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国各类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一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一些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热情,学校也难以在实训方面与企业实现共享。企业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追求利润和自身发展是其第一目标,很难拿出足够的实践场地给学生进行生产实践。二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周期(2—3年),明显滞后于企业产品生产周期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三是职业院校依照的行业标准不明确,企业对教学过程不熟悉,导致“订单式”培养流于形式;校企双方虽然在人才培养的岗位数量上达成协议,但多数企业未能深入到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改、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实训实习、技能鉴定、教学评价过程中,校企优势互补,难以落到实处。鉴于此,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产业实际与学校发展实际,以政府为主导,积极联系相关企业、知名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在湖南职教城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加强以区域产业群为依托的“校企深度融通,工学有机对接”的合作办学。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
1.充分利用本地行业、企业资源,开展稳定的普适型校企合作。近年来,随着益阳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机械电子业、园林花卉业、旅游业、房地产会计业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此,我校广泛与地方各有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目前已建立了8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创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1+1+1普适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融通,学生学习与择业相结合。
所谓1+1+1普适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第一学年着重进行文化基础教学和企业见习,第二学年着重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单元实训,第三学年实施“225”模式的实践环节教学。“225”是指用2个月时间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仿真和全真模拟训练,完成专业综合实训;再用2个月时间,按照专业与岗位对接的原则,统一由学校安排在实习基地各个相关岗位上进行轮岗实际操作,基本形成面向本地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应岗普适能力;再用5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其应岗普适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2.与企业的深度联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我校积极巩固和发展与相关企业已建立起来的联系,注意发挥广大校友的联系作用,不仅在本地与艾华科技集团、益阳资江电子元件厂等7家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而且还与省外企业合作办学。2006年,我院与广州兴邦物流集团公司合办了“兴邦物流教学班”。高职一年级开学时,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组建“兴邦”班,高职二年级开学前,根据校企共同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企业生产见习。同时注意采用部分企业教材,由兴邦公司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执教。高职三年级时,学生直接进入企业进行一个学期的实训后,再对学生进行定岗培训和顶岗实习,在兴邦公司工程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兴邦企业就业。除此之外,学校还开办了“三一重工班”和“上海数控班”,采取多流向培养人才。目前我院正在探索“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3.结合区位资源优势,全面开展校政合作。益阳地处洞庭湖畔,不仅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如安化黑茶、沅江的花卉等等,且文化底蕴深厚。为此,学校与益阳市茶艺局、市劳动局、市农村工作部、团市委等单位联合,不定期地开办了茶艺培训班、花卉培训班、畜牧技术培训班、新华会计师培训班,并在益阳各县区挂牌成立了特种作物栽培、园林花卉、畜牧养殖等2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作为湖南省外派劳务人员培训基地、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每年还承担了机械、电子、财会、园艺等社会人员的培训。这种校政合作办学既有效地发挥了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时又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社会荣誉,积淀了在相关行业的潜在资源。
4.积极推动职教园共建,初步实现了实训资源共享。益阳职业教育城占地2000多亩。城内有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职业学校。近年来,在益阳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职教园内各学校密切合作,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益阳职院为龙头的职教实训共享格局。
5.吸引名企、名校进校园,在校内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与企业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要达成具有深度的有效合作,必须寻求物质与环境上的统一性。基于这种构想,我院根据互惠双赢的原则,一是与著名私营企业益阳建华模具厂联系,在校内建立其分厂(车间),这是在校内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一种新模式;二是将部分实习工厂采取租赁的形式引资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努力创造条件,成功申报了由中央财政拨款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
二、提升校企合作成效的思考
1.与企业文化传承对接高职职业文化建设。“高职职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不断磨合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文化。高职院校要积极吸纳国内优秀企业甚至国外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将那些成功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对企业岗位的适应性。
2.与产业发展对接专业建设。由于高职院校是地方性职院,因此其必须为地方经济服务,其专业设置必须考虑本地产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要有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风。我院针对益阳及周边地区的人才需求,专业设置以机电、电子电器、数控、财会等专业为重点,并考虑经贸英语、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配套专业,使专业设置与益阳的产业结构相切合。
3.与企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的主体因素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包括技术、信息的相互输出和输入。作为供方与需方,双方能否联合,取决于学校能否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这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结合点。为此,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的需求,适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做到“工学交替”。
4.与岗位要求对接课程改革。每年,学校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组织讨论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企业单位应依据企业岗位需求派专人对教学计划、授课内容与课时安排进行审订,并对主干课程、教学课时的安排、选用的教材、讲授的重点等提出具体意见,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使“选修课”、“特色课”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保持科学合理的比例,确保基础课程职业化、专业课程能力化、实践课程情境化、拓展课程立体化。同时,校企双方还要共同开发校本教材。
5.与车间利用对接基地开发。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要做到资源共享。为此,企业可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即按企业车间形式,建造集理论教学、小组工作、实验操作、实习技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实验室供学生实训;而学校必须与企业联系,建立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并根据协议,组织学生按时到企业进行现场见习和顶岗实习。
6.与师傅引进对接师资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师走“双师型”道路是职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为此,学校每年应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增强技能;同时要请优秀的工人师傅进课堂,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7.与企业标准对接学生考评机制建立。在校企合作的质量考评中,我们实施了“学校评价+企业评价+行业协会评价”的“三位一体”评价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才的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在校期间,我们让企业对学校教学过程进行督导,对学生的专业考核内容进行审核,对学生在企业见习、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我们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参加相应行业组织的技能等级证考试,获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当然,企业根据评价结果和协议,基本上做到了择优录用优秀学生为企业员工。
8.与技术转换对接科研开展。高职教育的本质与普通教育相比,主要在于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要领先。因此,高职教育不能停留于基本职业理论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应更重视先进技术的教育。而技术的教育离不开科研的开发。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与企业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发挥专业教师的技术优势,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项目可由企业提供或学校自主确定,但科研课题必须来源于生产一线,有现实意义,科研项目必须有企业投入,必须由学校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科研成果要为企业服务。当然,其成果可以有偿转让,合作研究的成果应与参与企业共享。此外,科研课题必须与地方经济充分融合,并以地方中小企业为主要科研基地,要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
9.与工种发展对接相关培训。相对而言,高职院校在师资、场地、设施、培训时间等方面具有便利条件,而企业在员工的需求、员工的技术更新培训等方面有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应发挥“职业技能鉴定站”、“职业技能培训站”的组织作用,狠抓在校学生等级证、有关从业资格证的培训,对社会从业人员尤其是企业员工要积极开展“送教到企业”与“换岗集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作者单位:湖南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
1.充分利用本地行业、企业资源,开展稳定的普适型校企合作。近年来,随着益阳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机械电子业、园林花卉业、旅游业、房地产会计业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此,我校广泛与地方各有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目前已建立了8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创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1+1+1普适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融通,学生学习与择业相结合。
所谓1+1+1普适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第一学年着重进行文化基础教学和企业见习,第二学年着重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单元实训,第三学年实施“225”模式的实践环节教学。“225”是指用2个月时间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仿真和全真模拟训练,完成专业综合实训;再用2个月时间,按照专业与岗位对接的原则,统一由学校安排在实习基地各个相关岗位上进行轮岗实际操作,基本形成面向本地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应岗普适能力;再用5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其应岗普适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2.与企业的深度联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我校积极巩固和发展与相关企业已建立起来的联系,注意发挥广大校友的联系作用,不仅在本地与艾华科技集团、益阳资江电子元件厂等7家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而且还与省外企业合作办学。2006年,我院与广州兴邦物流集团公司合办了“兴邦物流教学班”。高职一年级开学时,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组建“兴邦”班,高职二年级开学前,根据校企共同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企业生产见习。同时注意采用部分企业教材,由兴邦公司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执教。高职三年级时,学生直接进入企业进行一个学期的实训后,再对学生进行定岗培训和顶岗实习,在兴邦公司工程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兴邦企业就业。除此之外,学校还开办了“三一重工班”和“上海数控班”,采取多流向培养人才。目前我院正在探索“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3.结合区位资源优势,全面开展校政合作。益阳地处洞庭湖畔,不仅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如安化黑茶、沅江的花卉等等,且文化底蕴深厚。为此,学校与益阳市茶艺局、市劳动局、市农村工作部、团市委等单位联合,不定期地开办了茶艺培训班、花卉培训班、畜牧技术培训班、新华会计师培训班,并在益阳各县区挂牌成立了特种作物栽培、园林花卉、畜牧养殖等2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作为湖南省外派劳务人员培训基地、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每年还承担了机械、电子、财会、园艺等社会人员的培训。这种校政合作办学既有效地发挥了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时又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社会荣誉,积淀了在相关行业的潜在资源。
4.积极推动职教园共建,初步实现了实训资源共享。益阳职业教育城占地2000多亩。城内有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职业学校。近年来,在益阳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职教园内各学校密切合作,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益阳职院为龙头的职教实训共享格局。
5.吸引名企、名校进校园,在校内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与企业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要达成具有深度的有效合作,必须寻求物质与环境上的统一性。基于这种构想,我院根据互惠双赢的原则,一是与著名私营企业益阳建华模具厂联系,在校内建立其分厂(车间),这是在校内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一种新模式;二是将部分实习工厂采取租赁的形式引资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努力创造条件,成功申报了由中央财政拨款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
二、提升校企合作成效的思考
1.与企业文化传承对接高职职业文化建设。“高职职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不断磨合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文化。高职院校要积极吸纳国内优秀企业甚至国外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将那些成功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对企业岗位的适应性。
2.与产业发展对接专业建设。由于高职院校是地方性职院,因此其必须为地方经济服务,其专业设置必须考虑本地产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要有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风。我院针对益阳及周边地区的人才需求,专业设置以机电、电子电器、数控、财会等专业为重点,并考虑经贸英语、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配套专业,使专业设置与益阳的产业结构相切合。
3.与企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的主体因素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包括技术、信息的相互输出和输入。作为供方与需方,双方能否联合,取决于学校能否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这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结合点。为此,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的需求,适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做到“工学交替”。
4.与岗位要求对接课程改革。每年,学校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组织讨论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企业单位应依据企业岗位需求派专人对教学计划、授课内容与课时安排进行审订,并对主干课程、教学课时的安排、选用的教材、讲授的重点等提出具体意见,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使“选修课”、“特色课”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保持科学合理的比例,确保基础课程职业化、专业课程能力化、实践课程情境化、拓展课程立体化。同时,校企双方还要共同开发校本教材。
5.与车间利用对接基地开发。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要做到资源共享。为此,企业可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即按企业车间形式,建造集理论教学、小组工作、实验操作、实习技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实验室供学生实训;而学校必须与企业联系,建立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并根据协议,组织学生按时到企业进行现场见习和顶岗实习。
6.与师傅引进对接师资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师走“双师型”道路是职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为此,学校每年应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增强技能;同时要请优秀的工人师傅进课堂,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7.与企业标准对接学生考评机制建立。在校企合作的质量考评中,我们实施了“学校评价+企业评价+行业协会评价”的“三位一体”评价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才的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在校期间,我们让企业对学校教学过程进行督导,对学生的专业考核内容进行审核,对学生在企业见习、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我们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参加相应行业组织的技能等级证考试,获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当然,企业根据评价结果和协议,基本上做到了择优录用优秀学生为企业员工。
8.与技术转换对接科研开展。高职教育的本质与普通教育相比,主要在于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要领先。因此,高职教育不能停留于基本职业理论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应更重视先进技术的教育。而技术的教育离不开科研的开发。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与企业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发挥专业教师的技术优势,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项目可由企业提供或学校自主确定,但科研课题必须来源于生产一线,有现实意义,科研项目必须有企业投入,必须由学校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科研成果要为企业服务。当然,其成果可以有偿转让,合作研究的成果应与参与企业共享。此外,科研课题必须与地方经济充分融合,并以地方中小企业为主要科研基地,要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
9.与工种发展对接相关培训。相对而言,高职院校在师资、场地、设施、培训时间等方面具有便利条件,而企业在员工的需求、员工的技术更新培训等方面有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应发挥“职业技能鉴定站”、“职业技能培训站”的组织作用,狠抓在校学生等级证、有关从业资格证的培训,对社会从业人员尤其是企业员工要积极开展“送教到企业”与“换岗集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作者单位:湖南益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