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启发”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教学经验。把它作为一种教学原则,在物理教学中也应渗透启发性原则。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启发 直观引趣法 设悬激疑法 联系实际法 善于思考 课外实验
“启发”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教学经验。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指导思想。“愤”是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悱”是口欲言而不能的意思;“启”是开启其意;“发”是达其辞。总的意思是指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处与积极的状态,然后加以引导点拨,此为“启发”一词来历。现在把它作为一种教学原则,渗透在各个教学活动中。物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与实验,在物理教学中也应渗透启发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主要是由学生的认识规律决定的。虽然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认识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但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再大,也只是外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学生的学习活动归根结底要考学生自己,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可见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它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因,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下面就结合自己在物理教学中的做法谈一谈。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往往胜过责任感。”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是学生产生兴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古人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乐知者才能“奋而忘食,乐而忘忧”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现就这一发面谈谈在教学后动中的做法。
1、直观引趣法。物理作为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一个好的演示实验,比单纯的口授讲课更具有直观性、现实性,因而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引起主义和激发兴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演示实验为例,在两个铅块间进行演示。课堂上,用没有削平的铅块给学生演示一下,证明两个铅块并没有粘在一起,说明这两个铅块不具有磁性。然后用刀削平两个铅块的表面,用力压在一起,结果在铅块下挂住200克的钩码的现象,这使学生大为惊讶,难以置信,但现实却摆在眼前,这时,再解释分子间存在引力,学生就心悦诚服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了知识,也增强了学习物理、钻研物理的兴趣。
2、设悬激疑法。针对一些物理现象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惯性与惯性现象”时,如果先做“惯性球落入小碗”的实验,然后向学生解释现象,教法比较简单,也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先在实验前向学生提出“当小锤猛击钢片时,小球掉入小碗还是随钢片一起运动”的疑问,设置悬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好奇激发下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求知欲大增,学生能够热烈讨论,积极发言,针对众说不一的结论,让学生自己从实验中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使学生学习过程充满愉悦气氛,教学效果也很显著。
3、联系实际法,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例如在讲授“液体蒸发制冷作用”时,结合实际向学生提出“夏天的中午,教室里非常闷热,怎样使教室里凉爽些”的疑问,使学生兴趣盎然,感到学到的知识有用而乐意去学。
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指导学生善于思考
《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开而弗达。”其意思是说,教师的启发教学,是引导,是激发,是策励。物理教学除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外,还要善于启发引导。当学生有求知的要求时,既不要生硬的灌输知识,又不能代替学生独立思考,把问题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积极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句俗话说得好:“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例如利用教材中“想想议议”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中设置的“想象议议”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想象议议”提出的问题能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活动,为营造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造有力的条件。教材中根据“想象议议”提出的问题,可采取多种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其他简单机械”一节时,根据教材中“想想议议”针对不同的杠杆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展示,得出省力杠杆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的结论,从而为以后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奠定基础,同时也开拓了学生思路,训练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三、启发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课外实验,进行创造性学习
学生不仅要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实验不单在课堂上进行,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实验环境,指导学生自制教具进行课外实验,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例如:“制作针孔照相机”、“水果电池”、“纸盒烧开水”、 “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探索、善于动手、发现真理、应用真理“的好习惯。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启发性原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去学,可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启发 直观引趣法 设悬激疑法 联系实际法 善于思考 课外实验
“启发”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教学经验。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指导思想。“愤”是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悱”是口欲言而不能的意思;“启”是开启其意;“发”是达其辞。总的意思是指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处与积极的状态,然后加以引导点拨,此为“启发”一词来历。现在把它作为一种教学原则,渗透在各个教学活动中。物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与实验,在物理教学中也应渗透启发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主要是由学生的认识规律决定的。虽然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认识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但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再大,也只是外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学生的学习活动归根结底要考学生自己,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可见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它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因,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下面就结合自己在物理教学中的做法谈一谈。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往往胜过责任感。”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是学生产生兴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古人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乐知者才能“奋而忘食,乐而忘忧”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现就这一发面谈谈在教学后动中的做法。
1、直观引趣法。物理作为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一个好的演示实验,比单纯的口授讲课更具有直观性、现实性,因而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引起主义和激发兴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演示实验为例,在两个铅块间进行演示。课堂上,用没有削平的铅块给学生演示一下,证明两个铅块并没有粘在一起,说明这两个铅块不具有磁性。然后用刀削平两个铅块的表面,用力压在一起,结果在铅块下挂住200克的钩码的现象,这使学生大为惊讶,难以置信,但现实却摆在眼前,这时,再解释分子间存在引力,学生就心悦诚服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了知识,也增强了学习物理、钻研物理的兴趣。
2、设悬激疑法。针对一些物理现象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惯性与惯性现象”时,如果先做“惯性球落入小碗”的实验,然后向学生解释现象,教法比较简单,也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先在实验前向学生提出“当小锤猛击钢片时,小球掉入小碗还是随钢片一起运动”的疑问,设置悬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好奇激发下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求知欲大增,学生能够热烈讨论,积极发言,针对众说不一的结论,让学生自己从实验中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使学生学习过程充满愉悦气氛,教学效果也很显著。
3、联系实际法,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例如在讲授“液体蒸发制冷作用”时,结合实际向学生提出“夏天的中午,教室里非常闷热,怎样使教室里凉爽些”的疑问,使学生兴趣盎然,感到学到的知识有用而乐意去学。
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指导学生善于思考
《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开而弗达。”其意思是说,教师的启发教学,是引导,是激发,是策励。物理教学除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外,还要善于启发引导。当学生有求知的要求时,既不要生硬的灌输知识,又不能代替学生独立思考,把问题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积极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句俗话说得好:“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例如利用教材中“想想议议”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中设置的“想象议议”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想象议议”提出的问题能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活动,为营造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造有力的条件。教材中根据“想象议议”提出的问题,可采取多种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其他简单机械”一节时,根据教材中“想想议议”针对不同的杠杆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展示,得出省力杠杆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的结论,从而为以后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奠定基础,同时也开拓了学生思路,训练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三、启发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课外实验,进行创造性学习
学生不仅要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实验不单在课堂上进行,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实验环境,指导学生自制教具进行课外实验,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例如:“制作针孔照相机”、“水果电池”、“纸盒烧开水”、 “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探索、善于动手、发现真理、应用真理“的好习惯。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启发性原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去学,可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