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音乐界“‘黑天使’风波”始末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ian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一场“黑天使”风波,引起了上海电影界、音乐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明月歌剧社内,议论纷纷。事情的起因是,1932年7月13日,上海《时报》电影特刊发表《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一文,批评明月歌剧社创始人黎锦晖音乐创作中的不良倾向。一个多星期后,上海滩颇有影响的电影期刊《电影艺术》(第三期),也发表了批评黎锦晖的文章《中国歌舞短论》。这两篇批评文章,署名都是“黑天使”。在肯定了黎锦晖的歌舞作品“并非全是一塌糊涂;有的却带有反封建主义的元素,也有的描写出片面的贫富阶级悬殊”之后,“黑天使”将笔锋一转,直言批评:“然而,我们需要的不是软豆腐,而是真刀实枪的硬功夫!你想,资本家住在高楼大厦享其福,工人们汗水淋漓地在机械下暗哭,我们应该取怎样的手段去寻求一个劳苦大众的救主?!”面对民族存亡的危难,如果表演的“仍是为歌舞而歌舞,将不会再有人要看”。“你要向那群众深入,在这里面,你将有新鲜的材料,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喂!努力,那才是时代的大路!”
  黎锦晖看了文章,心里很不好受,他无法接受“黑天使”的批评,便以干女儿黎莉莉之名写了反驳文章,投寄《电影艺术》发表。黎锦晖在文章中辩解,说自己是爱国的,写了不少积极向上的歌曲。
  黎锦光是黎锦晖的五弟,看了批评文章,也是忿忿不平,表示要写信给上海《时报》和《电影艺术》,质询“黑天使”为什么措辞如此激烈?他更想知道,这位“黑天使”究竟是谁。
  面对黎锦光的怨愤之情,明月歌剧社内的一位年轻人站了出来,对黎锦光说:“你不要写信了。我就是‘黑天使’。”
  黎锦光大吃一惊:“聂耳!你?”
  聂耳坦言:“‘黑天使’就是我,文章都是我写的!”
  消息传到了黎锦晖那里。黎锦晖简直不敢相信,他越想越气恼,立刻跑去找聂耳,和他当场发生了激烈争执。
  “聂黎纷争”发酵
  黎锦晖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他早期的音乐创作,主要是儿童歌曲。他写的儿童歌曲,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早在1918年,黎锦晖就开始投身于“国语运动”。“五四”时期,他参与编写小学国语教材,有意识地将自己创作的儿童歌曲如《美呀,中国的山河》《国耻的地图》收入其中,对儿童灌输爱国思想。在他看来,教儿童学国语,最好是从教儿童唱歌入手:在坊间流传甚广、几乎家喻户晓的“小孩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就出自他创作的《老虎开门》。这是黎锦晖最早为儿童谱写的一首儿歌。
  作为一位卓有建树的中国音乐家,黎锦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创造了好几个第一:首创中国最早的歌舞学校“美美女校”,首创中华歌舞专门学校(这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所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首任上海国语专修学校教务主任(后任校长。该校享有中国儿童歌舞摇篮之誉),首创中国最早的歌舞表演团体“中华歌舞团”(黎锦晖为团长,其女儿黎明晖兼任副团长,歌舞团成员有徐来、章锦文、薛玲仙、王人美、钱蓁蓁、严折西、谭光友、黎锦光、王人艺、王人路等),首创中国近现代商业文化演出(中华歌舞团是中国第一个赴南洋演出的歌舞团,中国歌舞商业化即肇始于该团)等等。
  黎锦晖,一位誉满上海滩的音乐家,被公开点名批评,怎能不引起社会反响?尤其是在明月歌剧社,又怎能不引起激烈震荡?有的人同情黎锦晖,有的人不理解聂耳为什么要批评黎锦晖,甚至有的人指责聂耳“忘恩负义”!原来,聂耳来到上海在云丰申庄打杂,半年后因云丰申庄倒闭而失业,经黎锦晖破格录取,才进了明月歌剧社当练习生。
  影星王人美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呢?“黎锦晖是位值得敬重的长者。他不仅教我歌舞艺术,而且教我如何做人。”“我不想为他辩护,也不可能对他作什么全面的评价,我只是想把我接触或了解到的有关事实回忆出来,供大家分析、研究。”(王人美:《我的成名与不幸》)。王人美还说,“(黎锦晖)在北平创办过‘明月音乐会’,有志推广国语、研究民族音乐,也很重视儿童的音乐教育。1931年,他应上海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伯鸿之请,任教科书部编辑,编写国语教科书。第二年出任新创立的国语文学部主任,他当主任后,大胆吸收青年。我二哥王人路也在那时当了编辑。国语文学部共有十八位编辑,都年轻力壮、不怕辛劳,工作效率很高……1933年,他们十八个人发起‘一日书’运动,一年之内果然出了361本书。在他们大量出版的儿童刊物和书籍中,《小朋友》周刊最畅销,发行量占全国定期刊物之冠。黎锦晖在《小朋友》周刊上连载自己编写的儿童歌舞。”
  事情发生后,很快发酵成一场孰是孰非的“‘黑天使’风波”。聂耳记下了由批评文章掀起的轩然大波,“黑天使问题,似乎要扩大起来。锦光在忙着写信责问黑天使,桌上摆着第三期《电影艺术》,特别在那篇文字上面有许多记号,大概是预备反驳之处吧!”(《聂耳日记》:1932年8月1日)。
  是也黎锦晖,非也黎锦晖
  黎锦晖一生寫有大量歌曲。1930年代的黎锦晖,才40多岁,就写下了二千多首歌舞曲作品,“黎著歌曲已有二千七百余阕”(丁悚:《介绍白虹女士》,1934年6月14日《大晚报》,转引自黎氏研究学者孙继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一书)。
  对于黎锦晖的音乐创作,当时的社会舆论的确褒贬不一,毁誉参半。20世纪20年代,黎氏歌曲十分流行,甚至还在校园里流行开来,这种状况,就连国民政府也深感不安,不得不明令校园内禁唱《毛毛雨》《妹妹妹妹我爱你》等黎氏歌曲。江西省音乐教育委员会甚至挥舞大棒,禁唱《三蝴蝶》《月明之夜》《葡萄仙子》《春天的快乐》《小羊救母》《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等。理由是,黎锦晖的歌曲含有“海洛因的毒”,必须禁唱。但是也有舆论认为,黎锦晖的《月明之夜》等儿童歌曲,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是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好音乐。还有人说,黎锦晖的歌舞作品,许多是健康的、格调明朗的。作为一位在中国乐坛卓有影响的音乐人,黎锦晖早期的音乐创作,既然以儿童歌舞为主,为什么要写被后人贬之为“靡靡之音”的情歌呢?   王人美是这样说的:“三十年代,《毛毛雨》《桃花江》等歌曲的流行是起了麻醉人们斗志的消极作用,我并不想为他辩护。其实,这些流行的爱情歌曲大多是黎先生二十年代的作品。”在王人美看来,就艺术而言,《毛毛雨》《桃花江》等歌曲是有特色的,黎锦晖在创作的时候,态度也是严肃认真的。按照王人美的解释,黎锦晖创作这些“靡靡之音”,目的是希望借助这些歌曲作品,探索爱情歌曲的大众化。这与黎锦晖一贯提倡的“音乐要为平民服务”的“平民音乐意识”不无关系。而且,黎锦晖创作这些迎合小市民需要的“靡靡之音”,也是“事非得已”,是为了筹集办校组团的需要。他带领中华歌舞团赴中国香港及南洋地区巡回演出,也是为了筹建歌专(即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募集经费,“结果,近一年的辛苦,演出所得除了支付日常开支外,都给大家分了场费,团体并无积累……他们写信敦促黎先生赶写爱情歌曲,并保证只要歌曲完工,回国川资、歌专经费都有着落。”然而,尽管黎锦晖“为了资金解困”而应邀创作《毛毛雨》《桃花江》等百首爱情歌曲,但在客观上确实是起到了“海洛因的毒”作用,以致到了20世纪30年代,“起到了麻醉人们斗志的消极作用”。不过,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黎锦晖的音乐创作,也有另外积极向上的一面。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黎锦晖写了《总理纪念歌》,北伐战争开始后,写了《同志革命歌》《欢迎革命军》《解放歌》《当兵保民》等。这些歌曲,与《毛毛雨》《桃花江》的靡靡之音截然不同,格调是积极的、奋发向上的。
  对于音乐的“平民化”,黎锦晖也以极大的热诚身体力行。1930年5月,他率明月歌剧社赴津演出,此行的目的是要“使天津人知道中国人已经有了歌舞剧,希望大家都爱护这初萌的芽”(《黎锦晖语录》,载《北洋画报》,1930年5月20日,转引自孙继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三个月后,他又率团,踏上为期两个多月的公演之旅,在大连演出期间,大获成功,舆论极佳。日本文艺界向他发出邀请,希望第二年春天赴东京、大阪等地演出。当时,中日关系急剧恶化,黎锦晖婉言拒绝了日本文艺界的邀请。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黎锦晖拿起笔,作词作曲,在一个月内创作了《追悼被难同胞》《向前进攻》等抗日救亡歌曲,发表在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影响甚广的《申报》。从这年9月到当年底,他在《申报》一共发表了十多首抗日救亡歌曲。他创作的爱国救亡歌曲,前后有几十首之多。上海“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将四十首救亡歌曲交付出版,在“卷首语”中发抒心声:“这些歌曲,是供给全国国民齐声高唱的……操练时、出发时、上课时、集会时,……都可运用……慷慨悲歌,激我士气。向前奋进,效力疆场,救我国危亡,增我国荣光。杀尽敌兵,凯歌齐唱!”
  难怪黎锦晖、黎锦光兄弟,读了聂耳的批评文章感到委屈,认为聂耳的批评有失公允。但是,在黎锦晖留存的数千首音乐作品中,像这类积极向上的歌曲毕竟比例不大,他的歌曲创作主流依然是“另类”的,甚至,像《毛毛雨》《桃花江》之类的歌曲,也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这不能不说是黎锦晖音乐创作的“缺憾”。
  事件发生后,黎锦光在明月社召集会议,聂耳被禁止参加。紧接着,明月歌剧社在《时报》刊登“启事”:“前本社社员聂紫艺(即聂耳)君,兹因故退出本社。”“黑天使”风波,看似可以了结了。不料,“电影皇帝”金焰后来无意间向友人透露的一句话,使“风波”又起“风波”:聂耳之所以撰文批评《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是因为没有如愿出演主角。
  黎莉莉身世之谜
  由黎锦晖编创的《芭蕉叶上诗》,是中国的第一部歌舞片,故事并不复杂:昭昭因思念营长爱人,题诗芭蕉叶上。村上举行踏歌节,昭昭前往参加,不慎将芭蕉叶遗落,被垂涎昭昭的无赖拾得,这无赖遂心生一计,将自己的名字写在芭蕉叶上,寄给营长。营长大怒。村里人秀秀知道内因,写信相劝,终于真相大白。
  聂耳具有出众的表演才能,早在昆明读书期间,他就是个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反串过女角。谁来主演《芭蕉葉上诗》?聂耳确实也考虑过,自己是一个合适人选。不料,黎锦晖在决定人选时,并没有考虑聂耳,而是“圈定”了黎莉莉、王人美。
  黎锦晖为什么“弃”聂“取”黎,这是有隐情的。
  黎莉莉,原名钱蓁蓁,系中共隐蔽战线“龙潭三杰”之一钱壮飞的女儿。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后,上海左翼剧团联盟负责人田汉受党指示,将钱蓁蓁托付给黎锦晖,希望他照顾好钱蓁蓁。黎锦晖不负田汉重托,对钱蓁蓁呵护有加,悉心培养,钱蓁蓁的表演潜质得到充分展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有“四大天王”,钱蓁蓁就是其中之一,另三位是王人美、胡笳、薛玲仙。她们都是黎锦晖旗下的明月歌剧社演员。钱蓁蓁十分感激黎锦晖的抚育之恩,将他认作“义父”。在明月社,黎锦晖和钱蓁蓁以父女相称,这是明月社公开的秘密。但人们多有不知,黎锦晖认钱蓁蓁为“干女儿”,是有难言之衷的。收养钱蓁蓁此举,黎锦晖也是意在扶持“党的后人”。所以,选择《芭蕉叶上诗》的主演,黎锦晖完全“一边倒”,但他没有向外人透露“内情”,事实上也不可能透露。明月社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是受田汉之托,聂耳也不知其中原委。
  聂耳没有成为主演,颇感失望,但如果断言因此迁怒黎锦晖,这是牵强的。《芭蕉叶上诗》虽然是中国第一部歌舞片,但它并不能算是一部成功之作,反应也并非如黎锦晖事先所愿,受到不少观众批评。颇感失望的聂耳,对黎锦晖“红男绿女”的创作倾向也渐渐感到不满。然而,他并没有全盘否定黎锦晖,恰恰相反,而是称赞黎锦晖的音乐创作具有“反封建的元素”,是“阶级悬殊”的记录。
  1931年10月28日,他在日记中记下了两天前的一场“爱国歌舞表演今天在‘黄金’表演,‘联华’应得都捐入抗日救国团。‘上下客满,明日请早’这套把戏在上海却是第一次。在有两千座位的‘黄金’,能有如此成绩,倒是出人意外。”(“黄金”,即黄金大戏院,后来的黄浦剧场)。对于这次演出,舆论反应是“国难声中”的一帖“兴奋剂”,以雄壮的歌声“刺动”同胞努力。对此,聂耳显然是表示赞赏的。   聂耳:音乐要呼唤时代最强音
  上海“一·二八”事变后,聂耳的思考和苦恼越来越强烈:“怎样去作革命的音乐?”这年5月,明月歌剧社赴南京、汉口一带巡回演出,观众起哄,大嚷“退票”,节目不良,嗓子坏,布景褴褛,引起了聂耳的强烈不满。此时,田汉在“左联”提出文艺评论主张。聂耳回到上海,应田汉之约,写下了《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中国歌舞短论》,肯定了黎锦晖作品的“反封建因素”等积极一面,也尖锐地指出,国难当头,民族危亡,如果表演的仍然是“为歌舞而歌舞”,那是不会有出路的,为了“票房”收入而媚俗,给民众以低俗音乐,这是一种“毒害”!
  聂耳一方面感慨黎锦晖不辞辛苦,带领一班“红男绿女”东奔西跑,国内国外,显了十几年来的软功夫,一方面又不无愤懑地大声疾呼“什么叫社会教育?儿童教育?被麻醉的青年儿童,无数!无数!”这时候的聂耳,就音乐创作而言,正在走向成熟。他在思考:什么是中国的新兴音乐?音乐要呼唤时代最强音!
  1933年6月3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什么是中国新音乐?这是目前从事音乐运动者,首先要提出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音乐和其他艺术、诗、小说、戏剧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定会要求音乐的新的内容和演奏,并作曲家的新的态度。”
  聂耳有两个上海“伯乐”,一个是田汉,一个就是黎锦晖。“在上海的五年,是聂耳的事业高峰,也是其短暂人生落幕前的最后一个高峰。在此期间,有两个人对聂耳的命运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艺术上与政治上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个是关系亦师亦友的黎锦晖,另一个则是共同创作并肩作战的田汉。”“如果没有黎锦晖,就不会有聂耳。”(密斯赵:《黎锦晖与田汉:聂耳在上海的两个“伯乐”》,2016年第2期《名人传记》)“聂黎纷争”发生后,“左联”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田汉是聂耳和黎锦晖的共同朋友,他指出,音乐的“民族化”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课题,不能简单否定或肯定。聂耳也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和“偏激”,因此,他特意去了黎锦晖处,“听了锦晖处新收的唱片,音乐却有很大进步,嘴上雖在骂,心里却不安:自己实在浅薄,何敢去批评人?!”(《聂耳日记》,1933年1月30日)聂耳对黎锦晖明显表示出了“修好”和合作的愿望:自己和黎锦晖的纷争,是创作和学术上不同观点的纷争,别无他意。黎锦晖毕竟是一位音乐大家,也没有因为聂耳的公开批评而耿耿于怀,当聂耳上门主动和解,显得非常高兴,除了公开称赞聂耳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音乐人,同时也以师长和曾经的音乐引路人直言,聂耳的“脾气”急躁了。
  “聂黎纷争”,最终以和解而落幕,这是颇具戏剧性的。但是,这场纷争改写了20世纪30年代“黎氏音乐”几乎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了三种不同的音乐流派:一种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唱法(通俗唱法),风格接近欧美流行音乐,比较社会化、个性化和都市化。还有一种是从欧美舶来的美声唱法,比较经典,是典型的学院派。另外一种,就是聂耳和冼星海倡导的群体化、美声化和民族化(新民歌唱法)。“聂黎纷争”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推动了中国音乐发展。
  (选自《档案春秋》2020年第6期)
其他文献
【摘要】 音乐教育虽然与数学、语文等学科不同,不需要在中考或高考中进行考察,但是,音乐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有利于学生今后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当积极探究、探索出适合初中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教学方式,也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本文将结合对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现状的分析,针对多元音乐文化背景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进行探究,最后提出一些相关
【摘要】 健康人格就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的方面充分的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阐述健康人格的重要性,认为健康人格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形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   【关键词】 健康人格 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
【摘要】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石,要培养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首先就要提升学生对于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视,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作为今后学习生活的内在驱动力。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并未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教师与学生对此认识不充分,在学习过程中流于表面,未能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与文化特色,导致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
摘 要: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名字为话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随后,教师针对教与学的现状,基于课堂的得失做了一些反思。文章结合部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指导建议,积极探索和开展了优化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综合了教师的课堂实践和同行的教学建议,提出了日后教学改进之思路;提炼了教学反思和语文教学的时代要求,分享了文章作者的推广之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曾经风光一时的“收租院”大型彩塑,到改革开放年代备受冷落,甚至遭人唾弃。岂料最近突然火了起来,又是进京展出,又是国外获奖。大牌媒体积极跟进,争相报道。一时沉渣泛起,令人有“今夕何夕”之感。  有人把“收租院”说成是那个时代人们的“集体记忆”,我们就来看看那都是怎样的“集体记忆”吧。  四川古称天府之国,实际上主要指的是成都平原,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饶。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区土
【摘要】 小学语文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并且在德育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语文知识中也涵盖着各种各样的德育教育资源和素材,可以强化学生的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语文所具有的优势进行充分展现,整体性的推动小学德育素养的发展和提高,进而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
【摘要】 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第四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中涉及到浓硫酸与蔗糖的反应,即“黑面包”反应。这是一个现象明显、易于操作、易于给学生留下强烈感官刺激的演示实验。本文将对此实验本身及其教学程序作出讨论。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蔗糖 浓硫酸 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2
【摘要】 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中穿插入教学情境,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知识本源的形成过程,提升教学效率,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0-086-010  到了初中,数学学科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推理能
古时候的“教师节”可以追溯至汉代。据 《汉书·平帝纪》,当时的教学体制是“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经师也即教师。而黄宗羲的 《与陈乾初论学书》 中记载着,汉代时,在每年的孔子诞辰日,也就是农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祭拜孔庙,场面秩序井然、鼓乐喧天、礼节隆重。不仅如此,在祭孔典礼之后,皇帝还会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后来,各地方
李鸿章有诗云: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地欲封侯。可见李的观念中,写作历史是了不起的大事情。易中天先生写作中华史系列,意欲寻找“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发愿极其宏伟壮大,令人钦佩。既自我高标,谤亦随之,非议声四起。  现代的信息发达,人们能轻易得到各种信息,著史所需要的冥搜博讨之功,可以减化。人们更注重作者的史识,看其能否写出“究天人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良史。当我们从“史识”角度来看,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