作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并要求学生思考本课题的工艺流程怎样改进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省时、省力、省钱,从而达到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之目的。只有这样坚持锻炼,学生的技术素质才能真正得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以培养。
三、讲评到位,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阶梯
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善始善终,而且始有序终有果,实习课教学也是如此。因而,结束指导是实习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更进一步地说这是对实习教学劳动成果的评判,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其主要任务是检查实习目标的落实情况,分析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总结成绩,找出不足,鼓励鞭策,以厉再战。
实习目标是否达到,要依据本课题的质量要求和技能標准来衡量。具体地说,必须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并实际观察和记录每个学生的操作成绩及不足,真正做到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及时发现学生在哪些方面达到了技能目标的要求,哪些方面还未达到,一一记录在案,这也是为下一步的评析积累第一手宝贵资料。
在结束指导这一环节中,讲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阶梯。因而,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讲评要讲到点子上,讲到实质上,讲到关键上。讲到点子上就是要从技巧上给学生以明确的提示。如我们在制作中得考虑上下层吃势,因而缝制时应适当带紧下层,保证上下层吃势一致。讲到实质上就是在实习操作过程中,必须明确指出技术动作是否符合原理,还要从根本上解决正确技能形成的障碍,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尖端人才,更需要广大的技术人才。而技术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的成功与否。那么,要培养出又多又好的创新型人才,则取决于实习教学的创新型教法。创新型教法则要求我们始终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之中,才能实现素质教育之目的。所以,实习指导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模仿、记忆,只有将实习指导和创新教学相融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服装专业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教学的思考》,中国教育创新杂志 2007年第10期, 郭海云
[2]《中职学校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教育创新杂志,2008年第1期,周新楠
[3]《浅析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杭州服装职业高级中学,张慧
关键词:中等职业服装;实习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112
实习教学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且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教材设备器材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习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实习教学环节有别于理论课的教学环节。在实习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上实习课时不应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而已,还应真正地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对待,把学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让教师讲究“导”法,学生讲究“练”法,从而提高服装实习的教学质量。
一、演示到位,为构筑学生创新意识提供良好铺垫
在服装实习教学过程中,入门指导最重要的是示范演示操作,这是技能形成的第一隘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演示到位是提高实习质量、使学生形成正确技能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演示到位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到位。在讲解动作的名称和作用时,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教师并加以示范。在学生有了初步的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因势利导,抓住动作要领,较慢的给学生演示一至两遍,以强化学生对动作要领的认识和掌握。在示范过程中,要做到讲做同步,准确无误,规范条理。对于那些可见度小的操作动作,要考虑使用电化教学或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增大可见度,防止学生照葫芦画瓢的错误动作,或模而不仿、仿而不像的现象发生。如在我们制作服装时,每个示范动作只有前几排的学生能看到、看全,绝大部分看不到或看不全,这就需要采用电化教学的方式,加以解决,以此来巩固学习内容。
其次,教师的演示方法要到位。在实习教学中,不论是基本操作课题,还是独立操作课题,都有一套科学严谨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教师必须按操作步骤,有条不紊地慢慢地演示给学生,使其不仅掌握动作要领,还要掌握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以期达到形成熟练技能之目的。演示方法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学生技能的提高、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再次,教师的演示启发要到位。一个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敏锐的革新意识和执着的创新精神。这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正是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目标。教学中,不仅应重视发展学生的集中思维,而更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创造活动要经过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由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经过多次循环才能成功,而创造性则更多的表现在发散思维上。因此,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要设计出在操作程序和方法上梯度不同的问题来让学生质疑,使其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经常对操作程序提出不同的改进方法。如在服装教学中制作的方法具有多样性,指导老师只有通过引导,通过学生的实践,寻找好的、新的制作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革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适当点拨, 为学生创新思维配上开启的钥匙
操作技能的形成,从掌握局部动作到达到协调、熟练的程度,是在反复练习并不时地进行点拨指导。看其操作动作是否规范,操作方法是否科学,操作程序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只有在动作规范、方法科学、程序合理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科学地创新。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当学生在各自的工位上操作训练时,教师要做到及时走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工位不能满足全部学生需要时,教师要采取模块小组的教学法,将学生分为两组或三组,分别实习不同的课题,这就更需要教师不停地巡回指导。要避免入门指导完成后,实习纪律失控,车间无人统领的局面出现。这是实习之大忌。
2每到一个工位,教师要细致观察学生操作动作有无不规则之处,操作步骤与方法有无不当之处,操作规程有无不宜之处,发现一处纠正一处。否则,就会使学生错上加错。技不正,术则错,何谈技术精湛。要防止那种虽在巡回,却视而不见或索性不视之举。还要避免那种部分指导,部分无睹的现象出现,这违背有教无类、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3作为一名指导教师必须作到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就要苦口婆心地讲清道理,并附之以动作示范。尤其对差生更要不厌其烦地讲解演示,再讲解再演示,手把手地教,直到学会为止。当学生操作出现错误时,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时的点拨才真正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要把不规范甚至错误的动作解决在刚刚开始之中,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找出本操作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并要求学生思考本课题的工艺流程怎样改进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省时、省力、省钱,从而达到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之目的。只有这样坚持锻炼,学生的技术素质才能真正得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以培养。
三、讲评到位,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阶梯
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善始善终,而且始有序终有果,实习课教学也是如此。因而,结束指导是实习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更进一步地说这是对实习教学劳动成果的评判,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其主要任务是检查实习目标的落实情况,分析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总结成绩,找出不足,鼓励鞭策,以厉再战。
实习目标是否达到,要依据本课题的质量要求和技能標准来衡量。具体地说,必须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并实际观察和记录每个学生的操作成绩及不足,真正做到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及时发现学生在哪些方面达到了技能目标的要求,哪些方面还未达到,一一记录在案,这也是为下一步的评析积累第一手宝贵资料。
在结束指导这一环节中,讲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阶梯。因而,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讲评要讲到点子上,讲到实质上,讲到关键上。讲到点子上就是要从技巧上给学生以明确的提示。如我们在制作中得考虑上下层吃势,因而缝制时应适当带紧下层,保证上下层吃势一致。讲到实质上就是在实习操作过程中,必须明确指出技术动作是否符合原理,还要从根本上解决正确技能形成的障碍,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尖端人才,更需要广大的技术人才。而技术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的成功与否。那么,要培养出又多又好的创新型人才,则取决于实习教学的创新型教法。创新型教法则要求我们始终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之中,才能实现素质教育之目的。所以,实习指导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模仿、记忆,只有将实习指导和创新教学相融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服装专业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教学的思考》,中国教育创新杂志 2007年第10期, 郭海云
[2]《中职学校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教育创新杂志,2008年第1期,周新楠
[3]《浅析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杭州服装职业高级中学,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