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记者”刘纪喆

来源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feng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班有个女同学,她特别喜欢探听同学的隐私。班里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她就会寻根问底。因为她的名字叫刘纪喆,同学们都戏称她“刘记者”。“哪里有八卦新闻,哪里就有刘纪喆。”同学们都这么说。
  什么周智元喜欢徐丽喜欢得死去活来呀;什么洪语嫣和徐晶莹吵架原因是半块橡皮啊;什么杜婉婷暗恋刘文昊,但刘文昊偏偏喜欢韩菲菲啊;什么刘雅涵说钟可心情商低,钟可心骂刘雅涵“脑残”啊……总而言之,本来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刘纪喆眼里,那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她必定把细枝末节调查清楚,并及时广而告之,唯恐天下人不知。她可真是一个敬业的“八卦记者”啊!
  因为“职业习惯”,“刘记者”有两个怪癖。第一个怪癖是爱咬手指甲,当她陷入沉思的时候,她就喜欢咬手指甲(这可不是什么好习惯,小朋友们不要模仿哦)。我想:她那个时候一定在思考如何取材、如何调查、如何播报等大问题。时间长了,不仅她的手指甲不用剪,连手指头都起皮了。第二个怪癖是同样的话说两遍。她老是问别人问题,别人又不能及时回答,她就不由自主地把问题重复一遍,但第二遍是光动嘴不出声。我告诉她好几次了,但她怎么改都改不过来。
  “刘记者”不是守口如瓶的人,也许是因为“职业病”吧。你把她当知心朋友,告诉她一个小秘密,她答应你绝不外传,但不用两节课,必定尽人皆知。有时,她也会因为调查“新闻”和当事人闹别扭。我想:“刘记者”还是专心学习吧,莫让八卦害得自己没朋友。
  指导老师:韩 涛
  【点评】小作者以幽默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把喜欢探听同学隐私并进行“报道”的“刘记者”给勾画了出来,而且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尾表达自己的忠告,也恰到好处。
其他文献
漫步在香榭丽舍大道,可以领略到巴黎的浪漫与时尚;驻足于佛罗伦萨街头,可以感受上千年的艺术沉淀;走进北京的四合院,可以体会到老北京人优哉游哉的生活态度;或者你也可以坐在成都的一家茶馆,发现成都人“摆龙门阵”的乐趣……  但是,在昆明不一样。昆明这座城市与以上这些城市相比,给人的感觉是闲适而又繁忙,文化底蕴深厚而又时尚潮流。  在昆明,随便走进一家普普通通的小店,即便你不买东西,只要你跟老板一样会喝茶
有一个人,我非常敬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他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很大心力。从我读幼儿园开始,他接送了我三年。每当刮风下雨,他都为我送雨伞和水鞋,让我感到温暖如春。有几次,他还背着我去上幼儿园,让我刻骨铭心。  他对我关怀备至。每当我在光线昏暗的时候看书,或者每当我眼睛离书本很近时,他都会提醒我注意用眼卫生,防止眼睛近视。   他很有学识。他指导的习作有许多刊登在报刊上,他辅导的学生还获得过华东六省一
冬天是个淘气的孩子,  它的手很冷很冷。  轻轻碰你一下,  你就冻成了一支冰棍。  冬天喜歡到处画画,  抓一把白粉笔画个不停:  画白了树林,  画白了小路,  田野也画成白茫茫的一片。  后来它知道错了,  就变成雪人规规矩矩坐在院子里。  后来它就悄悄走了,  当你发现时,  它已走得很远很远。  (选自《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7年第2期)
以前我们说起“晒”,通常会想到“晒太阳”“晒衣服”,可是,近年来“晒xx”之类的短语在网络上十分流行,“晒”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晒工资”“晒成绩”“晒荣誉”“晒照片”“晒秘密”……甚至有人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晒’不了的。”那么,这些说法中的“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晒”的语义来源,大致上有一个共识,认为这是英语单词“share”(分享)的谐音。网络上流行的“晒”大多是把自
秋后加一伏,燥热十八天。秋老虎发起威来,丝毫不逊于酷暑盛夏。高顶红、磨盘柿、大红袍、懒柿子都上市了,仍然让人感到燥热难耐。  时值晌午头,在周家口西寨门外、刘方平庄北的官道边、东零西散的几处箔搭的简陋的茶摊、饭铺前,南来北往的客官各取所需,有的在饭铺买饭充饥,有的到茶摊喝茶打尖,有的找树荫歇脚纳凉。  突然,只听一个湖北口音晴天陡响炸雷般惊叹道:“好一条壮汉,可惜命将休矣!”  众人举目视之,但见
2018年9月1日 星期六 晴  晚上,我们全家早早就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着今年的“开学大戏”—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为“创造向未来”,分为四个篇章,分别是“梦想”“奋斗”“探索”“未来”。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梦想”这一篇章中纪实摄影家解海龙拍的一张照片。  照片中,“大眼睛”苏明娟,衣着破旧,大大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这张照片,深深地震撼了国人。
记得我刚读二年级的时候,一听到老师布置作文,我的心里就直哆嗦。稿纸一铺开,顿时大脑一片空白。我托着腮、叼着笔,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好不容易胡编了几句,却发现只有短短几行,稿纸上的空格还有很多很多!我似乎永远也凑不够规定字数。不过现在情况大不相同啦!我是如何改变的呢?你想知道吗?  首先感谢我的语文老师对我写作的肯定与鼓励。不管我怎么为了交差胡编乱造,老师都没有批评过我,还会在我稍微通顺点的句子下画
20多年前,我最发愁两件事:找不到对象,调不进城市里。  当时,我18岁,刚从县城的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农村老家当小学教师。工作第一个月,我拿到人生的第一笔工资,102.5元。我把工资交给了母亲,她抚摸着崭新的钞票,眼睛放着光。她抽出10元,让我去集镇的供销社买米和菜油。供销社的米糙,油也寡淡无味,但是只有供应户口才能买到定量粮油,在偏远乡村,这是件荣耀的事。  我提着油壶和米袋,骑上自行车去小镇的
铜鼓包上看风景,  拔云亭中拍晚霞。  山风有凉虫有唱,  明月皎皎万千家。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本适合少儿阅读的侦探推理小说,曾荣获包括法国拉图律文学奖在内的六项大奖。故事开始于一堂作文课,男孩埃尔万的法语老师给全班二十五位同学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大家在早上九点至十点半之间,散布到小镇的各个角落,仔细观察后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巧合的是,就在这个时间段,一向平静的小镇居然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于是,这二十五篇作文就成了破案的重要线索……书中情节扣人心弦,结局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