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工作原因,在三峡工程17年的建设过程中,欧阳卫红有幸跟踪拍摄了13年。
从最初的简单记录到后来尽量以最佳的形式感来展现这个题材,一幅幅宏伟震撼的场面,让所有的观者仿佛置身在这个庞大的奇迹前。
太少的人会获得拍摄三峡建设的机会,但人人都有面对宏大场景的时候,欧阳卫红对大场面的控制、表现能力,也许会给我们以启发。
Q_拍三峡题材的人很多,你拍摄的三峡作品有什么特点?
欧阳:人们提起三峡建设时,大多比较关注移民题材、三峡风光等方面。我因为工作的需要,有机会经常去三峡工程的管理单位和建设现场,萌发出记录三峡工程建设过程的想法。
我希望反映出三峡工程的宏伟气魄,以体现出这个工程的价值和气质,所以我拍摄的图片有比较多的大场面。这些作品全部为工程建设的实地现场,通过有效运用构图、线条、光影、质感等元素,给人们一个真实可信的视觉感受。
这些画面是对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三大功能的系统性描述,不仅仅是摄影艺术本身。
Q_置身在三峡工程建设现场,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欧阳:三峡工程建设现场给人的感觉是大、杂、乱。 泥土、石头、钢筋、水泥是视觉中的几个主要元素。在看到建设现场的宏大场面时,一方面感受到三峡工程的伟大,另一方面不容易发现工程建设过程存在的表象美感,难以寻找好的切入点。
Q_如何把这种大而杂的场面拍出秩序感、简洁感?
欧阳:探索建筑工程的构图特性,从杂乱的场面中找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
比如,通过对钢筋等构造物的观察,发现其线条有其规律性、有序性,在构图上有较强的形式美感;
在施工现场中,试图寻找劳动者与现代建设设备之间的构图关系;在现代建设设备的形式中,发现反映工程建设特性而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通过对工程建设局部进行拍摄,回避大场面的杂乱错觉。
水利工程摄影不是纯粹的艺术创作,不能为了突出某些曲线美,就把现场建设设施、人物、线条等元素拍得很夸张。同时画面中相互制约平衡的重点要素及其所处的位置,一定要讲究平衡,不能让人产生工程本身有问题的错觉。
Q_拍摄这样大的场面,是用大画幅相机吗?
欧阳:随着经验的积累,器材也在不断增加。我使用过佳能EOS-1V相机,哈苏503CW中画幅,后来增加了哈苏XPAN、佳能EOS5D。佳能相机都是配备恒定光圈为2.8的17-35mm、24-70mm、70-200mm的镜头,这几个镜头都用得比较广泛。哈苏中画幅相机拍摄的效果很好,尤其是40 mm广角镜头、180mm的中长焦镜头比较有个性,有相当一部分方画幅的作品就是这两款镜头拍摄的。
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比较喜欢使用胶片,尤其是反转片。其色彩效果是目前的数码相机难以逾越的。数码的优势在于使用方便,自从2006年有了数码相机后,我在创作时仍然不忘带上所有的胶片相机。
Q_运用广角镜头时,如何解决边缘变形的问题?
欧阳:广角镜头可以增强视觉冲击力,但也容易扭曲线条与结构。使用时,一是要看拍摄对象是否需要夸张。二是要观察工程结构。对于直线条为主体的结构,为了强调真实感,要尽可能寻找合适的角度,运用适当的镜头以避免变形。三是拍摄横画面为主的大场面时,尽可能避免大角度仰视或者俯视拍摄。
Q_后期做过什么样的调整,比如色调等?
欧阳:由于器材的有限性,我对一些大场面采取接片拍摄方式,在后期进行了大量的对接制作处理。
对于色彩,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一是要把现场观察到的色彩牢记在心,在调整色彩时尽可能接近工程实物的质感。二是要统一相关联图片之间的色调。三是针对局部偏色的问题,只需要选择局部调整,使其达到与画面整体的平衡。
Q_拍摄时,你的站位有多高?
欧阳:这要看拍摄什么对象。对不同的拍摄对象,必须寻找相应高度。有的场面需要仰拍,有的场面适合俯拍。三峡大坝建在两山之中,可以寻找的角度较多,最高的有几百米,低的也有几十米。在拍三期工程时,我就经常选择185米高的平台进行俯拍。
从最初的简单记录到后来尽量以最佳的形式感来展现这个题材,一幅幅宏伟震撼的场面,让所有的观者仿佛置身在这个庞大的奇迹前。
太少的人会获得拍摄三峡建设的机会,但人人都有面对宏大场景的时候,欧阳卫红对大场面的控制、表现能力,也许会给我们以启发。
Q_拍三峡题材的人很多,你拍摄的三峡作品有什么特点?
欧阳:人们提起三峡建设时,大多比较关注移民题材、三峡风光等方面。我因为工作的需要,有机会经常去三峡工程的管理单位和建设现场,萌发出记录三峡工程建设过程的想法。
我希望反映出三峡工程的宏伟气魄,以体现出这个工程的价值和气质,所以我拍摄的图片有比较多的大场面。这些作品全部为工程建设的实地现场,通过有效运用构图、线条、光影、质感等元素,给人们一个真实可信的视觉感受。
这些画面是对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三大功能的系统性描述,不仅仅是摄影艺术本身。
Q_置身在三峡工程建设现场,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欧阳:三峡工程建设现场给人的感觉是大、杂、乱。 泥土、石头、钢筋、水泥是视觉中的几个主要元素。在看到建设现场的宏大场面时,一方面感受到三峡工程的伟大,另一方面不容易发现工程建设过程存在的表象美感,难以寻找好的切入点。
Q_如何把这种大而杂的场面拍出秩序感、简洁感?
欧阳:探索建筑工程的构图特性,从杂乱的场面中找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
比如,通过对钢筋等构造物的观察,发现其线条有其规律性、有序性,在构图上有较强的形式美感;
在施工现场中,试图寻找劳动者与现代建设设备之间的构图关系;在现代建设设备的形式中,发现反映工程建设特性而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通过对工程建设局部进行拍摄,回避大场面的杂乱错觉。
水利工程摄影不是纯粹的艺术创作,不能为了突出某些曲线美,就把现场建设设施、人物、线条等元素拍得很夸张。同时画面中相互制约平衡的重点要素及其所处的位置,一定要讲究平衡,不能让人产生工程本身有问题的错觉。
Q_拍摄这样大的场面,是用大画幅相机吗?
欧阳:随着经验的积累,器材也在不断增加。我使用过佳能EOS-1V相机,哈苏503CW中画幅,后来增加了哈苏XPAN、佳能EOS5D。佳能相机都是配备恒定光圈为2.8的17-35mm、24-70mm、70-200mm的镜头,这几个镜头都用得比较广泛。哈苏中画幅相机拍摄的效果很好,尤其是40 mm广角镜头、180mm的中长焦镜头比较有个性,有相当一部分方画幅的作品就是这两款镜头拍摄的。
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比较喜欢使用胶片,尤其是反转片。其色彩效果是目前的数码相机难以逾越的。数码的优势在于使用方便,自从2006年有了数码相机后,我在创作时仍然不忘带上所有的胶片相机。
Q_运用广角镜头时,如何解决边缘变形的问题?
欧阳:广角镜头可以增强视觉冲击力,但也容易扭曲线条与结构。使用时,一是要看拍摄对象是否需要夸张。二是要观察工程结构。对于直线条为主体的结构,为了强调真实感,要尽可能寻找合适的角度,运用适当的镜头以避免变形。三是拍摄横画面为主的大场面时,尽可能避免大角度仰视或者俯视拍摄。
Q_后期做过什么样的调整,比如色调等?
欧阳:由于器材的有限性,我对一些大场面采取接片拍摄方式,在后期进行了大量的对接制作处理。
对于色彩,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一是要把现场观察到的色彩牢记在心,在调整色彩时尽可能接近工程实物的质感。二是要统一相关联图片之间的色调。三是针对局部偏色的问题,只需要选择局部调整,使其达到与画面整体的平衡。
Q_拍摄时,你的站位有多高?
欧阳:这要看拍摄什么对象。对不同的拍摄对象,必须寻找相应高度。有的场面需要仰拍,有的场面适合俯拍。三峡大坝建在两山之中,可以寻找的角度较多,最高的有几百米,低的也有几十米。在拍三期工程时,我就经常选择185米高的平台进行俯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