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23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综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卷,课外的文言阅读已成为一大趋势。本文分析了当下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并提出了相应的复习策略。
  关键词: 课外文言阅读 教学现状 复习策略
  
  综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卷,课外的文言阅读已成为一大趋势,苏州地区2011年也将课外文言纳入考试内容中,考查的形式是两句句子的翻译,分值为四分。尽管每一年在中考复习中,我们都会接触大量的课外文言阅读,但面对考题时,许多考生不知从何入手。
  一、教学现状
  1.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归纳
  在教授课内文言文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往往只注重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而忽视了对一些常用的实词虚词作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致使学生对同一个词语,在这一句中知道它的意思和用法,而在另一句中又不知道了。
  例如,初中阶段常用的虚词“以”,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相当于“拿”“把”“用”。屠惧,投以骨。(《狼》)(2)相当于“凭”“靠”。何以战?(《曹刿论战》)(3)相当于“由于”“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4)连词,相当于“而”。起连接作用。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5)副词,通“已”,可译为“已”“已经”。卒买鱼,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6)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前提、标准等,可译为“按照”“比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9)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因此”。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嗟来之食》)(10)连词,用于连动短语或复句中,可译为“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1)动词,有“认为,使用”等意思。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果学生系统地掌握了这些用法,那么对“以”字的翻译,无论是在课内的文言阅读中还是在课外的文言阅读中,都能以不变应万变。
  2.缺少知识间的迁移拓展
  大部分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花了大量的时间精讲细讲,设计练习也是殚精竭虑,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但这也往往造成“就事论事”,而忽视了同一个知识点在课文与课文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拓展迁移。
  例如,在讲解《鱼我所欲也》“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句时,我们可以马上联系到《曹刿论战》一文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两个“加”字的用法不同。
  3.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下文言文教学是以教师“满堂灌”的方式为主,教师在上面拼命地讲,学生在下面拼命地记,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只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学生被完全剥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失去了兴趣,培养能力就更无从谈起了。
  二、复习策略
  以上几个方面正是当下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病,许多教师尽管在文言文的教学上花费了大量的工夫,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进行课外文言文的复习呢?是否要淡化课内的文言知识呢?其实不然。我认为,近几年各地中考卷中课外文言语段里所考查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源于教材选文之中,所以只有“运筹帷幄之中”,才能“决胜千里之外”。
  1.以内养外
  纵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卷,除了直接以教材选文为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外,许多以课外文言文为载体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试卷,其考点也和教材选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课外文言文中考查的实词都出于课内选文之中。
  例如,2011年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第二部分第10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肉可以吃。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曰:“食菱须去壳。”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第一句中的“或”与《陈涉世家》中“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或”字的用法相同,第二句中考查的“坐”字在《晏子使楚》中“何坐?坐盗”一句中出现过。
  (2)课外文言文中考查的虚词都出于课内选文之中。
  例如,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第10题(短文选自《厚德录》)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以战 B.不以物喜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D.以塞忠谏之路
  例句中的“以”应解释为“把”,而这一用法在课内的多篇文言文中均有出现,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等等。
  因此只有致力于课内,才能更好地实践于课外——以内养外。要牢固地掌握课内已学的文言知识,对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归纳,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点间的迁移拓展,培养学生在阅读文言时能举一反三的好习惯。
  2.由点到面
  即使是那些选择了课外文本作为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载体的试卷,它所选择的课外文本也与课内的文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2010年常州市中等学校招生语文考试试卷所选两个片段: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选自《宋史·岳飞传》)
  两文都是关于“战争”,都是讲了人物在战争中的军事才能和组织领导才能。
  又如2010年威海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选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无论是其主要人物诸葛亮,还是其主要内容,都与课文《出师表》有着诸多关联。
  因此,我们在针对课外的文言进行复习的时候,大可不必搞题海战术,而应从课内选文出发,搜集一些在内容上和课内的文言有着紧密联系的语段,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训练学生迁移知识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如在复习《出师表》时,可以延伸到《隆中对》、《后出师表》等文段,由点到面,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以“猜”待“译”
  所谓“猜译”,就是对于文中的一些尚存疑义或自己把握不准的字词,根据文言文所反映的时代和上下语境,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先根据上下文猜测其意思,然后对照几种理解展开小组讨论和探究,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字词,进而全面到位地把握全句、理解全文的意思。常态的文言文教学一般是采用“教师译—学生记”的模式,使学生完全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猜译”的过程就是调动学生一切知识储备,将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
  例如,“亮躬耕陇亩,好为《粱父吟》。”中“为”的翻译,先让学生来“猜译”,这时学生必然会联系曾经学过的文言知识,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然后用旧知来探求新知。关于“为”字的用法主要有:(1)介词,介绍出原因或目的,相当于“由于”“因为”“因此”。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所向,可译为“对”“向”。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世家》)(3)“为”做判断词,可译为“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4)动词,修筑。为坛而盟。(《陈涉世家》)学生在猜译的过程中发现以往教材中出现过的几种用法放到这一句中均不适用,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它的含义,结果发现《梁父吟》是古歌曲名,因此这里的“为”字应解释“唱”。这一过程不但能使学生复习之前所学的知识,而且能训练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要有用得多。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在对文言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由“鱼”而“渔”,而这一切都要立足于课内,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如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于复习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波.猜译与朗读处理.中学语文教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3.
  [2]毛伟.中学文言文教学亟需改革.语文教学之友.浙江教育出版社.
  [3]浅谈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复习策略.中学语文教育资源网.教学文摘.
其他文献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课堂用语,却忽视了作业评语。我们往往在改进英语教学时,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测验考试,却不愿意花点时间用在学生的作业评语上,有时因为任教班级多,有时因为学困生数目大,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用在此处。  主体教育模式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挥的教育模式。作业评语就是一方面,可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它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
摘 要: 十九世纪的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工人阶级和資产阶级的矛盾和冲突,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反映和批判现实的小说——工业革命小说,盖斯凯尔夫人的小说《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是其代表。本文对这两部小说进行解读和评价,并通过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分别从工业革命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情感结构,以及女性主义三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结论: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劳资冲突、民生疾苦
摘 要: 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是不可思议的。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美,感受文章描摹、塑造的形象美,体味作者的情感美,那美必在字里行间中得以升华,学生必然能在文字中获得美的感受,接受美的熏陶。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文字 美    正如著名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阅读能够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接
摘 要: 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模式单一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差。本文探讨了支架式教学的合理性,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支架式教学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英语专业 写作教学    一、引言  英语专业的写作课有两种情况,要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知识要点,感受语言之美为重点的方法来展开,然后再进行写作实践;要不就是采用写长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能写多少是多少。这两种方
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整体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一批适应新世界纪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美育和智育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人的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美育通过培养学生对科学美、艺术美的审美感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造就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中小学生 智育 美育    21世纪是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重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竟争。
摘 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维系的基础。而不同的社会时代、不同的环境也会造就不同的婚姻制度。强大的罗马帝国下的婚姻严守一夫一妻制的原则;在东方,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以“夫为妻纲”。尽管如此,不同的时间、空间,罗马法和《唐律疏议》中关于婚姻制度在结婚的要件上是有相似之处的。  关键词: 罗马法 《唐律疏议》 婚姻 成立要件    罗马法学家莫特斯丁称“婚
摘 要: 本文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 SMG ) 旗下的上海文广互动电视有线公司 ( SITV ) 为视角,对中国的数字电视产业链作了初步的分析。对SITV身兼频道集成商和内容提供商双重角色的特殊定位展开思考,通过对身处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链中上游的颇具代表性的SITV的分析,折射出这一产业链独特的现状、性质和将来的发展走势,为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链的构建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中国数字电视 SI
摘 要: 学好语文并不难,关键在于做一个有心人,学生要定计划,抓重点;会比较,善总结;重细节,增知识;理错题,记心间。坚持这样做下去,学好语文便为期不远了。  关键词: 学好语文 关键 有心人    课间,与学生闲聊,有学生问我:“老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我回答:“学好语文并不难呀,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行了。”“如何做个有心人呢?”学生又问我。“比如,认真做好语文课堂笔记,记下老师讲的重要内容,以
摘 要: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运用能力导向理论对本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主要改革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方式与实践课程评价制度,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 能力导向 实践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目标不是高级研究人才,而是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应用型人
摘 要: 为了加强中职班级管理,本文提出中职班级的五化管理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制定和共同完善健全班级制度,并借用班级通告来更灵活有效地加强管理;通过成立各类加强组并实行班干轮值等途径,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实现班级自治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寄教育要求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中,多关心、尊重和赞赏、表扬学生,用师爱感化后进生去寻求进步;创新学生评价,让学生发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