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课堂:教师的用武之地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j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李仁甫认为,真正有活力的课堂应该凸显“双主体”(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人格是平等的,参与的权利也是相同的,拥有的机会也是一样的。而如果他们的人格、权利、机会得到了真正的尊重,那么‘双主体’就会在课堂上真正站立起来。”李老师是这样倡导的,也是这样在自己的课堂上践行的。李老师在广西上的一节示范课《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见《中学语文》2017年1月上旬刊),在让我们感受到他没有越俎代庖而能高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之时,同样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在课堂上并非无所作为而常有用武之地。
  一、高明的检测手段
  1.精心设计问题
  在开始检查预习时,李老师巧妙利用题目中关涉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设计了五个问题:(1)大致是春天的什么时候?(2)大致是长江的哪一段?(3)花期大概是如何?(4)大致是何时之月?(5)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夜晚?这些问题体现了李老师的精心预备。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回归文本,思考文本。
  面对第一个问题,学生抓住“可怜春半不还家”这句诗,断定是“在早春和暮春之间”。面对第二个问题,生6的回答抓住“春江潮水连海平”这句诗,断定是“跟海洋相连的那段流域”,这使听课老师频频点头称叹学生的智慧。面对第三个问题,大家找到两句诗“月照花林皆似霰”“昨夜闲潭梦落花”,然后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正是“花期正盛,鲜花盛开,春光美好”之时。面对第四个问题,生11的回答抓住“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诗,断定是“满月”之时,因为“满月”才涨潮。面对第五个问题,生13抓住“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两句诗,总结出“月亮已经从月梢到月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夜晚。
  这告诉我们,教师要在“教”之前充分了解学情,而了解学情往往需要教师凸显主体精神,在裸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文本精髓,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巧妙地检测学生。
  2.精选启动模式
  针对《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技巧性和艺术性都比较强的长诗,李老师灵活地选用了“分享与交流”的课堂启动模式。他从闻一多先生“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样的评价入手,让学生任意挑选自己认为好的诗句进行赏析。
  这实际上是让学生以任意的角度深入文本,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大脑的无限潜能。于是课堂鲜活灵动,产生许多“不可预约的精彩”。学生选择赏析的诗句,是课前教师无法严格预设的,学生赏析的角度也有无限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但李老师都能引导学生挖掘出这些诗句背后的密码和深刻的意蕴,引导学生带来别样的解读。这样的见机行事,这样的大开大合,这样的动态生成,向我们展示了生成课堂的魅力,也展现了李老师在课前所花费的功夫。
  如果说前面利用诗的题目设计出五个问题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直接检测,那么选用“分享与交流”的启动模式就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间接检测——多角度、多层次地检测出学生对文本的原初性理解、发展性理解和完善性理解。
  二、巧妙的引导策略
  就教师角色来说,李老师并不是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外,而是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主体”的价值。
  1.巧妙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性
  没有正式上课,学生就自觉齐读全诗。这对于没有下达指令的老师是一个意外,李老师也顺势抓住这个学生给他带来的惊喜和意外给予高度赞赏,引导学生积极并充满成就感地参与到课堂中。接着平等闲聊问学生“老师是喜欢讲课还是讲座”,李老师自道喜欢“讲课”,可以有学生帮忙,不用一讲到底,并引导学生很大声地发出“乐意帮助老师”的心声。
  自由鉴赏环节,积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自信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朗读、品味、释疑,与学生互动交流,共同学习。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尽量让多数同学都有交流展示的机会。
  2.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潜能
  当课堂交给学生启动后,交流以增量方式出现。随着交流增多,李老师展现了多样引导的功力:对于正确的不吝惜赞美,对于错误的敢于纠正,对于浅显的、浮于表面的要引向深入,对于片面的要引导走向深入实质的分析……
  通过对话,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萌生新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的潜能和智慧被挖掘出来。比如生15、生16都喜欢“海上明月共潮生”,认为这句写出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这样的赏析很特别,但浮于表面。“这个活泼是怎么看出来的?”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实质的分析,学生精准地抓住“生”字来赏析。李老师采用“替代赏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换成其他的字,如“升”,还有没有这样的效果?学生对比赏析后,自然理解“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潮水和月亮的活泼,而“升”只是从低处升到高处的地理位置变化,没有动态的妙处。这还不够,李老师更深入地引导,让学生学会“联想性”赏析:在其他的文本里面,有没有也出现过用“生”来写的?学生想到“海日生残夜”“日照香炉生紫烟”“海上生明月”等诗句。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延伸、拓展,李老师自身的主体性也得到了不着痕迹的展现。
  又如,生16认为“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两句很美。李老师与该生交流,深入对话:“徘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月亮在不停地徘徊来徘徊去?老师还引导道:“明明是自己本身就忧伤,而怪罪月光,‘无理而妙’。”这真是非常智慧的引导式总结。到此,李老师还不满足,他继续引导:好似“我们生活中有人长白头发,不怪自己的基因不好,不怪自己劳累过度,而怪镜子,把镜子砸碎”。这样的引导过程,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主体精神。
  三、积极的评价方式
  李老师在《春江花月夜》课例中展现的积极评价方式,让我们颇受启发。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李老师给予肯定和赞扬,而不是一味地说“好”“非常好”“很好”等这样笼统而没有任何特点的评价;对于说错或理解不准确的问题,李老师并不忽略且及时纠正;对于不精准的回答或者解读,李老师能有效的梳理和提炼;對过于简单的理解,李老师适时拓展,深化理解。   1.独特的赞美和肯定
  在交流鉴赏过程中,对于积极主动、鉴赏精彩的学生,李老师从不吝啬自己的赞赏。第一个举手的生2,老师主动给她点赞,同学给她鼓掌。对于回答很有见地、充满智慧的生6,老师赞美他读书有智慧。对于生18,当他在“壮阔、大气、充满深情的”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清明”的画面特点时,老师称赞他很有见地,富有创造性,并说“此处应该有掌声”。这样的赞美不流于形式,生动、亲切,富有感召力,学生怎么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不大受激励?在李老师的鼓励、激发下,学生渐渐放松紧绷的神经,他们积极学习的心智被开启,他们的主体性被唤醒。
  2.及时地纠正错误
  对于不正确的表达,李老师也毫不含糊。生22把“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误解成“两句”诗,此时李老师没有忽略这个问题,马上提醒:“同学们,他说这两句,我们来纠正一下,几句啊?”并做出确切的矫正:“诗歌鉴赏跟白话文不一样,诗歌鉴赏不认字数多少,停顿一次就是一句,哪怕是逗号、顿号,记住这一点。有四句。”若是不及时修正错误,忽略这个不准确的表述,也许以后学生误以为自己的表述是准确的,以讹传讹,那就是误人子弟了。
  3.有效地补充、梳理、拓展
  对于不确定的或者不精准的回答,教师要学会倾听,敏锐地捕捉学生零碎的、感性的思维意识,并作有效补充、梳理,进行准确提炼,转化为系统的、归纳总结性的信息,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生22在总结“人生代代无穷已”时提到“虽然一个人的时光很短暂,但是世世代代的循环”,李老师指出:“提到了两个概念,个体还有代代,这个‘代代’我们用更合适的词对应一下,个体相对的是什么体啊?”学生异口同声提到“整体”。李老师由此总结道:“我们学语文就要咬文嚼字才出韵味,‘个体,整体’。就人的个体来讲,人生是有限的,是短暂的,而人类的整体来看,是无限循环的,也是永恒的。”这个总结式评价,准确并具有概括性。
  对于过于简单的回答,教师点评时要适时拓展,加深理解。生14提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用了侧面描写,此时李老师就作了拓展:这里的侧面描写是借助月光和鱼龙,表现深藏其中的思妇思念游子的情感,真切感人。
  “所有的树木花草苏醒,才有真正绚烂的春天。所有的星星闪烁,才有真正浪漫的夜晚。所有的人发挥主体性,才有真正精彩的课堂生成。”李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有了“双主体”站立后课堂出现的无限精彩。而现在李老师以他的课例《春江花月夜》给我们真正呈现了这样的精彩。
  他成功的课堂实践启发我们:要充分、精心地做好每一堂的预备,尤其是检测环节,力求设计得巧妙、高明;要采用多样化的引导策略,巧妙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要锤炼自己的评价语言,让自己的点评更有智慧,更好地引发教学生成。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
  [作者通联:广西賀州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生石灰是天然的消毒药,因其价格便宜、容易购买、使用方便,常被作为消毒剂在猪场广泛使用。如果我们对生石灰了解不足、使用方法不当,就达不到消毒杀菌的目的,还浪费了人力和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作文备考要关注审题、关注立意、关注结构,更应当关注语言的备考。  作文的语言一直被认为是形式范畴。“文以载道”的“文”是书面语言,“道”是思想情感,“文”从属于“道”。作文教学中书面语言训练一直处于被冷落状态,学生作文备考训练更多集中在内容上。书面语言训练很少提及,但却是作文备考绕不开的关键因素。作文成绩高,中考语文成绩就会取得高分,参加中招作文评卷的教师都有这样深切
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导致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谋生,这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增多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具有自律性不足、性格孤僻等特点,在寄宿制学校,管理留守儿童一直是一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语文教育搞了几千年,语文独立设科也有100多年,而关于"‘语文’是什么""‘语文’可否作为课程名称"等问题还在争论不休,有时甚至争论得还很激烈。笔者不揣浅陋,
教完《雷雨(节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课好长一段时间之后,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中你觉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哪一句?出乎笔者意料之外的是,多数学生的答案是“忽然严厉地”。问学生何以对此句特有印象,学生答曰:“就是这句话,使得周朴园前后判若两人。原来还觉得周朴园蛮好的,后来就觉得他坏了。”于是跟学生一起回头,又将《雷雨》重新拿出来,并进行了一番对话,感觉此段教学过程甚
近年来,文学文本多元解读泥沙俱下的现象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担忧。解读的标准是什么,界限在哪里,这些成为语文老师普遍的困惑,也正成为当前语文文本解读研究的焦点和难点。梳理近年来有关多元解读界限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取长补短,综合分析,辩证取舍,探究文本多元解读的界限,对于端正当前文本多元解读方向,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多元解读界限的有关论述  张伟老师在《反阐释与过度阐释:文学
探究式阅读教学是建立在探究式学习方式基础上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以设计问题为起点,以创造问题情境为基础,以探究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实施教
对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长篇文章,教师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实施着“长文短教”的策略。   但是,许多老师脑海里的“长文短教”就是少讲或不讲,以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这种不分主次地刻意地完成任务的教学有悖于“长文短教”的精神。   “长文短教”是指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克服在长文章教学中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设计有效支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学生困惑的几个重要问题,以此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小学阶段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这对于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例研究作为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