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shwy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师对教学目标认识和制定,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深入钻研大纲及教材。只有在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的导向下,教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比如:《卜算子·咏梅》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品味毛泽东《咏梅》含蓄生动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感悟梅花形象在词中的意义,学习毛泽东善待逆境的精神品质。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在了解诗歌背景的基础上对文章形成整体感知,并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体会诗文中表现的情感,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诗歌初步鉴赏能力的目的。
  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语文课本是我们实施语文教学的基础材料,其中包含古诗、中外著名短篇故事、现代诗歌等多种体裁的经典篇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体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巩固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
  在涉及到一些复杂背景的文章时,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类历史资料,让学生对文章诞生的背景产生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涵。比如,毛泽东《咏梅》的诞生背景是1961年,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苏联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使新中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这样单纯的文字讲述或许不能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而通过与当时社会背景相关影像资料的展示,学生会更加深刻地了解“悬崖百丈冰”的逆境以及毛泽东逆流勇进、迎接挑战的精神品质,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决心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洒脱、大气和无私坦荡。
  2.因材施教,发挥集体的互助优势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将其分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讨论小组。在充分发挥集体优势的基础上,教师要尽量给每个组、每个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锻炼学生之间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课文。如果学生在理解时遇到难题,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为其解答,最后教师进行提示、补充,将答案完善。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对课上知识点的理解、体会中。
  2.把握人物心理,分角色演绎课文情景
  根据班级人数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分角色扮演课文中人物,看看哪个小组对人物心理把握地更准确。比如《我的叔叔于勒》,这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重点刻画了菲利普一家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学生们可以通过对角色的揣摩,了解菲利普的自私、冷酷、贪婪、势利、爱慕虚荣、没有主见;菲利普夫人(克拉丽丝):小气、精明、临乱不慌、泼辣、尖酸;“我”:善良、纯真、有同情心。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人物心理,从而对文章有更深刻的了解。
  3.让学生放飞思绪,积极主动地拓展知识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想要将这种有限的知识无限延伸下去,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课下搜集文章知识的热情,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开阔眼界。
  以下即是笔者教授毛泽东《咏梅》时的一个片段:
  师:《咏梅》中都没有出现“梅”字,却字字句句都写“梅”,这就是诗歌的含蓄美。像这样的咏物诗,暂时去掉题目就成了谜语,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诗谜”。你能说出其他类似的诗谜让大家猜猜吗?
  生1: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
  师:还有人知道其他的诗迷吗?
  生2:佳色从容至,凌波一枝红。身虽污泥里,冰洁吟高风。——《咏荷》
  师:很好,大家放学回家后,不妨拿这些自己學到的“谜语”去考考你们的父母,看他们能不能猜出谜底。
  这些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的时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有效地讲授课堂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想要学生有效地学习课堂上的内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有效地讲授。
  1.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适时适量地指导
  初中语文中已经涉及到简单的语法知识,如名词、动词、数词、形容词、量词、代词、介词、连词等词的释义、使用技巧以及简单的句型结构。这些语法知识虽然比较枯燥,但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联系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等,从其兴趣点入手,适时适量地引导,避免“灌知识点”“强迫记忆”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
  2.教师讲授的内容必须清晰明了
  教师讲授内容的质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着直接影响。只有清晰明了的讲授,才能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限时间里,让他们充分理解课上的内容、掌握知识结构。
  在新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起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其他文献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命题多采用新材料作文形式,这种作文命题形式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传统作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且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意义。纵观历年来全国卷的作文命题,命题特色鲜明,如注重思辨和理性思维能力,同时关注现实生活,尽可能防止宿构、套作等等。现在各省市逐渐采用全国卷,为更好地做好语文作文复习工作,在高考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种意识。  一、材料意识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重点落实
在高中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审美性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享受的学习情景中学习,还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们对于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为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并科学合理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诗歌审美性教学方法,大力推进高中生的素质教育发展,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涵养。为此,笔者对于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设计与实践尝试进行以下简单的分析。  一、语文教师要为学生
房地产市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地产行业竞争变得日益激烈,房地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成功就必须要加强对自身的管理,要使管理变得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科学性化,而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能使学生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阶段。从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笔者觉得以下几点策略在长期的应用中取得了些许效果。  一、教师做“领队”,学生做“导游和观众”  课堂上,学生变成了导游和观众,老师则成了游客的领队,成为学生自学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比较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教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感受,谈一谈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  到了高中以后,由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能力要求提高,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老师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课堂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效率又重质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课堂教学的五大环节,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习能力,在提高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占了很大比重,初中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对其中句意、场景等文字缺乏相应的背景理解,这就使得文言文的教学区别于现代文教学,它需要教师通过自身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讲解,给学生描绘出作者在写作文章时的心境。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声情并茂的教学环境。  如教学郦道元的《三峡》,对七年级的学生,如何引导他们去感受“巴东三峡巫狭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壮丽景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