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又处在一个审美鉴赏能力、文学修养及自身素质提高的关键时期,而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改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获取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及自身素质,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发挥学生自主性,生成课堂资源
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教学过程是瞬息万变的,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要善于利用学生生成教学资源。
在讲授《洛阳牡丹记》一课时,我努力实践这一点。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位教师在公开课上是这样处理的:在课程的最后阶段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们谈谈这篇课文所体现出的经济学道理。这个处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要让学生谈出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体现出经济学中的规避风险的理论。从这一点出发,我又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解读,我发现文章中所体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一点,而是很多方面。例如,在课文的第三段,提到洛阳牡丹为什么好,世人的说法是牡丹所处的地方好,风水好,而欧阳修的观点是认为洛阳牡丹好是因为花本身。这就很鲜明地阐述了哲学上内因和外因的观点。于是,在这部分我适时地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并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体现的是这个道理。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融会贯通,了解课文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内因与外因的作用和关系,对他们的学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这种引导,我把课堂的主动性进一步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疏通文意,并结合他们当前学习的经济学知识,想想这篇课文还能够体现哪些经济学的道理:课文中的最后一段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道理;牡丹花分为好多品种,有的品种因为种植的人多了,价钱就低了,体现了商品供过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会降低的道理……学生们对这一环节非常感兴趣,积极性有了,自然就想出了很多道理,而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解决了文言文“言”的问题,也解决了“文”的问题,从而避免了传统的文言文讲解中“重言轻文”的现象。充分利用学生来生成教学资源,实现课堂资源的再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有了生机和活力。
营造艺术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积极性
语文,是富有创造性和艺术魅力的课,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学习语文,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打开他们的思路。
在讲古代诗歌发展线索的时候,我认为单独地让学生跟着老师去串知识线索太枯燥了,应适时地让学生朗诵几首诗,通过诵读来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感觉。在讲到唐朝山水田园诗的时候,学生们读了《宿建德江》这首诗。我让学生们去想象“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如果给这句诗配一幅画的话,应该是怎样一幅画。学生们展开了充分的联想。最后我总结道:外国人画油画,往往是色彩浓郁;而中国人喜欢写意,喜欢给朦胧的画配上一首诗,而后人也很喜欢给古人的诗配一幅画。语文和艺术是分不开的。
营造好艺术的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了语文的美,爱学语文,我想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上有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会让这种积极性延伸到课后。在学生的周记本上,我发现学生摘抄优美散文的多了,分析鉴赏古典诗歌的也多了。用这种方式去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从艺术的角度去鉴赏生活,为学生创造一个艺术的氛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正符合新课标“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诗歌和散文的鉴赏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的目标要求。
针对不同教学模块,采取相应的自主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版教材共用必修五本,选修五本,其中涉及古代诗歌、现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说明文等多个教学模块。自主学习应该是系统有序的,对于语文而言,每个教学模块的课文由于性质不同,突出重点不同,必然要采用不同的自主学习的方式。有的模块可以多加讨论,侧重合作交流;有的模块可以侧重让学生去收集整理学习资料;有的模块可以强调学生对课文的预习和感知;有的模块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表演;有的模块又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辩论。这里我仅以古代诗歌单元的授课为例谈谈我的处理。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版教材中涉及中国古代诗歌的部分只有必修二的第一单元。编写者是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时间顺序来编排课文的。在这一单元的泛读导引部分,编写者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线索。但是课本中由于篇幅所限,基本上只能涉及每个时期的一篇作品。针对古代诗歌单元这一教学模块的特点,让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收集整理相关的诗歌,从而进行知识的拓展。有了这种想法,我以每一首诗为“据点”,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拓展。比如课本涉及了《诗经》中的两篇《伐檀》和《氓》,以这两篇为基础,我让学生课下读《硕鼠》,了解《诗经》的思想内容;读《关雎》、《蒹葭》和《芣苢》,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一活动让学生能够对《诗经》有更详尽的了解和感悟。
泛读导引部分涉及唐诗的是唐朝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在《唐诗八首》这一课中,有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王维的两首诗和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两首诗。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两类诗的特点,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课下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方式查找一首山水田园诗和一首边塞诗,在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鉴赏,并注意通过与课文中的相关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和整理出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在课上,我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内部交流自己找到的诗歌,并总结整理相关的意象。通过这个环节,每个小组基本上对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意象都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而怎样通过有限的课时,为学生们以后学习诗歌、鉴赏诗歌提供方法,如何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仍觉得课堂学习有所用处,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通过这几课时的学习和课下搜索资料,基本上掌握了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常用意象,这不仅仅帮助他们鉴赏了本单元的诗歌,而且又让他们掌握了诗歌鉴赏的相关技巧,为以后涉猎相关的诗歌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要贯穿每一课的全过程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放任自流,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应该更加充分。在课前,我广泛收集资料,理清思路,优化教学设计。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很多学生容易流于形式、流于表面——这首诗当然是要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以及我对大堰河的爱。但是,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大堰河对我的爱,是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的,提到这些问题,学生就得思考一番了。如何让学生读进去,结合文本来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这需要让学生通过课前学习来实现。为此,我采用“以写促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写一篇文章来展现自己对课文的思考和领悟。对于写作内容,我没有做过多的限定,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打开思路,通过查找多方面的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解读。
学生的作业基本上展示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结合所选择的典型作业,讨论文章叙述了哪些事情,并分析这些事情体现了艾青怎样的感情。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已有的成就,激励学生通过讨论产生观点的碰撞,并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业所体现的不足。通过小组之间的自主学习讨论,学生将真正的分析落实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中。当这种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学生的习惯的时候,他们在课后就能够利用所学的方法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让自主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在教学中,我努力将自主学习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并期望我的语文课能够通过交流合作、拓展和探究来打开学生的视野,期望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是能够自主地去挖掘拓展学习资源,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发挥学生自主性,生成课堂资源
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教学过程是瞬息万变的,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要善于利用学生生成教学资源。
在讲授《洛阳牡丹记》一课时,我努力实践这一点。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位教师在公开课上是这样处理的:在课程的最后阶段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们谈谈这篇课文所体现出的经济学道理。这个处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要让学生谈出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体现出经济学中的规避风险的理论。从这一点出发,我又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解读,我发现文章中所体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一点,而是很多方面。例如,在课文的第三段,提到洛阳牡丹为什么好,世人的说法是牡丹所处的地方好,风水好,而欧阳修的观点是认为洛阳牡丹好是因为花本身。这就很鲜明地阐述了哲学上内因和外因的观点。于是,在这部分我适时地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并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体现的是这个道理。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融会贯通,了解课文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内因与外因的作用和关系,对他们的学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这种引导,我把课堂的主动性进一步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疏通文意,并结合他们当前学习的经济学知识,想想这篇课文还能够体现哪些经济学的道理:课文中的最后一段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道理;牡丹花分为好多品种,有的品种因为种植的人多了,价钱就低了,体现了商品供过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会降低的道理……学生们对这一环节非常感兴趣,积极性有了,自然就想出了很多道理,而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解决了文言文“言”的问题,也解决了“文”的问题,从而避免了传统的文言文讲解中“重言轻文”的现象。充分利用学生来生成教学资源,实现课堂资源的再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有了生机和活力。
营造艺术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积极性
语文,是富有创造性和艺术魅力的课,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学习语文,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打开他们的思路。
在讲古代诗歌发展线索的时候,我认为单独地让学生跟着老师去串知识线索太枯燥了,应适时地让学生朗诵几首诗,通过诵读来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感觉。在讲到唐朝山水田园诗的时候,学生们读了《宿建德江》这首诗。我让学生们去想象“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如果给这句诗配一幅画的话,应该是怎样一幅画。学生们展开了充分的联想。最后我总结道:外国人画油画,往往是色彩浓郁;而中国人喜欢写意,喜欢给朦胧的画配上一首诗,而后人也很喜欢给古人的诗配一幅画。语文和艺术是分不开的。
营造好艺术的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了语文的美,爱学语文,我想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上有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会让这种积极性延伸到课后。在学生的周记本上,我发现学生摘抄优美散文的多了,分析鉴赏古典诗歌的也多了。用这种方式去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从艺术的角度去鉴赏生活,为学生创造一个艺术的氛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正符合新课标“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诗歌和散文的鉴赏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的目标要求。
针对不同教学模块,采取相应的自主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版教材共用必修五本,选修五本,其中涉及古代诗歌、现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说明文等多个教学模块。自主学习应该是系统有序的,对于语文而言,每个教学模块的课文由于性质不同,突出重点不同,必然要采用不同的自主学习的方式。有的模块可以多加讨论,侧重合作交流;有的模块可以侧重让学生去收集整理学习资料;有的模块可以强调学生对课文的预习和感知;有的模块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表演;有的模块又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辩论。这里我仅以古代诗歌单元的授课为例谈谈我的处理。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版教材中涉及中国古代诗歌的部分只有必修二的第一单元。编写者是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时间顺序来编排课文的。在这一单元的泛读导引部分,编写者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线索。但是课本中由于篇幅所限,基本上只能涉及每个时期的一篇作品。针对古代诗歌单元这一教学模块的特点,让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收集整理相关的诗歌,从而进行知识的拓展。有了这种想法,我以每一首诗为“据点”,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拓展。比如课本涉及了《诗经》中的两篇《伐檀》和《氓》,以这两篇为基础,我让学生课下读《硕鼠》,了解《诗经》的思想内容;读《关雎》、《蒹葭》和《芣苢》,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一活动让学生能够对《诗经》有更详尽的了解和感悟。
泛读导引部分涉及唐诗的是唐朝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在《唐诗八首》这一课中,有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王维的两首诗和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两首诗。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两类诗的特点,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课下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方式查找一首山水田园诗和一首边塞诗,在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鉴赏,并注意通过与课文中的相关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和整理出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在课上,我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内部交流自己找到的诗歌,并总结整理相关的意象。通过这个环节,每个小组基本上对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意象都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而怎样通过有限的课时,为学生们以后学习诗歌、鉴赏诗歌提供方法,如何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仍觉得课堂学习有所用处,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通过这几课时的学习和课下搜索资料,基本上掌握了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常用意象,这不仅仅帮助他们鉴赏了本单元的诗歌,而且又让他们掌握了诗歌鉴赏的相关技巧,为以后涉猎相关的诗歌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要贯穿每一课的全过程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放任自流,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应该更加充分。在课前,我广泛收集资料,理清思路,优化教学设计。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很多学生容易流于形式、流于表面——这首诗当然是要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以及我对大堰河的爱。但是,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大堰河对我的爱,是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的,提到这些问题,学生就得思考一番了。如何让学生读进去,结合文本来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这需要让学生通过课前学习来实现。为此,我采用“以写促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写一篇文章来展现自己对课文的思考和领悟。对于写作内容,我没有做过多的限定,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打开思路,通过查找多方面的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解读。
学生的作业基本上展示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结合所选择的典型作业,讨论文章叙述了哪些事情,并分析这些事情体现了艾青怎样的感情。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已有的成就,激励学生通过讨论产生观点的碰撞,并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业所体现的不足。通过小组之间的自主学习讨论,学生将真正的分析落实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中。当这种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学生的习惯的时候,他们在课后就能够利用所学的方法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让自主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在教学中,我努力将自主学习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并期望我的语文课能够通过交流合作、拓展和探究来打开学生的视野,期望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是能够自主地去挖掘拓展学习资源,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水平和文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