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地名通常是需要记忆的对象,例如,国家名、城市名、山脉名、海洋名、交通路线名、经济区名、矿业点名等等。地理教材中涉及的地名种类不一、数目众多,同地异名(一地多名)、异地同名(一名多地)、多义地名等现象也较为普通,这常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该充分利用地名学知识与原理来充实教材内容和组织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都得到提高。一、从地名含义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从所指称的对象分类,地名有3个大系统,即地理环境系统(包括陆地地名、水域地名和地物地名)、聚落系统(包括城镇地名、农村地名等)、行政区划系统(包括各级政区地名);从命名法角度来看,地名又可分为描述性地名、记叙性地名和寓托性地名三大类。地名都有一定的含义,汉语地名更是义、音、形兼备,许多描述性的陆地地名、水域地名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这类地名较多的是地形和自然地物的描述,如十万大山、六盘山、莲花山、长岛、日月潭、象鼻山、虎跳峡等是地形的描述;五棵松、槐庄、石柱、石林等是自然地物的记录。土壤和水文特点也常是命名的依据,如福建、两广地跨中、南亚热带,红壤化作用普遍存在,红色风化层、岩层分布很广,各地都有许多带"红"、"紫"、"丹"的地名,如广东韶关的丹霞山;长年积雪的地方有长白山、玉山;四季常青的地方有青山、青城;黄河、黄海、洱海、长江、黑水、赤水、深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