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学生只有正确地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在低年级重视字词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结合《圆圆的沙粒》一课词语教学片断,来谈一谈。
片断1:
师:这颗小沙粒是怎样表达它的想法的?
生:真诚地。
师:(板书:真诚)真诚就是真心——
生:诚恳。
师:你们运用了拆词法理解了词语。
片断2:
师:谁来说说“坦然”这个词的意思?
生1:坚定地。
生2:什么事情都阻挡不了。
师:大家还是围绕着小沙粒下定决心来说的。当我们不知道词语的意思的时候,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就请同学们拿出字典查查。
片断3:
师:想看看珍珠有多美吗?(出示蚌壳内的珍珠图)
师:用个词夸夸它。
生:珠光闪闪。
师:用上你积累的词。
生1:光彩照人。
生2:绚丽夺目。
生3:晶莹剔透。
(课件出示:珠光闪闪、光彩照人、光滑柔亮、绚丽夺目、晶莹剔透)
纵观以上三个教学片断,发现在词语教学中有以下优点值得借鉴:
一、将理解词语与习得方法相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学生到了高年级,理解词语意思仍不够准确,理解能力较差。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解词的方法。因此,在低年级就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新课标在低段词语教学的目标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年段目标,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如“真诚”一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拆分成“真心、诚恳”这两个容易理解的词,并指出这里采用“拆词法”理解词语;在理解“坦然”一词时,发现学生调动已有经验无法正确理解,适时指出可以查字典理解,使学生的理解准确、规范;而在理解“珠光闪闪”这个词时,教师出示图片,图片中的珍珠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学生通过图片直观、形象地获得感受,再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词,用同类词来理解,水到渠成。我想如果教师能长期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解词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学生能力的提高绝不会是一句空话。
二、将词语教学与语言积累相结合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说出”,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积累大量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将词语教学与理解文本相结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点教会学生抓重点词理解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理解词语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理解了词语才能读出文本的味道,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以上三个片段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后,不忘指出:“你能真诚地读一读小沙粒的话吗?”
“谁能用读来表现小沙粒坦然地钻进蚌壳的情景?”、“现在让你再来读这句话,你会怎么读?”,学生将对词语的理解带入文本,自然地读出了小沙粒要变珍珠的坚定决心、承受困难的义无反顾,读出了采珠姑娘的赞叹、喜爱、惊奇,小沙粒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根植在了学生心中。在这里,词语教学与文本理解不是割裂的,词语教学与朗读的指导不是割裂的,而是浑然一体的,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促进了对文本的感悟,朗读的外显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小学)
片断1:
师:这颗小沙粒是怎样表达它的想法的?
生:真诚地。
师:(板书:真诚)真诚就是真心——
生:诚恳。
师:你们运用了拆词法理解了词语。
片断2:
师:谁来说说“坦然”这个词的意思?
生1:坚定地。
生2:什么事情都阻挡不了。
师:大家还是围绕着小沙粒下定决心来说的。当我们不知道词语的意思的时候,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就请同学们拿出字典查查。
片断3:
师:想看看珍珠有多美吗?(出示蚌壳内的珍珠图)
师:用个词夸夸它。
生:珠光闪闪。
师:用上你积累的词。
生1:光彩照人。
生2:绚丽夺目。
生3:晶莹剔透。
(课件出示:珠光闪闪、光彩照人、光滑柔亮、绚丽夺目、晶莹剔透)
纵观以上三个教学片断,发现在词语教学中有以下优点值得借鉴:
一、将理解词语与习得方法相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学生到了高年级,理解词语意思仍不够准确,理解能力较差。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解词的方法。因此,在低年级就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新课标在低段词语教学的目标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年段目标,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如“真诚”一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拆分成“真心、诚恳”这两个容易理解的词,并指出这里采用“拆词法”理解词语;在理解“坦然”一词时,发现学生调动已有经验无法正确理解,适时指出可以查字典理解,使学生的理解准确、规范;而在理解“珠光闪闪”这个词时,教师出示图片,图片中的珍珠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学生通过图片直观、形象地获得感受,再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词,用同类词来理解,水到渠成。我想如果教师能长期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解词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学生能力的提高绝不会是一句空话。
二、将词语教学与语言积累相结合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说出”,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积累大量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将词语教学与理解文本相结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点教会学生抓重点词理解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理解词语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理解了词语才能读出文本的味道,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以上三个片段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后,不忘指出:“你能真诚地读一读小沙粒的话吗?”
“谁能用读来表现小沙粒坦然地钻进蚌壳的情景?”、“现在让你再来读这句话,你会怎么读?”,学生将对词语的理解带入文本,自然地读出了小沙粒要变珍珠的坚定决心、承受困难的义无反顾,读出了采珠姑娘的赞叹、喜爱、惊奇,小沙粒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根植在了学生心中。在这里,词语教学与文本理解不是割裂的,词语教学与朗读的指导不是割裂的,而是浑然一体的,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促进了对文本的感悟,朗读的外显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