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首次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648例,其中多灶病例168例.比较单灶组与多灶组及多灶组间的临床病理学差异.结果:本组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率为25.9%,其中双侧甲状腺多发病灶者117例(69.6%).多灶组在男性(P=0.004)、甲状腺癌家族史(P=0.031)、体检(P=0.0
【机 构】
:
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31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首次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648例,其中多灶病例168例.比较单灶组与多灶组及多灶组间的临床病理学差异.结果:本组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率为25.9%,其中双侧甲状腺多发病灶者117例(69.6%).多灶组在男性(P=0.004)、甲状腺癌家族史(P=0.031)、体检(P=0.000)及B超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P=0.001)、B超提示结节钙化灶(P=0.001)、颈淋巴结转移(P=0.008)及甲状腺外侵犯(P=0.001)发生率等方面叫显高于单灶患者.而单灶组在伴有良性甲状腺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多灶组(P=0.000).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男性、体检颈部淋巴结大、肿瘤位于双侧及病灶数目≥3个倾向于肿瘤较大、颈部淋巴结转移或甲状腺外侵犯的比例较高;而伴有良性甲状腺疾病的多灶性癌恶性度相对较低.本组164例(97.6%)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6.1个月(2~127个月).随访中5例死亡,1例胸部X线片怀疑肺部转移,16个月健在;6例于术后3~41个月因颈淋巴结复发再次手术;2例于术后13个月、24个月残余腺体肿瘤复发手术切除.总的1、2、5、10年生存期分别为98.2%、97.4%、96.5%、96.5%.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与预后相关(X<'2=168.832,P=0.000).结论:多发病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之一,其生物学恶性度更高.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视为标准手术方式,在外侧区出现淋巴结肿大时需加行侧方清扫.AJCC分期仍是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重要预后因素。
其他文献
图1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 冬雪夏花,日月星辰,教育路上喜迎家长并肩同行;校园家庭,老师父母,引导途中共为孩子成长添彩。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临淄一中”)的校园里,初寒还暖秋池碧,古松青翠银杏黄,风景格外宜人。(图1)宏伟的门厅浮雕下、稷下学宫前、文化长廊里,天齐渊湖边到处有围观谈论的人影。这是临淄一中举行每学期一次重要的“家长开放周”活动,迎来了学校最尊贵的客人——一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教育的本真是培养真与诚的人。新基础教育培养的孩子要具备未来公民的基本素养。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由此可见,培养诚信公民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活动背景 班级活动开展的依据是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初四的学生面临升学任务,但是经过老师的仔细观察发现仍有部分同学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的同学不能正确看待检测,甚至有的同学出现了考试作弊
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重要的转移形式,一直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针对淋巴结的外科治疗是改善乳腺癌临床疗效的重要方面.随着人们对疾病本质的深入了解和治疗理念的不断变化,对乳腺癌淋巴转移的意义和治疗观点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时至今日,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在评价病情、准确分期、指导综合治疗和判断预后等方面仍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乳腺癌淋巴转移的诊断方法、治疗模式和评价体系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仍存在诸多尚待探索
目的 :探讨肺良性疾病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特点.方法: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24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接受25例次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1例为同期双侧手术).其中男性11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9.0岁.全组患者中9例为影像学占位病变,于术中明确病理学诊断;另外15例为良性疾病择期手术,包括支气管扩张10例.手术中对胸膜腔致密粘连、肺动脉周围粘连、钙化淋巴结、支气管动脉扩张迂曲等慢性炎性改
家访,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之一。用双脚去走近每一个家庭,以真面目去面对每一个孩子,本着的就是一个字:爱。老师怀着爱,去感知每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去体味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爱,去了解孩子心里的爱。唯其如此,才能让“艰苦卓绝的家访”不成为一晃而过的风景。 班上45个孩子背后的45个家庭,经济条件不一,家庭氛围不一。我以爱的名义,走近每一个家庭。在家访中,我尤为关注两点:一是家庭成员之间“有爱”的程度,
患者 女性,45岁,1998年5月13日因结石性胆囊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在外院行肥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形管引流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2周夹闭T形管,食欲好,无不适.术后T管造影显示胆肠通畅,无残余结石,于术后第3周拔除T管.随即剧烈腹痛,并逐渐加重,体温37.6℃,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B超示腹腔内积液.急诊剖腹探查,见腹内胆汁约300 ml,吸净后,重新经胆总管裂口放置T管,缝合肌
10余年来,我国普胸外科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从事普胸外科的医师近4000人,如果加上同时从事心血管外科和其他专科的医师,总数达6000人;每年进行普胸外科手术约15万例.不少单位成立了以普胸外科为主要业务的医学中心和实验室,与普胸外科相关的基础研究(肿瘤、炎症、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等)和临床基础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普胸外科研究生和专科医师。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通过离心的方法从自体血中提取出来的血小板浓缩物,含有高浓度的血小板、白细胞和纤维蛋白.血小板激活后能释放出多种生长因子,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
对于伴有三柱损伤的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目前常用的术式有经前路减压Z-plate钢板内固定[1],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等;术式的选择取决于损伤的范围和程度.我们采用经后路270°减压重建内固定术,进行彻底的椎管减压、前中柱重建与保持脊柱三柱稳定,已经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满意效果.本研究就该术式与前路减压Z-plate钢板内固定和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2种术式进行生物力学比较
目的 明确枢椎后路棘突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30具枢椎标本,仔细解剖以清楚地暴露椎板和棘突.测量枢椎棘突根部1/2的中点、中部和后部1/2的中点高度;棘突根部的头侧1/2的中点、中部和根部的尾侧1/2的中点厚度(精确到0.01 mm).选取20具枢椎标本,以棘突基底部为进钉点,双侧平行置入棘突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棘突的宽度、螺钉进钉角度、钉道长度及钉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