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课不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建立在心理相融和情感共鸣上,以情感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以情感为纽带,激真情、启其疑、引其思。把情感教育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标,以情引情,既传授了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并充分展现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情感教育 心里相融 寓情于景 情动心动 完善自我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于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之间的需要关系。它是人工作与学习的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课不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建立在心理相融和情感共鸣上,以情感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以情感为纽带,激真情、启其疑、引其思。把情感教育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标,以情引情,既传授了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并充分展现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那么如何把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怎样把情感教育在课堂上发挥到极致呢?
一、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特殊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之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在心灵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激发情趣。教学过程中,要依据课堂内容,创造一定的情境,把自己与学生都融入到文本之中。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感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热爱,学习语文的情感,就是学生个体到智力因素的品质,也是受外界诸多情感因素刺激,诱导的结束。
现代化教学的多媒体技术给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它的声、形、文都为情感教学注入了活力,如在教学生课文《杨修之死》时,我就把杨洪基老师演唱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带入课堂,学生在音乐的催动下,仿佛来到了群雄争霸的古战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浮现在眼前,刘备、曹操、杨修……学生进入了角色,仿佛自己就是历史人物的化身,分析课文就入情入理。而音乐之外的适时点拨更如拨云见月,使学生整个参与故事中去,整个课堂活跃、和谐,学生没有精神压力,又通过情境对话,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彻底,完善,从而完美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深入挖掘情感因素,陶冶情怀
人们常说,从血管中流出的是血,从山泉中流淌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和追求的教师的教学中,翻涌出来的是一股较大的感召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与之相联的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经过多年的修订与改正,内容丰富多彩,隐含的情感因素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源泉。而一个善于挖掘的教师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发现的机会,并把它转化为自己所用,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为这些感染,也体验到这些。”在课堂教学的小天地里,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复杂情感信息。
第一,深入挖掘文章蕴含的情感。
人们常说“披文以入情”,使文中情感更有色彩和力量,更能感染和陶冶学生。《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表中有理,表中用情,一字一句无不渗透作者从肺腑中自然奔涌而出的情感,情深方能辞切,感人全在意真。让每一个读过之人都能体会到深情所在。而孟郊的游子身上衣,却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天下母亲对儿女的殷殷深情,读之而潸然泪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爱国热情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则更是中华民族情感教育的最高体现。
第二,以情引情,情动心动。
语文教材上收录都是经典篇章,所表达出的情感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需要的情感,无论是朱自清的背影中父子相爱的深情,还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都以爱为主题,都在激发爱的力量。此时,带领学生朗读,将情感融入其中,将深情表现出来,以情引情,情动心动,更能使情感教育发挥恰到好处。
第三,寓情于景,情境结合。
学生心中自己也有把握情感的尺度,只是他的思想上不成熟,所了解的深度与广度不够,所以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并真正懂得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需要教师寓情于景,利用各种手段,说、读、讲、画、多种形式结合,创设一个符合当时情境的特殊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听潮》中大海澎湃的深沉美,《爱莲说》中高尚的情操美《海上日出》中的自然美……只有如此,才能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激发出学生自身的情感潜势,使学生受到感染与推动,于无形之中渗透出情感教育。
三、修炼自身,完善自我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储备,而这一桶水却必须要不断更新,身为人师,教师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自身专业及相关学科的钻研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当今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的社会,知识总量是几何倍数增长,同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远远不止于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教师如果要维护其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就只能不断的学习,努力构筑与自己教学追求相适应的能力结构,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积极探索,勤学善问。“板凳要做十年冷,学问不做半点空”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做一名真正有能力的教师,一个不仅善于教,还善于学并学得好的教师。
总之,学生的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愉快的教育,而语文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能涵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对其一生将产生深远影响,教师的情感通过对学生的爱心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也会发挥得淋漓尽致,毫无保留,只有陶醉在自己所教学科中,全心全意地去努力拼博,才能使语文教学越来越有开拓性,才能使教学水平迈入新的境界,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其为教育,没有情感的教育则更是一潭死水,失去了对感情的体会,也就失去了课堂的灵魂,让我们用情感来撑起语文课堂上的一片情空。
关键词:情感教育 心里相融 寓情于景 情动心动 完善自我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于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之间的需要关系。它是人工作与学习的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课不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建立在心理相融和情感共鸣上,以情感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以情感为纽带,激真情、启其疑、引其思。把情感教育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标,以情引情,既传授了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并充分展现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那么如何把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怎样把情感教育在课堂上发挥到极致呢?
一、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特殊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之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在心灵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激发情趣。教学过程中,要依据课堂内容,创造一定的情境,把自己与学生都融入到文本之中。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感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热爱,学习语文的情感,就是学生个体到智力因素的品质,也是受外界诸多情感因素刺激,诱导的结束。
现代化教学的多媒体技术给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它的声、形、文都为情感教学注入了活力,如在教学生课文《杨修之死》时,我就把杨洪基老师演唱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带入课堂,学生在音乐的催动下,仿佛来到了群雄争霸的古战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浮现在眼前,刘备、曹操、杨修……学生进入了角色,仿佛自己就是历史人物的化身,分析课文就入情入理。而音乐之外的适时点拨更如拨云见月,使学生整个参与故事中去,整个课堂活跃、和谐,学生没有精神压力,又通过情境对话,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彻底,完善,从而完美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深入挖掘情感因素,陶冶情怀
人们常说,从血管中流出的是血,从山泉中流淌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和追求的教师的教学中,翻涌出来的是一股较大的感召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与之相联的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经过多年的修订与改正,内容丰富多彩,隐含的情感因素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源泉。而一个善于挖掘的教师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发现的机会,并把它转化为自己所用,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为这些感染,也体验到这些。”在课堂教学的小天地里,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复杂情感信息。
第一,深入挖掘文章蕴含的情感。
人们常说“披文以入情”,使文中情感更有色彩和力量,更能感染和陶冶学生。《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表中有理,表中用情,一字一句无不渗透作者从肺腑中自然奔涌而出的情感,情深方能辞切,感人全在意真。让每一个读过之人都能体会到深情所在。而孟郊的游子身上衣,却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天下母亲对儿女的殷殷深情,读之而潸然泪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爱国热情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则更是中华民族情感教育的最高体现。
第二,以情引情,情动心动。
语文教材上收录都是经典篇章,所表达出的情感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需要的情感,无论是朱自清的背影中父子相爱的深情,还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都以爱为主题,都在激发爱的力量。此时,带领学生朗读,将情感融入其中,将深情表现出来,以情引情,情动心动,更能使情感教育发挥恰到好处。
第三,寓情于景,情境结合。
学生心中自己也有把握情感的尺度,只是他的思想上不成熟,所了解的深度与广度不够,所以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并真正懂得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需要教师寓情于景,利用各种手段,说、读、讲、画、多种形式结合,创设一个符合当时情境的特殊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听潮》中大海澎湃的深沉美,《爱莲说》中高尚的情操美《海上日出》中的自然美……只有如此,才能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激发出学生自身的情感潜势,使学生受到感染与推动,于无形之中渗透出情感教育。
三、修炼自身,完善自我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储备,而这一桶水却必须要不断更新,身为人师,教师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自身专业及相关学科的钻研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当今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的社会,知识总量是几何倍数增长,同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远远不止于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教师如果要维护其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就只能不断的学习,努力构筑与自己教学追求相适应的能力结构,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积极探索,勤学善问。“板凳要做十年冷,学问不做半点空”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做一名真正有能力的教师,一个不仅善于教,还善于学并学得好的教师。
总之,学生的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愉快的教育,而语文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能涵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对其一生将产生深远影响,教师的情感通过对学生的爱心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也会发挥得淋漓尽致,毫无保留,只有陶醉在自己所教学科中,全心全意地去努力拼博,才能使语文教学越来越有开拓性,才能使教学水平迈入新的境界,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其为教育,没有情感的教育则更是一潭死水,失去了对感情的体会,也就失去了课堂的灵魂,让我们用情感来撑起语文课堂上的一片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