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生机勃勃,但是,很多教师在大胆创新、张扬个性的同时,也不无遗憾地发现不少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故弄玄虚,花拳绣腿,玩空心思追求虚伪的美丽。这种所谓美丽的数学课堂,表面上可能一时给人以新鲜之感,实则把数学教学改革引入误区,下面笔者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景教学不是走秀
很多教师在接受教育的新理念后,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该怎样进行课堂教学,确实下了几番工夫。我们随处可见教师们努力创设各种情境(如:通过讲故事、多媒体的动画设计、做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细细品味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我听一位数学教师执教“年·月·日”时,这位教师与学生一起,经过一番探究学习,得出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是小月,上、下半年分别是哪些月份,一年中的每个季度又包括哪个月后,就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好吗?”学生很兴奋,集体大声地说:“好!”师:“是上半年生日的同学们请站起来!”几个学生从座位中站了起来。师:“很好!请坐下!是第二季度出生的同学请站起来。”刷刷,又有两个学生站了起来。师:“大家都记得自己的生日,很好。”随后教师又继续教学计算一年有多少天了……听完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结合教材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像这样的游戏也确实收到了一些实效,但能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吗?一味追求情景的装饰而忽视数学本身的魅力,显然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意义的。
二、 合作学习不是走形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受到了很多老师的青睐,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这样的内容应该是具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其次,小组合作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合作学习还要建立合作小组,分工明确。在学生小组合作中学习,教师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应该将合作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激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并没有把握好组织形式,没有注意合作学习的度,导致合作不充分,走过场、凑热闹。
三、课堂评价不要太廉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因此,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则更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所以,在课堂上,或是:“棒极了!”或是:“真了不起!”或是:“太好了,为他鼓掌!”这些评价,成了新课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此时,你不觉得表扬也太廉价了、太做作了?学生一句精彩的答案或是一个绝妙的表演,自然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会情不自禁使人为之鼓掌,会不约而同地产生共鸣。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没有必要频繁地让学生鼓掌激励,或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给予过多的随意性评价,难道不可以用肢体语言去表扬激励他们的成绩吗?
要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让评价在微笑中进行,如微笑示意、点头肯定、竖起大拇指等。教师一概以“真棒”或“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生学习吗?过多的鼓励与赞扬,适得其反。不错,我们是要把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放在首位,是要尽力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尽量让学生享受成功感,但过多地滥用鼓励与赞扬,只会使学生麻木、盲目,反而失去了激励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把握好对学生评价的力度,抓好契机,既肯定所表扬者又激励其他学生,才能给予学生有效激励,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融合度。不要让真不错、太棒了、很好、真聪明诸如此类的词语,再在课堂上随时可以听到。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扬,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因此,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八一小学 江西旅游商贸学院 )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创设情景教学不是走秀
很多教师在接受教育的新理念后,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该怎样进行课堂教学,确实下了几番工夫。我们随处可见教师们努力创设各种情境(如:通过讲故事、多媒体的动画设计、做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细细品味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我听一位数学教师执教“年·月·日”时,这位教师与学生一起,经过一番探究学习,得出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是小月,上、下半年分别是哪些月份,一年中的每个季度又包括哪个月后,就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好吗?”学生很兴奋,集体大声地说:“好!”师:“是上半年生日的同学们请站起来!”几个学生从座位中站了起来。师:“很好!请坐下!是第二季度出生的同学请站起来。”刷刷,又有两个学生站了起来。师:“大家都记得自己的生日,很好。”随后教师又继续教学计算一年有多少天了……听完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结合教材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像这样的游戏也确实收到了一些实效,但能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吗?一味追求情景的装饰而忽视数学本身的魅力,显然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意义的。
二、 合作学习不是走形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受到了很多老师的青睐,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这样的内容应该是具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其次,小组合作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合作学习还要建立合作小组,分工明确。在学生小组合作中学习,教师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应该将合作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激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并没有把握好组织形式,没有注意合作学习的度,导致合作不充分,走过场、凑热闹。
三、课堂评价不要太廉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因此,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则更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所以,在课堂上,或是:“棒极了!”或是:“真了不起!”或是:“太好了,为他鼓掌!”这些评价,成了新课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此时,你不觉得表扬也太廉价了、太做作了?学生一句精彩的答案或是一个绝妙的表演,自然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会情不自禁使人为之鼓掌,会不约而同地产生共鸣。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没有必要频繁地让学生鼓掌激励,或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给予过多的随意性评价,难道不可以用肢体语言去表扬激励他们的成绩吗?
要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让评价在微笑中进行,如微笑示意、点头肯定、竖起大拇指等。教师一概以“真棒”或“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生学习吗?过多的鼓励与赞扬,适得其反。不错,我们是要把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放在首位,是要尽力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尽量让学生享受成功感,但过多地滥用鼓励与赞扬,只会使学生麻木、盲目,反而失去了激励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把握好对学生评价的力度,抓好契机,既肯定所表扬者又激励其他学生,才能给予学生有效激励,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融合度。不要让真不错、太棒了、很好、真聪明诸如此类的词语,再在课堂上随时可以听到。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扬,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因此,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八一小学 江西旅游商贸学院 )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