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70%的死囚最后一餐都是点炸鸡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于得州监狱后厨工作的Brian D. Price,在其书《Meals To Die For》(断头饭)里提到:“70%的囚犯最后一餐要求油炸食品,其中大部分会指定品牌。”
  早在几十年前,辛普森一家就用蒙太奇手法,在剧集里点评过无油炸不美国的饮食文化。
  美国有网友说:“裹上面包糠,炸至两面金黄。只要成功破坏掉食材原始的风味,你就能让美国人把任何东西吃下去。”
  一般来说欧洲被认为是现代油炸食品的发源地,17世纪末的欧洲就存在油炸马铃薯的证据。不过英国和后来的美国,才是这一烹调风格的集大成者。
  1860年,英國人Joseph Malin将炸鱼和薯条结合,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炸鱼薯条店。此店成为万恶之源,让“英国没有烹调”至今都是互联网上的热梗。
  美国饮食文化引入油炸也在这一时期,但花样可就多多了。
  在美国问答平台Quora上,“为什么美国人沉迷于油炸食品”这个问题下,顶赞回答认为:
  “油炸首先在南部兴起,主要是气候导致。潮热的室内不能有烤炉这样的高发热源,相对凉爽的油炸是理想的高温烹调方式。
  另外,内战之后,南部相对贫穷。导致鸡腿、内脏等这些边角料也成为食材。而这些食材本身风味让人难以入口,但油炸能起到奇效,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烹调。”
  今日的美国是金融中心,但别忘了曾经她的标签是工业帝国。
  在这个过去大半国民都是工人的国家,一切行为,包括吃在内——也要讲究效率。在要味觉还是要简便的苛刻需求下,油炸食物作为唯一胜任者,伴随着美国工业化的脚步,遍布全美,也走向了全球。
  话说相比英国唯一一道“国菜”炸鱼薯条,美国的油炸世界就有太多故事可讲了。
  有人说在谷歌上搜索“油炸” “任何东西”的关键字,你都能找到一道相应的美国佳肴。
  比如羊蛋,或者高达。
  还有士力架。
  不过这个油炸士力架似乎还是美国一道著名家常菜。在美国下馆子,判断正不正宗,问问服务员有没有这个就知道了。
  在美国几乎所有水果都能够被油炸。
  苹果、草莓算是比较常见的。
  游乐场里推车卖的炸菠萝、炸西瓜就真想不出是什么味了。
  表面上很油腻,唇枪舌剑后突现一股清甜。转折之快,变化之大,这样的反差体验可能也只在网文里才有。
  《中华小当家》里说最高级的烹调,是烹调烹调本身。例如土豆炸洋芋,番茄炒西红柿。
  放美国这块就是油炸汉堡,或者油炸比萨,把做过的再做一遍,颇有四川回锅肉的精髓。
  美国饮食文化中,唯有糖能与油炸抗衡。有数据显示,14亿国人一年消费的糖大约是1700万吨。美国3亿人,对应的这个数字是1500万吨。

  但现实是两者并非竞争关系,而是于各个领域共存。蛋糕、冰激凌,包括糖块本身都能炸来下威士忌。甚至泡泡糖在炸过以后,据说在口感上都能比肩鱿鱼须。
  美国真还有炸酒的。一物二用,既是对大脑的洗礼,也满足了口腹之欲。
  在德州,炸啤酒可是一味地道的乡村菜。虽然卖相不佳,却入口即碎,口腔中涌出的啤酒,能让人联想起广袤的自然与德州山泉之美。
  在美国人的厨房里,油炸近乎一种洗礼仪式。并不是什么都能下锅,而但凡起壳之物,均是一种认可。老美食谱中,有资格享受这项殊荣的液体除了啤酒还有龙舌兰、可乐、自来水等。
  20世纪30年代,面对大萧条,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颁布了“罗斯福新政”。他的反对者们在报刊上抨击他,给文章标题起的名尽是《总统今天的早餐是油炸企业家》之类的。看来油炸这门烹饪技艺,在美国真是深入人心。
其他文献
在卡帕多奇亚旅行的时候,我自己一个人报了个越野车之旅,当时是这里旅行的淡季,报名这趟旅行的只有我和一对来自巴基斯坦的夫妇.卡帕多奇亚的气候很干,当我们在山路上飞驰的
期刊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之间的关系与叶酸(FA)、VitBt2治疗下肢DVT的机理。 方法:研究对象包括90例下肢DVT住院病人为病例组和90名健康对
自打人类大踏步进入消费主义以来,女人头上就被扣了一顶牢牢的帽子,只要你在任何标价不菲的商品前逗留超过两秒,男人体表就会蒸腾出一股空气,眼神里带着一丝绝望,说着那句无
期刊
据我一点不深入的观察,旅行者们通常分为两派:一帮泰国派,偏好在寒冷的季节飞去热带的岛屿游泳。泰国派们无论男女,通常都拥有硕大的胸部,小麦色的皮肤,每个毛孔都喷射着旺盛的生命力,三五成群,在热带地方肆意狂欢,野蛮生长。  另外一帮则是日本派。他们偏好在寒冷的季节飞去东京看雪,披着大衣,裹着围巾,在陌生的异国街头行走,享受着热闹里的淡漠,繁华中的冷清。他们往往身形消瘦,面容苍白,看着弱不禁风。形单影只
期刊
这场抗“疫”中,媒体镜像中的钟南山院士是多元的,人们在各方面依赖他,他作为医生的专业身份倒常被其他身份遮掩。近来他受访时谈到的“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让公众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出色医生的仁者仁心。正如他在自己的传记《钟南山传》一开头的那句话:其实,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我们常说“看病”,医生看病,患者到医院看病,看的到底是什么呢?钟南山说: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我们要经常想到的是,在
期刊
在群雄争霸的三国时期,有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年轻时,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壮年时,他安定南中,北伐曹魏。在和强大敌军交战中,他用兵如神,战绩显赫。然而,他壮志未酬的人生定格在53岁那年,死于军中,至死都未能兴复汉室,留下无尽遗憾。他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回顾他短暂的一生,让人感慨万千:人生匆匆,在疾病面前,即使是自比管仲、乐毅,叱咤风云的诸葛武侯也变得不堪一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身心健康
期刊
期刊
狼以前是怕人的。  我老奶掌家时,我爷爷负责放羊。曾经有匹狼趁他没注意,去噙了只半大羊就跑。如果是小羊,狼就会咬著羊脖子,把羊甩到自己背上,背着就跑;但那只羊有点大,狼背不动,就噙着羊脖子,用尾巴抽着羊屁股,赶着羊走。  我爷爷看到后,一声大喊,拔脚就追。狼舍不得快要到嘴的肉,拼命用尾巴赶羊,我爷爷紧追不舍,一口气撵出三四里地。狼终于给累垮了,然后松嘴放了那只羊,自己逃了。爷爷这时也累坏了,没再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