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区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处理显性和隐性的语文知识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gu8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区的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进入高中之后,他们对于语文学习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我们应该从一般的语文知识,进一步深入到对更全面、更深层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从概念上来讲,我们一般认为语文知识就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和文学常识等等,这些与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紧密相关,是构成这四种能力训练基本知识系统,这些知识某种意义上来讲,呈现为静态的概念、原理、事实等,这类知识是独立于学习主体的,在语文的材料和语用习惯中客观存在的知识系统。这些东西非常重要,但是,当这类语文知识与阅读体验、情感等主观性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学习上的互动体验和情趣生成、思想运动,由此拓宽了语文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一种知识。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区分这两种知识,以及他们在学习中如何区分和学习这些知识,对于藏区的高中学生来讲,语文教学的老師应该对此问题有深刻认识,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
  一、区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
  王荣生在《语文知识是什么?该怎么办?》的文章中,从存在状态的角度对语文知识进行了划分,他将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看作是隐性知识,将“语识”看作是显性知识,这是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这种区分比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特点和特性。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和相关指导性文件的精神,我们可以将语文的显性知识概括为字词、篇章、语法、修辞、逻辑以及文学常识等呈现为静态化的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这类知识我们通常称之为“语识”。它们有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被我们明确地、有效地表达出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能够通过书写、背诵、反复练习等简单机械的方式来掌握他们的。也就是说,可以在非常明确的显性的层面对这些知识进行教学。所以,这个过程也略显机械、枯燥和痛苦。但是它们却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这些知识,我们就无法进行语文学习,当然也无法进行日常的语言交流了。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诸如“共鸣”“余音绕梁”“通感”等等概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东西都要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自己的感受性获得。并且,这几乎都带有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性质,对于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给予明确的说明、概括和解释,它与学习者(读者)个人的体验感悟等个性化的经验紧密相关,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识,我们也可以称为语感。而这种语感就被命名为隐性知识。隐性的知识某种意义上是无法传授的,因为这需要学生的知识积累、阅读体验和感悟,建立这些基础之上的领悟、判断和审美,才能体现为个体性十足的“语感”。所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强调语文学习要体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和创新”等。
  二、藏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提升学生对隐性知识的探索
  隐性知识有着自身的特性,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有一段描写荷塘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段话我们经常说最后一句用了“通感”这种表现手法,但是,究竟什么是通感,我们即便能从概念上给予学生分析和认识,但是要他能够体会这种表现方式,要学生能够从这句话中读出那种感觉,却不是概念的解释所能达到的。但如果帮助学生领会“通感”究竟是什么,却又达不到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重视帮助获得对隐性知识的把握、体会和分享。而不能放弃对这个内容的重视,否则,教学质量就难以达到。隐性知识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在我们的头脑中长期存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体验性知识,比如“共鸣”,我们读到莫怀戚的《散步》为什么内心感动?读到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什么能体会诗人“人生如梦”的喟叹?这就是隐性知识之于对文本内容、情感和思想把握的重要性。隐性知识对于读者和学习者的价值,还在于它是内生性的,当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之下,通过针对性的、策略性的学习获得了某种隐性的语文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会自然地串联起其他的隐性知识,并逐渐将这种隐性的知识变成显性的能力,比如,我们通常说的诗歌是无法谈清楚的,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分,我们只能从诗歌本身提供的意境中领会、体验和反复琢磨,从而获得对诗歌这两种境界的领会,一旦领会了,在读诗歌的过程中,自然就将意象的把握、思想情感的体会等融通起来,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正因为如此,要获得对语文隐性知识的把握,还得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然而然地形成语感,并自如地运用到不同的语境中,以表现出与其学习相称的成熟和素养。这个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动完成的,是内在地渐变的,我们必须重视这个学习规律和教育规律,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从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得“隐性知识”的角度推进语文教学的效果,以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王荣生.“语文知识”是个什么样的问题?该怎样讨论?【J】.语文教学通讯,2005(4)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佛教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且构成一完整系统。中国佛教人文精神有颇多特征,其中圆融性独具一格。在当今中西文化交融和建立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教学价值取向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即教学态度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精神涵养,往往关系到教学行为中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及最后的教学效果,同时,教
本文对汉语里话题与主语的几个问题,作了探讨。全文要点有:1.对国内外语法学者关于话题与主语性质的不同看法作了简要的述评,并指出,话题与主语是分属不同平面上的两个概念.2
针对大型空间网架结构的特点,建立基于有限测点信息的智能工作状态评估技术。该技术是首先通过测量少数网架结构杆件的响应信息,获得结构响应的峰因子;再通过安置在网架结构上的
诺卡菌是一种纤细分支的放线真菌,在自然界中有100余种,广泛分布于土壤和腐烂的植物中.目前发现星形诺卡菌,巴西诺卡菌,豚鼠诺卡菌,鼻疽诺卡菌可感染人类,引起急性或慢性化脓
玄奘首先是一个最伟大的、最爱国的、最有成就的留学生,其次是一个最伟大的佛经翻译家。他在国内最认真地研习了佛法,声名远扬;在古印度留学的十余年,他又继续深入地钻研大乘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骨髓抑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4例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情况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为研究Levy型劲性支撑穹顶结构的静力性能,以跨度6 m的Levy型劲性支撑穹顶结构实际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研究了其在初始预应力、满跨荷载和半跨荷载作用下的静力性能,获得
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能力,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逐渐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情境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境 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告诉我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