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初始房性早搏指数的节律机制及意义探讨

来源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i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作初始房性早搏(简称房早)指数(I)的节律机制及意义.方法 先期从8000多份动态心电图中建立了阵发性房颤病例及与之相匹配的对照病例数据库各61例.以此数据为基础,对照组中病例数不变,在61例阵发性房颤中增加一些病例(从新增的2000多份病例中寻找),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入选标准:房早诱发阵发性房颤之前的两个基础心搏为窦性P波,以便计算I值(房早联律间期/房早之前的窦性PP间期),除外房早二、三联律和房早未下传、P波不清楚的病例.采用时间RR间期散点图逆向出房早诱发的房颤片段心电图,截屏并以JPG格式保留,采用Windows照片放大器阅读心电图,计算I值.用目测法测量房颤发作之前窦性节律的QT间期,并采用Hodges和QTcMod公式计算QTc间期.结果 入选阵发性房颤52例(房颤组),对照组51例.房颤组I值为0.475±0.088;I值>0.5,26例(男16例,女10例),I值0.5亚组中房早发生在前一窦性心搏T波之后;I<0.5亚组中房早表现为PonT现象.结论 不同的早搏指数引起的房颤其发生的节律机制不同,可能分别对应于“迷走”和“交感”性房颤;故其处理策略应有不同.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分析康复护理应用于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4月-2017年5月收诊的50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
经典森田疗法在医学理论与操作上,已经贯穿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观与诊疗行为。但百年来对森田疗法的研究逐渐受到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也极大地影响了森田疗法的传承
国际动态心电图和无创心电图学会/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协会/亚太心律协会制定的“关于移动医疗心律失常管理共识”描述了移动医疗(mHealth)技术在心律失常管理中的现状,涉及数
衰老与心房颤动(AF)发生密切相关,主要参与AF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衰老通过细胞肥大、纤维化、肺静脉和左房大小、淀粉样变参与结构重构;通过调节离子电流、缝隙连接蛋白参与
目的 探讨合并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心力衰竭(HFrEF)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阜
近年来研究表明微小RNA(miRNA)在心房颤动中的调控作用成为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表明miRNA-1、miRNA-328、miRNA-499、miRNA-208参与心房电重构,miRNA-26、miRNA-133、miRNA-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