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常常会看到幼儿玩一些“不合适”的游戏,例如娃娃家里玩起了“祭奠死人”的游戏,一个孩子装死,孩子们又哭、又下跪、烧纸钱、跳火盆;医院里有孩子假装“怀孕”,孩子们跑到老师面前要求医院开设“妇产科”;饭店里几个孩子假装成“叫花子”讨饭;马路上一群孩子扮演猫狗到处“觅食”,逢人便摇尾乞怜状的“喵喵、汪汪”地叫……凡此种种在当前的幼儿园里已经是屡见不鲜,这类游戏在幼儿园老师眼里属于“少儿不宜”,常被定义为“出格”游戏。
一、“出格”游戏的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反映,幼儿有怎样的生活经验就会有怎样的游戏。分析幼儿玩的“出格”游戏,其内容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婚嫁、生与死、怀孕、流浪猫狗这些事件频繁的发生在幼儿的周围,孩子们耳濡目染,有些甚至是亲身体验过,他们出于好奇、好玩的心态,将这些内容搬到游戏中进行模仿,从中获得乐趣。在孩子眼中,这些经验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这类所谓的“出格”游戏就是孩子没有经过“筛选”的生活经验的“复刻”,其实质和孩子玩的其他游戏情节一样,都是生活经验的一种反映。所以,“出格”游戏也并非真的“出格”。
二、教师对待“出格”游戏的常规做法及存在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儿玩“出格”游戏的惯常做法不外乎这样两种:1.通过一些方式或手段终止这类游戏的进行。例如,“祭奠死人游戏”中,一位教师发现这一情况后,假扮成医生进入到娃娃家中,询问情况,并拿出听诊器在“死者”身上听,称人没死,要求周围的孩子马上进行抢救,于是,孩子们有的拿针筒,有的拿药,有的喂水、有的抚摸、有的抬来担架,进入到了“救人”游戏中……这位老师采用参与式介入的方式,以角色互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进而转换了游戏情节。当然,有些教师则采用更为直接的干预方式,严厉制止。例如老师看到扮演流浪“猫狗”的孩子直接将他们拉起,不允许他们继续扮演。2.敷衍搪塞,以免“事态”扩大。针对游戏中婚嫁、生育等问题,教师们认为难以启齿,常采用这类方式。例如对于孩子们要求开设“妇产科”,教师说不需要,你们还太小不懂,不能此方式回避这一问题。
上述教师应对“出格”游戏的方式,从实质上来看,都是一种“干预”,其结果是一样的,便是阻止游戏的进行。当教师采用“干预”的手段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时,常常受到教育目标和自身经验背景的影响,教师的指导充分反映出教师的游戏观、儿童观和教育观。以“祭奠死人游戏”游戏为例,这位教师的做法表面上看合情合理,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位教师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未能正确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幼儿为什么会玩“祭奠死人”的游戏,教师对于这一行为并没有深究,仅从个人的经验出发,认为这是“封建迷信”而简单的阻止。游戏不仅是幼儿经验的反映,更是幼儿心理的写照。幼儿常常会将生活中感兴趣的、好奇的、甚至是恐惧的内容带到游戏中。曾经就有这样的案例,幼儿园某班一个孩子遭遇车祸去世,班里的孩子们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接连几周孩子们在游戏中反复玩车祸、救人、死人的情节,直至他们逐步淡忘了此事。可见,任何游戏行为都反映出当前孩子的需要,而这些需要恰恰是有价值的。2.将成人的意志强加于幼儿。游戏应该是幼儿自主的,玩什么、怎么玩,由孩子来决定。幼儿用他们的经验水平编写着“剧本”,但教师常常会在内心编写好他认为的“好剧本”,当孩子的“剧本”与教师的“剧本”冲突时,教师常常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幼儿之上,随意篡改幼儿的“剧本”,让幼儿的游戏符合自身预设的目标。上述案例中,教师就不顾幼儿的兴趣,将孩子的注意力强行转移。这反映出教师在具体教育情境中,仍没有做到以幼儿为中心。3,缺乏全面的游戏指导观,游戏的指导手段匮乏。绝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游戏指导时,常常喜欢单一的采用“介入式”指导,即当时发现问题教师通过三言两语马上解决,为求立竿见影。但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有时会让教师错失良机。上面这位教师的干预只是抑制了幼儿对于“丧葬”仪式的认识兴趣,但却没有真正使得幼儿的认识兴趣获得满足,她的指导也没能够丰富幼儿的经验。也因此没能从幼儿的游戏中找出下次游戏的增长点或者是课程内容的生成点。
三、正确对待“出格”游戏的建议
前文所述,“出格”游戏其实并非真的出格,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并没有好坏之分,他们只是在游戏中真实的反馈自己的所遇、所思、所感。因此,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去判断幼儿的游戏“好坏”甚至简单干预制止并不可行。那么,该如何对待孩子们的“出格”游戏呢?
1.观察先行。当教师发现班中幼儿玩“出格”游戏时,教师应该持续观察,了解这是否是个别孩子偶然的游戏行为,如果只是偶然的行为,过度的关注有时只会起到强化的作用。如果观察发现有较多孩子参与其中,且该游戏行为有所持续和扩大,那么就有必要考虑下一步如何处理。
2.深入思考。当教师观察到这一现象在班级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后,则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1)幼儿为什么会这么做?他们的行动的意义和原因是什么?(2)这种情景对于幼儿来说有什么意义?可以让他们学到什么?以“祭奠死人游戏”为例,幼儿玩“死人游戏”是因为他们对此一无所知却有强烈的好奇心,玩此类游戏是满足这方面好奇心的一种方式。而与生与死问题密切相关的婚丧嫁娶的社会习俗或仪式也往往是年龄较大幼儿感兴趣的现象。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与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相适应的婚丧嫁娶的礼仪,这些礼仪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传统和文化。可见,生与死的问题不仅是幼儿期敏感的话题,也是幼儿生命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3.科学指导。一旦教师决定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指导,那么必须考虑一下几点:(1)需要帮助幼儿扩展的经验是什么?在“祭奠死人”游戏中,我们不难看到,幼儿对葬礼感兴趣,可实际上是他们并不理解丧礼的意义,只是重复着成人们的做法,并觉得有趣,并不真正理解形式背后的意义,或者说不理解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样,他们虽然对生与死的问题感兴趣,但并不真正理解生与死的意义。教师应当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使得他们获得与他们发展水平相称的理解。(2)要达成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幼儿还应当做些什么?(3)我们应当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以后的讨论等丰富幼儿对纪念逝者的方式的认识和体验,甚至以此扩展课程的内容,生成“生命教育”的主题,探讨人为什么会死?死了以后会怎样?活着的人应该通过哪些方式寄托哀思等等。
一、“出格”游戏的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反映,幼儿有怎样的生活经验就会有怎样的游戏。分析幼儿玩的“出格”游戏,其内容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婚嫁、生与死、怀孕、流浪猫狗这些事件频繁的发生在幼儿的周围,孩子们耳濡目染,有些甚至是亲身体验过,他们出于好奇、好玩的心态,将这些内容搬到游戏中进行模仿,从中获得乐趣。在孩子眼中,这些经验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这类所谓的“出格”游戏就是孩子没有经过“筛选”的生活经验的“复刻”,其实质和孩子玩的其他游戏情节一样,都是生活经验的一种反映。所以,“出格”游戏也并非真的“出格”。
二、教师对待“出格”游戏的常规做法及存在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儿玩“出格”游戏的惯常做法不外乎这样两种:1.通过一些方式或手段终止这类游戏的进行。例如,“祭奠死人游戏”中,一位教师发现这一情况后,假扮成医生进入到娃娃家中,询问情况,并拿出听诊器在“死者”身上听,称人没死,要求周围的孩子马上进行抢救,于是,孩子们有的拿针筒,有的拿药,有的喂水、有的抚摸、有的抬来担架,进入到了“救人”游戏中……这位老师采用参与式介入的方式,以角色互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进而转换了游戏情节。当然,有些教师则采用更为直接的干预方式,严厉制止。例如老师看到扮演流浪“猫狗”的孩子直接将他们拉起,不允许他们继续扮演。2.敷衍搪塞,以免“事态”扩大。针对游戏中婚嫁、生育等问题,教师们认为难以启齿,常采用这类方式。例如对于孩子们要求开设“妇产科”,教师说不需要,你们还太小不懂,不能此方式回避这一问题。
上述教师应对“出格”游戏的方式,从实质上来看,都是一种“干预”,其结果是一样的,便是阻止游戏的进行。当教师采用“干预”的手段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时,常常受到教育目标和自身经验背景的影响,教师的指导充分反映出教师的游戏观、儿童观和教育观。以“祭奠死人游戏”游戏为例,这位教师的做法表面上看合情合理,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位教师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未能正确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幼儿为什么会玩“祭奠死人”的游戏,教师对于这一行为并没有深究,仅从个人的经验出发,认为这是“封建迷信”而简单的阻止。游戏不仅是幼儿经验的反映,更是幼儿心理的写照。幼儿常常会将生活中感兴趣的、好奇的、甚至是恐惧的内容带到游戏中。曾经就有这样的案例,幼儿园某班一个孩子遭遇车祸去世,班里的孩子们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接连几周孩子们在游戏中反复玩车祸、救人、死人的情节,直至他们逐步淡忘了此事。可见,任何游戏行为都反映出当前孩子的需要,而这些需要恰恰是有价值的。2.将成人的意志强加于幼儿。游戏应该是幼儿自主的,玩什么、怎么玩,由孩子来决定。幼儿用他们的经验水平编写着“剧本”,但教师常常会在内心编写好他认为的“好剧本”,当孩子的“剧本”与教师的“剧本”冲突时,教师常常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幼儿之上,随意篡改幼儿的“剧本”,让幼儿的游戏符合自身预设的目标。上述案例中,教师就不顾幼儿的兴趣,将孩子的注意力强行转移。这反映出教师在具体教育情境中,仍没有做到以幼儿为中心。3,缺乏全面的游戏指导观,游戏的指导手段匮乏。绝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游戏指导时,常常喜欢单一的采用“介入式”指导,即当时发现问题教师通过三言两语马上解决,为求立竿见影。但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有时会让教师错失良机。上面这位教师的干预只是抑制了幼儿对于“丧葬”仪式的认识兴趣,但却没有真正使得幼儿的认识兴趣获得满足,她的指导也没能够丰富幼儿的经验。也因此没能从幼儿的游戏中找出下次游戏的增长点或者是课程内容的生成点。
三、正确对待“出格”游戏的建议
前文所述,“出格”游戏其实并非真的出格,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并没有好坏之分,他们只是在游戏中真实的反馈自己的所遇、所思、所感。因此,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去判断幼儿的游戏“好坏”甚至简单干预制止并不可行。那么,该如何对待孩子们的“出格”游戏呢?
1.观察先行。当教师发现班中幼儿玩“出格”游戏时,教师应该持续观察,了解这是否是个别孩子偶然的游戏行为,如果只是偶然的行为,过度的关注有时只会起到强化的作用。如果观察发现有较多孩子参与其中,且该游戏行为有所持续和扩大,那么就有必要考虑下一步如何处理。
2.深入思考。当教师观察到这一现象在班级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后,则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1)幼儿为什么会这么做?他们的行动的意义和原因是什么?(2)这种情景对于幼儿来说有什么意义?可以让他们学到什么?以“祭奠死人游戏”为例,幼儿玩“死人游戏”是因为他们对此一无所知却有强烈的好奇心,玩此类游戏是满足这方面好奇心的一种方式。而与生与死问题密切相关的婚丧嫁娶的社会习俗或仪式也往往是年龄较大幼儿感兴趣的现象。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与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相适应的婚丧嫁娶的礼仪,这些礼仪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传统和文化。可见,生与死的问题不仅是幼儿期敏感的话题,也是幼儿生命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3.科学指导。一旦教师决定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指导,那么必须考虑一下几点:(1)需要帮助幼儿扩展的经验是什么?在“祭奠死人”游戏中,我们不难看到,幼儿对葬礼感兴趣,可实际上是他们并不理解丧礼的意义,只是重复着成人们的做法,并觉得有趣,并不真正理解形式背后的意义,或者说不理解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样,他们虽然对生与死的问题感兴趣,但并不真正理解生与死的意义。教师应当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使得他们获得与他们发展水平相称的理解。(2)要达成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幼儿还应当做些什么?(3)我们应当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以后的讨论等丰富幼儿对纪念逝者的方式的认识和体验,甚至以此扩展课程的内容,生成“生命教育”的主题,探讨人为什么会死?死了以后会怎样?活着的人应该通过哪些方式寄托哀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