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多恩诗歌意象分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英国玄學派诗歌的代表人物,约翰·多恩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新奇的比喻(奇喻)引领当时的诗坛。他的诗歌充满想象力以及理性和思辨的光芒,其中的诗歌意象纷繁而特别。本文试图以多恩的诗歌意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多恩的人生观及其对生命本质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关键词:约翰·多恩 爱情 死亡 救赎
  一、导言
  玄学派诗歌在英国抒情诗的悠久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引起了许多文学评论家的关注。玄学派诗歌产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繁荣一时。“玄学”(Metaphysical)一词首先来自当时约翰·德莱顿的评论,他称多恩“喜用玄学”。而“玄学诗人”是18世纪的塞缪尔·约翰逊赋予17世纪一些诗人的标签,如约翰·多恩,乔治·赫伯特、亨利·沃恩、约翰·克利夫兰、亚伯拉罕·考利、安德鲁·马维尔等。然而,玄学派诗歌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就整体而言,玄学派诗歌并不符合约翰逊心目中理想的诗歌类型。在《诗人传》所勾勒的英诗演进图上,玄学派只处于起点的位置,无论是措辞、韵律还是思想,都远未达到‘自然得体’的经典标准。”a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约翰·多恩及其同时代玄学派诗人才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这些诗人具有叛逆的精神,他们试图摆脱伊丽莎白时代传统的束缚,从他们诗歌的思想和风格上都清楚地揭示了这种反叛。伊丽莎白时代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遵守格律,了无新意,多运用典雅的辞藻和整齐的格式,而玄学派诗歌的用词相对简单,诗歌中的意象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的。诗歌通常以与心爱的人、上帝或诗人本人争论的形式来表达,自此为玄学派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
  二、约翰·多恩简介
  约翰·多恩是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他的诗歌通过描绘看似无关的经历和观点以及自由的心灵,给我们一种戏剧印象。他的诗歌与他所处时期枯燥乏味的诗歌相比是动态的,现实主义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很强。约翰·多恩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家庭。当他长大后,他在牛津和剑桥学习了几年,并开始学习法律。四十二岁时,多恩经过认真思考,放弃了对家庭的忠诚,改信英国国教。他后来成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牧师。早期勇敢写爱情诗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受上帝折磨的人,总是痴迷于死亡和疾病的想法。如今参观圣保罗大教堂,还可以看到多恩的雕像,这是在他活着时建造的,他被一块布包着。据说,在弥留之际,多恩想象着床边的场景:他围着裹尸布,闭着眼睛,似乎死亡之神已经来到了身边。
  他的诗歌不仅有很高的审美感,强烈的理性,还有神奇的比喻,形成一种新的修辞格——“奇喻”(conceit),即把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事物加以类比,将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来表达感受和观点。与普通的意象,如玫瑰色的脸颊或闪亮的星星不同,他的诗歌意象从科学、历史、地理到哲学各不相同,我们能看到的是他丰富的知识和特殊的个性。
  三、约翰·多恩诗歌中的意象
  约翰·多恩的诗歌意象表达出奇妙的思维,突破伊丽莎白时代的传统,超越了以往的一切常规。他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如指南针、死亡、灾难、黄金等,以下为几个经典意象。
  (一)爱情的意象
  众所周知,多恩写了许多爱情诗。在他早期的作品《歌谣与十四行诗》 (Songs and Sonnets)中,有五十五首诗。其中,爱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肉体之爱、灵魂之爱以及灵魂和肉体结合的完美之爱。“约翰·多恩骨子里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他对于外部社会的变化非常敏感,对肉欲毫不掩饰地加以赞美。”b他表达爱的方式很特殊,有时是直截了当的,甚至是粗暴的。“他和他的恋人心甘情愿地在狂爱中耗尽自己也在所不惜。”c
  1.《别离辞·莫悲伤》。1611年的冬天,聘用多恩当秘书的一位公爵以特使的身份去法国,并要求多恩陪同。那时,他的妻子就要临盆,他虽不情愿,但不得不离开。《别离辞·莫悲伤》即做于此时,来表达他对妻子深深的爱。
  在诗的开头,多恩将恋人的离开描述为地震,将带来伤害和恐惧,而安和他之间的离开是安静的,就像微妙的死亡,暗示着两人之间的爱已经超越了生死,不会受到暂时离开的影响。然后,他使用了炼金术的意象,黄金是从泥土中提炼出来的。对他们来说,爱是精炼的,与肉体的爱相比是纯洁的。在炼金术的基础上,他大胆地用黄金的意象来描述他们的爱情。“我俩的灵魂交合为一,纵使我需离去,忍受的并非破裂,不过是一种延展,像黄金打成薄片。”在诗人的眼里,离别不是背叛,而是爱情的延伸,就像金子一样,可以被拉长打薄。透明而完美的金子是他们真挚爱情的象征,这份爱情不会因为时间或地点的折磨而破裂,这份爱情是永恒的。
  多恩在诗的结尾运用了圆规的意象,把圆规的两只脚比作丈夫在外面、妻子在家里。圆规是由金属制成的,它既冰冷又无感情,多恩把圆规比作两个灵魂,乍一看,这很奇怪;然而,细细思考,你可能会发现,这是一个完美的奇喻,描绘了两个忠实的情人之间永不离开的爱。圆规不动的那只脚是信仰的象征,而圆规是完美的象征。最著名的奇喻出现在这首诗的结尾:“你的坚定使我的圆圈平整,使我在开始的地方结束。”肉体的离开不能分开两个相爱的灵魂,无论时空怎样变,他们将永远在一起。“多恩并不认为死亡抑或不可避免的分别会是亲密关系的威胁,相反,它们是这种关系最有力的促进者。”d
  2.《跳蚤》。另一首有代表性的爱情诗是《跳蚤》。多恩用《跳蚤》建造了一个美妙的意象,阐述了性的理性,并批评了世俗压抑人性的观念。在这首诗中,跳蚤不同于普通的跳蚤,这是一只咬了说话者和他的情人的跳蚤。看到跳蚤吸了两人的血之后,跳蚤在多恩眼中变得特别起来:“这只跳蚤是你和我,我们的婚床和婚姻的殿堂。”
  通常来说,跳蚤是一种丑陋而不受欢迎的昆虫。它怎么能与爱联系起来?正是多恩的奇喻使跳蚤成为爱的象征。小跳蚤咬了两个人,两个人的血混合在跳蚤的身体里。“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性交时血液混合。”e这首诗就像独白,在诗中,一个人在向他的爱人求爱,但这位女士认为这是一种罪恶,拒绝了,怕失去清白。说话者用跳蚤作为隐喻,希望说服他的情人,爱不仅仅是甜言蜜语,就像跳蚤吸血一样,性只是一种自然的需求,而不是一种罪恶。诗人明确指出,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世俗的观念,它挡在情侣之间,阻止他们自我享受。
其他文献
摘 要: 自中国第一部动画《大闹画室》到今天,中国动画影片史已经走过了九十多年了,发展过程起起伏伏。如今和世界优质动画相比较,国产动画最大的问题突出体现为缺少好的故事,致使国民逐渐对其丧失信心,受众越加趋向于低龄群体,让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国外影片抢占了市场。对此,国内动画制作人开始挖掘传统经典故事的价值,改编了《大圣归来》《白蛇·缘起》 《哪吒之魔童降世》 等作品,但这些改编后的作品内容和原本故事
物理学与文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表面看二者毫无关联,其实不然。物理学与文学面对的是同一个对象,都是对世界的研究,物理学对世界的研究具有真实性、规律性,而文学对世界的研究更具有想象性和情感性。深刻领悟物理的奥秘,对于初涉其中的人来说,大量阅读物理学经典著作就显得必不可少,如《晶格动力学理论》《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和《势力不灭论》等等。了解物理原理,感受物理研究工作者的人格魅力,丰富和完善
摘 要:本文从意识流小说本身的流动性与其构成小说所需要的外在形式的统一这两方面入手,围绕乔伊斯的著作《尤利西斯》展开,着重分析了其所采用的部分意识流技巧手法、让意识流小说形式统一,以及增强可读性的各种技巧,包括三一律,主导动机,场景安排,神话对应并行等。  关键词:意识流 乔伊斯 《尤利西斯》 三一律 奥德赛  尤利西斯作为20世纪小说史上最为重要的小说之一,文学家评论家们一直予其高度评价,甚至诸
摘要:赵思运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后现代色彩。对身体的关注、解构技巧的使用和陈旧的伤痛成为赵思运诗歌的三重特征。身体的发现部分,讨论了赵思运诗歌的常用意象、风格,并探究其外部指涉;解构主义特征部分,讨论了赵思运诗歌的形式主义美学及其继承和开拓;伤痕文学部分,讨论了赵思运诗歌的内在立场。  关键词:赵思运 先锋诗歌 解构主义  诗人赵思运的作品,就其赖以成名的网络诗歌风格而言,开始于2002年。这一时期的
摘 要:《小团圆》与《好儿女花》都属于自传体小说,讲述的都是不同时空的男女情感流变,但其中结果是读者无法预料的,我们从中看到了男女主人公不一样的情感态度。本论文就是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来看清女性在男性眼中的角色以及女性最后做出的选择导致的情感结局。  关键词:《小团圆》 《好儿女花》 伴侣 情感态度  《小团圆》在张爱玲与宋淇夫妇不断纠结是否出版以及销毁的书信往来之后,由宋淇的儿子宋以朗根据书信内容
摘 要: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作用之一就是对不同文本进行语篇分析,经验功能亦是韩礼德所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语言功能之一,目前国内尚未有过多涉及古诗英译的系统功能角度评析。本文试图从经验功能的角度对唐诗《月下独酌》(节选)的三个英译本进行语篇分析,做出评价,以期探索功能语言学在实际古诗语篇分析中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经验功能 古诗英译 《月下独酌》 翻译  本文从韩礼德所提出的功能语言学角度切入,
摘 要: 《情人》是法国作家杜拉斯的代表作,其中体现出鲜明的结构主义特点。本文将从隐藏的非作者因素、叙述视角及互文性角度对《情人》展开论述分析,希望可以对这部小说进行多视角和多元化的解读。  关键词 :结构主义 “作者已死” 多视角化的主体  《情人》作为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代表作,在20世纪法国文坛占有重要地位,并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情人》自出版以来发行量突破百万册,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畅销
摘 要:茶禅相融历史悠久,北宋诗僧惠洪,多年的湖湘生活让他与茶结下了深厚的佛缘,饮茶不仅触发了惠洪的诗思,而且是其交友的桥梁与品闲的标志:茶心禅味,其茶诗中蕴含着平常心是道;游戏三昧,随缘放旷;文字禅等禅学思想。茶不仅是惠洪清修的伴侣,也是其诗歌境界提升的动力。  关键词:惠洪 禅学思想 茶禅  一、惠洪与茶禅  赵州禅师的一句“吃茶去”,曾到、不曾到、监院,都要“吃茶去”,引历代无数僧侣、文人等
摘 要:丁玲的文学之路始于湖南,成于上海,盛于延安。如果说,湖南是丁玲文学思想的启蒙之地的话,那么,上海则接续和强化这种启蒙,重点从精神引领、思想重塑、人脉积累、文坛崛起等几个方面让丁玲在短短十年间,逐渐成长为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女作家群中的翘楚。本文认为,从上海出发,更加成熟、更加理性、更加担当的丁玲带着新文学走向了延安和中国的政治中心。从那时开始,丁玲将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为波澜壮
摘 要:巴金与靳以是文坛密友,二人的文学观有许多相通之处。不过,他们的不同也是很明显的:巴金始终强调对人性的挖掘,尤其是在20世纪40年代,他完成了创作的蜕变;而靳以随着政治热情的高涨,在创作中对于人性越来越加以排斥,个人主体精神因素亦日益稀薄。  关键词:靳以 巴金 文学观 人性  巴金与靳以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往往被相提并论。从20世纪30年代共同在北平编辑《文学季刊》,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