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体育教学;跳远;踏跳;
准确性;起跳高度;训练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7(B)—0056—01
跳远是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必修运动项目之一。由于跳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具有较为复杂的技术要求,而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往往因踏跳不准确,起跳高度不够,跳不出好的成绩,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到底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踏跳的准确性和起跳高度呢?
一、影响学生跳远踏跳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踏跳是跳远中的关键技术,是决定学生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不能准确地踏板起跳,就会导致整个技术动作变形,影响自身应有水平的发挥。而踏跳准不准确,关键在于助跑。也就是说,学生能否掌握正确、合理的助跑技术,对踏跳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在跳远过程中的助跑环节应做到:身体放松、协调,速度快速、平稳,步伐连贯而有节奏。其中保持助跑节奏的稳定性是助跑技术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形成良好的助跑节奏则是提高踏跳准确性的关键。正确、合理的助跑节奏应该是:起伏有致,张弛交错,快慢适宜。学生稳定、合理的跳远助跑节奏,必须通过长时间系统的训练才能形成。
二、学生踏跳准确性训练方法
踏跳训练主要是要提高学生助跑节奏的稳定性,但许多学生的助跑节奏,特别是助跑开始阶段的节奏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影响到了踏跳的准确性。为了提高学生踏跳的准确性,教师通常可以采用以下训练方法:
1.平跑练习法。即让学生在跑道边上采用站立式起跑,跑至前方30米左右的区域里。学生每次平跑练习训练,教师应安排在基本训练部分的开始阶段,要求学生上体逐渐抬起,速度自然加快。负荷量一般在3次×3组。当学生起跳脚踩入该区域时,教师在区域里做个记号,当学生9次跑下来时,教师对他们的鞋印踩点较集中的地方进行丈量,丈量的长度在正式跑道上做下醒目的记号。待下次训练时再观察学生鞋印踩点集中处,并再次丈量后做下记号,直至误差为10㎝左右,从而定下30米左右平跑终点,而该终点的学生平跑记录数据,则作为学生助跑能力提高的主要依据。显然,随着学生速度的提高,落点的正确,才能准确地踏跳。
2.踩点训练法。即教师把学生助跑中最后5步~6步的落脚点用直径为30㎝的圆圈圈出来,当学生助跑到后几步时,要求他们踩着小圆圈上板。该方法主要是解决学生助跑最后几步节奏的稳定性和上板的连贯性问题。其间,要求学生在跑动过程中上体的倾斜度要小些,身体各部分应尽量做到协调自如,手臂摆动要快速有力,腾空时间尽量短,为快速起跳做好准备。
3.大中小训练法。助跑时,不同学生的起动方式、加速的时机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要求他们在最后几步助跑上板时要在保持稳定速率的同时逐步提高准确性。学生要想准确上板踏跳取得好的跳远成绩,助跑速度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这个速度必须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学生跳远助跑的最后三步应保持连贯,一般三步步长是中—大—小,即倒数第三步的步长为中,倒数第二步的步长为大,最后一步步长最小,从而使助跑和起跳衔接得更加紧密,在缩短起跳时间的同时增大了起跳的力量,提高了起跳的效果。
三、学生起跳高度训练方法
学生的起跳高度不但直接影响到落地远度,而且抓好起跳高度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助跑速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起跳高度训练方法很多,但本文只着重论述结合腾空步的各种起跳练习。
1.起跳腾空步头碰高。即学生起跳远度固定在2米~2.30米之间,起跳高度随着学生的能力发展而定,学生助跑7步~9步即可。该方法主要解决学生踏跳板时,低头看板、起跳不充分等问题,并能让学生保持较为规范的起跳姿势。
2.起跳腾空步登高。即在沙坑前和踏跳板之间摆放一排障碍(如板凳),学生助跑6步~8步,起跳后成腾空步姿势,越过该障碍。随着学生起跳高度的增加,教师可以改变板凳的摆放状态,以增加障碍的高度。该方法主要解决学生摆动腿摆动幅度过小、起跳高度不够的问题,也能大大减少学生落地后向前倾倒的现象。
3.短程助跑的级跳练习。教师可经常安排学生做一些助跑的三级、五级、七级、九级单足式跨步跳练习,以增强学生腿部爆发力及动作的协调性。
准确性;起跳高度;训练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7(B)—0056—01
跳远是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必修运动项目之一。由于跳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具有较为复杂的技术要求,而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往往因踏跳不准确,起跳高度不够,跳不出好的成绩,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到底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踏跳的准确性和起跳高度呢?
一、影响学生跳远踏跳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踏跳是跳远中的关键技术,是决定学生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不能准确地踏板起跳,就会导致整个技术动作变形,影响自身应有水平的发挥。而踏跳准不准确,关键在于助跑。也就是说,学生能否掌握正确、合理的助跑技术,对踏跳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在跳远过程中的助跑环节应做到:身体放松、协调,速度快速、平稳,步伐连贯而有节奏。其中保持助跑节奏的稳定性是助跑技术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形成良好的助跑节奏则是提高踏跳准确性的关键。正确、合理的助跑节奏应该是:起伏有致,张弛交错,快慢适宜。学生稳定、合理的跳远助跑节奏,必须通过长时间系统的训练才能形成。
二、学生踏跳准确性训练方法
踏跳训练主要是要提高学生助跑节奏的稳定性,但许多学生的助跑节奏,特别是助跑开始阶段的节奏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影响到了踏跳的准确性。为了提高学生踏跳的准确性,教师通常可以采用以下训练方法:
1.平跑练习法。即让学生在跑道边上采用站立式起跑,跑至前方30米左右的区域里。学生每次平跑练习训练,教师应安排在基本训练部分的开始阶段,要求学生上体逐渐抬起,速度自然加快。负荷量一般在3次×3组。当学生起跳脚踩入该区域时,教师在区域里做个记号,当学生9次跑下来时,教师对他们的鞋印踩点较集中的地方进行丈量,丈量的长度在正式跑道上做下醒目的记号。待下次训练时再观察学生鞋印踩点集中处,并再次丈量后做下记号,直至误差为10㎝左右,从而定下30米左右平跑终点,而该终点的学生平跑记录数据,则作为学生助跑能力提高的主要依据。显然,随着学生速度的提高,落点的正确,才能准确地踏跳。
2.踩点训练法。即教师把学生助跑中最后5步~6步的落脚点用直径为30㎝的圆圈圈出来,当学生助跑到后几步时,要求他们踩着小圆圈上板。该方法主要是解决学生助跑最后几步节奏的稳定性和上板的连贯性问题。其间,要求学生在跑动过程中上体的倾斜度要小些,身体各部分应尽量做到协调自如,手臂摆动要快速有力,腾空时间尽量短,为快速起跳做好准备。
3.大中小训练法。助跑时,不同学生的起动方式、加速的时机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要求他们在最后几步助跑上板时要在保持稳定速率的同时逐步提高准确性。学生要想准确上板踏跳取得好的跳远成绩,助跑速度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这个速度必须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学生跳远助跑的最后三步应保持连贯,一般三步步长是中—大—小,即倒数第三步的步长为中,倒数第二步的步长为大,最后一步步长最小,从而使助跑和起跳衔接得更加紧密,在缩短起跳时间的同时增大了起跳的力量,提高了起跳的效果。
三、学生起跳高度训练方法
学生的起跳高度不但直接影响到落地远度,而且抓好起跳高度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助跑速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起跳高度训练方法很多,但本文只着重论述结合腾空步的各种起跳练习。
1.起跳腾空步头碰高。即学生起跳远度固定在2米~2.30米之间,起跳高度随着学生的能力发展而定,学生助跑7步~9步即可。该方法主要解决学生踏跳板时,低头看板、起跳不充分等问题,并能让学生保持较为规范的起跳姿势。
2.起跳腾空步登高。即在沙坑前和踏跳板之间摆放一排障碍(如板凳),学生助跑6步~8步,起跳后成腾空步姿势,越过该障碍。随着学生起跳高度的增加,教师可以改变板凳的摆放状态,以增加障碍的高度。该方法主要解决学生摆动腿摆动幅度过小、起跳高度不够的问题,也能大大减少学生落地后向前倾倒的现象。
3.短程助跑的级跳练习。教师可经常安排学生做一些助跑的三级、五级、七级、九级单足式跨步跳练习,以增强学生腿部爆发力及动作的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