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峡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159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工作原因,在三峡工程17年的建设过程中,欧阳卫红有幸跟踪拍摄了13年。
  从最初的简单记录到后来尽量以最佳的形式感来展现这个题材,一幅幅宏伟震撼的场面,让所有的观者仿佛置身在这个庞大的奇迹前。
  太少的人会获得拍摄三峡建设的机会,但人人都有面对宏大场景的时候,欧阳卫红对大场面的控制、表现能力,也许会给我们以启发。
  
  Q_拍三峡题材的人很多,你拍摄的三峡作品有什么特点?
  欧阳:人们提起三峡建设时,大多比较关注移民题材、三峡风光等方面。我因为工作的需要,有机会经常去三峡工程的管理单位和建设现场,萌发出记录三峡工程建设过程的想法。
  我希望反映出三峡工程的宏伟气魄,以体现出这个工程的价值和气质,所以我拍摄的图片有比较多的大场面。这些作品全部为工程建设的实地现场,通过有效运用构图、线条、光影、质感等元素,给人们一个真实可信的视觉感受。
  这些画面是对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三大功能的系统性描述,不仅仅是摄影艺术本身。
  
  Q_置身在三峡工程建设现场,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欧阳:三峡工程建设现场给人的感觉是大、杂、乱。 泥土、石头、钢筋、水泥是视觉中的几个主要元素。在看到建设现场的宏大场面时,一方面感受到三峡工程的伟大,另一方面不容易发现工程建设过程存在的表象美感,难以寻找好的切入点。
  
  Q_如何把这种大而杂的场面拍出秩序感、简洁感?
  欧阳:探索建筑工程的构图特性,从杂乱的场面中找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
  比如,通过对钢筋等构造物的观察,发现其线条有其规律性、有序性,在构图上有较强的形式美感;
  在施工现场中,试图寻找劳动者与现代建设设备之间的构图关系;在现代建设设备的形式中,发现反映工程建设特性而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通过对工程建设局部进行拍摄,回避大场面的杂乱错觉。
  水利工程摄影不是纯粹的艺术创作,不能为了突出某些曲线美,就把现场建设设施、人物、线条等元素拍得很夸张。同时画面中相互制约平衡的重点要素及其所处的位置,一定要讲究平衡,不能让人产生工程本身有问题的错觉。
  
  Q_拍摄这样大的场面,是用大画幅相机吗?
  欧阳:随着经验的积累,器材也在不断增加。我使用过佳能EOS-1V相机,哈苏503CW中画幅,后来增加了哈苏XPAN、佳能EOS5D。佳能相机都是配备恒定光圈为2.8的17-35mm、24-70mm、70-200mm的镜头,这几个镜头都用得比较广泛。哈苏中画幅相机拍摄的效果很好,尤其是40 mm广角镜头、180mm的中长焦镜头比较有个性,有相当一部分方画幅的作品就是这两款镜头拍摄的。
  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比较喜欢使用胶片,尤其是反转片。其色彩效果是目前的数码相机难以逾越的。数码的优势在于使用方便,自从2006年有了数码相机后,我在创作时仍然不忘带上所有的胶片相机。
  
  Q_运用广角镜头时,如何解决边缘变形的问题?
  欧阳:广角镜头可以增强视觉冲击力,但也容易扭曲线条与结构。使用时,一是要看拍摄对象是否需要夸张。二是要观察工程结构。对于直线条为主体的结构,为了强调真实感,要尽可能寻找合适的角度,运用适当的镜头以避免变形。三是拍摄横画面为主的大场面时,尽可能避免大角度仰视或者俯视拍摄。
  
  Q_后期做过什么样的调整,比如色调等?
  欧阳:由于器材的有限性,我对一些大场面采取接片拍摄方式,在后期进行了大量的对接制作处理。
  对于色彩,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一是要把现场观察到的色彩牢记在心,在调整色彩时尽可能接近工程实物的质感。二是要统一相关联图片之间的色调。三是针对局部偏色的问题,只需要选择局部调整,使其达到与画面整体的平衡。
  Q_拍摄时,你的站位有多高?
  欧阳:这要看拍摄什么对象。对不同的拍摄对象,必须寻找相应高度。有的场面需要仰拍,有的场面适合俯拍。三峡大坝建在两山之中,可以寻找的角度较多,最高的有几百米,低的也有几十米。在拍三期工程时,我就经常选择185米高的平台进行俯拍。
其他文献
『起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自唐代文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此仙何在?在高山峻岭的寺庙之中。最早的寺庙来自印度,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在中国则起源于北魏时代,在南北朝大规模兴建成风,中国寺庙是佛教、道教等宗教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    『建筑特点』    寺庙建筑将精神世界融入大自然之中,其格局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理念,因而将中国建筑的庭院艺术升华到错落有致的山
主要规格  影像传感器:1/2.33英寸CCD  有效像素数量 :约1247万  镜头:24倍光学变焦施耐德镜头  焦距 :f = 4.6~110.4mm镜头(相当于35mm相机: 26~624mm)  光圈:F2.8-F5.0  影像稳定器:双重图像稳定(光学稳定 数字稳定)  感光度:ISO64-ISO6400  视频功能:AVCHD格式720P高清视频  照片格式:RAW、JPEG  显示:
虽然已经评测过很多款数码后背,不过笔者比较喜欢的还是这款飞思IQ180。采用铝合金镀铬材料外壳设计的外观简洁而大气,又获得了良好的强度和表面防刮能力。飞思IQ180的另一大亮点是背面当前业界最高指标的3.2英寸115万像素多点触控液晶屏,视角也达到170度,显示效果非常出色。由于采用多点触控设计,大部分设置都可以通过屏幕来完成,机身背面的功能键只有4个。在背面的最下方,是开关和火线接口,通过火线或
摄影作品的分类不仅仅是组织者的事情,它关乎每一个摄影者,关乎每一幅照片的命运,投稿时务必搞清楚规则中的分类标准。  几年前的国展,开始大张旗鼓地实行新的作品分类方法,到现在已经基本成为公认的标准,虽然对某些细则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说把摄影分为纪录和艺术两大类是没有分歧的。  以前我们的摄影不太在乎分类问题,因为强调的是摄影艺术,所以不管是什么主题,基本没有类别上的限制,许多经过暗房加工的照片,
从新到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直是摄影经常记录,也是最有必要的记录的内容。如今,长时间记录一件事物的变化过程被数字技术分解了,当然,这与纪实摄影记录变化的目的大不相同。通过对空调从新到旧的数字处理效果,我们可以感受到工业、科技与人类生活环境的矛盾。  空调,我们冬夏都在使用,我们哪个家里没有几部空调?哪辆汽车没有空调?看着那家家窗外悬挂的空调主机,从新到旧,从洁白到锈迹斑斑,再到面目全非,那墙
>>返璞归真的纯粹:  尤金·阿杰的“老巴黎”经典作品黑白影调的极致:  安塞尔·亚当斯作品和“F64小组”的探索快照的美学: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间”黑白负片前期拍摄<<    虽然使用黑白胶片所拍摄出来的照片不具有丰富的色彩,但摄影者必须要熟悉各种色彩用黑、白、灰来体现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要预先确定拍摄目的,明确最终得到的效果,并通过胶卷的选择,滤色镜和前期的测光/曝光来控制影调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绚烂的色彩令人目不暇接,数码摄影的便捷,让拍摄越来越容易。这样一个充满诱惑、五光十色的时代,还有人对黑白摄影情有独钟吗?答案是肯定的。  美国摄影师路易斯·卡斯特涅达曾说:“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在彩色市场普及的今天还仍然拍摄黑白照片,我的回答是:当彩色图片能够帮你挣钱时,它只是你兜里的钱币,而黑白图片却是你创作上的精神食粮。利用黑白影调,可以充分表现影像的潜质,有些是在彩色影
我最喜欢的一句谚语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和人格能够通过观察眼睛去确定。这句谚语相当古老,几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时代。  在肖像摄影中,眼睛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眼睛能够显示出被摄者的情绪和内心世界,也可以告诉人们很多关于被摄者的真实个性。眼睛、面部特征以及人物独有的姿态,共同构造出人物的形象。  虽然一张简单的脸部快照和一张真正的肖像照
体育比赛竞争激烈、扣人心弦,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奋力拼搏时表现的力量、速度、优美的动态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体育摄影通过镜头把那些激烈运动的、稍纵即逝的画面不失时机地捕捉下来,定格运动员成功的狂喜和失败的沮丧,通过画面揭示运动员拼搏的艰辛和酸甜苦涩,从而让读者在观赏之余受到感染和启迪。    我非常乐意用手中的相机贴近运动场,记录各种比赛中的精彩瞬间。体育运动是在高速的对抗中进行的,因此,体育摄影对于瞬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终擂珍藏作品巧夺天工陈建勇 摄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众摄影》“锦绣中华”全国影友五大城市擂台赛在北京落下帷幕。近两个月,分别在五个城市参与打擂的影友总计约2000余人,参评作品近2万幅。工业作品及综合作品精彩纷呈。工业作品展示了建国60年来的发展变化、壮大宏伟的景象;综合作品讴歌了“锦绣中华”山美、地美、人更美的景观。擂台赛擂出了影友对摄影的执着,擂出了对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