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北大读技校的“理性”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ita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名北大学子3年前毅然决然做出退学的选择,来到一家技工学校苦读,现如今终于修成了一名工人技师。
  本来么,在许多人眼中,北大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而当事人周浩说:“许多人不能理解我选择的道路,但我认为,我从事着我热爱的行业,它的價值并不比成为一名学者要低!”
  是走传统理念上的“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轻松体面”的道路,做白领,坐办公室,搞理论研究;还是走“劳动光荣,技能高尚,创造伟大”的道路,做蓝领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当今的学子,甚至他们的父母也应该理性思考一下了!
  实际上,此等事儿并不新奇,华夏大地十数年来,已经修成正果的天之骄子,来到技工学校“回炉”的也有不少;现如今,高等院校在校生成建制到职业院校学技能的更是与日俱增;教育部已经将高考分成学术型和技能型两大类,凡此都是顺应潮流大势所趋的历史抉择。
  周浩的身份,也就是多了北大的光环罢了。想当年,不乏尖子生去读技工学校,甚至曾经有过为高中生开办的两年制的中等技工学校。再看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企业中,不要说一线工人一水的技工学校毕业生,许多车间主任甚至一厂之长都是技工学校出身,他们的成就不可磨灭。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如今的职业院校体系完备、机制灵活,办学更加贴近企业和社会需求。有资料显示,社会所需的实用技术技能型人才至少要占到大学毕业生的2/3,因此说,周浩的举动或许是“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最佳选择,这一点已然是被德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明了的真理。
其他文献
在中国自动化市场,"台达"一直并不特别的引人瞩目,他们谦和而低调,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竞争中,他们一直自诩为后来者,默默追赶,然而就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却发现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一
团组织有着引领青年的责任,高校又是青年的聚集地,因此高校团的工作担负着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