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找一个能够坐下来喝杯东西,看看书,打发点时间的地方。记得楼下有一家连锁咖啡馆,找了一圈没看到,原来被百货公司扩展占据了原来的地方。想起来楼上还有一家,出了电梯发现变成了一家顶级名牌的店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些年,随着自由行的增加,哪个商场不是在重新装修规划,入驻的品牌也不断翻新,一切以游客的购买喜好为主。街头的茶餐厅、糖水店都被钟表店取代了,商场里面的咖啡店不见了,那就更正常了,租金上涨,卖咖啡的怎么能和卖名牌手袋的相比?
不过就在快要失望的时候,有意外惊喜。原本空置的平台空间现在变成一家咖啡店,关键是,这家不是到处可见的连锁咖啡店,虽然卖的饮料、食物和那几家没有不同,但是装修和其他的细节都让人赏心悦目,尽管价格比其他的连锁品牌要贵一些。
能够在香港的顶级商场里面租店面赢过竞争对手,实力一定很不一般,尤其还不是连锁型的,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香港目前就此一家。这就更让人好奇了,到底这家咖啡店是谁拥有?再查了一下,原来,虽然咖啡店的名字变了,摆设也变了,但是经营者就是拥有连锁咖啡店的商家,只是和很多时装名牌一样推出了不同的副线而已。很显然,这家准备要走的是高端路线。而且,这一查还让我顺便发现,原来很多家连锁餐厅都是在这个集团的名下。
曾经很厌烦去香港的超市买东西,来来回回只有两家选择,当然现在好了很多,新的商家加入到这个市场,也就多了一些选择。看到消费者对多样化的需求,精明的商家自然不会错过商机,于是出现几家新名字的连锁超市,不过去了之后就发现,原来这些都是原本品牌的升级版——装修布置得更加舒适宽敞,商品品种也多了很多,当然,同样的货品价格也要贵一些。不过,既然享受了更好的购物环境,而且可供选择的东西又多了很多,对负担得起的消费者们来说,这是愿意支付的成本。
慢慢地,新名字开始取代老品牌,如果想深一层,就是在无形中让那些并不舍得支付成本换取更好购物体验的顾客们,被动消费升级。
仔细回想一下,这是一个非常狡诈的过程:因为是集团式经营,所以有能力提供更便宜的商品,等到大家都习惯了去超市,而不再是传统的小杂货铺的时候,这些小店就没有了生存能力。朋友在那里抱怨财团的霸道,超市里面卖花,很明显就是要把小花店的生意给抢过来。而这一招往往是有效的,因为消费者,尤其是习惯了精打细算的,一定不会和自己的荷包过不去。当大家发现超市的东西怎么开始变得贵起来的时候,已经没有选择的机会找到替代的商户了,于是便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当然,如果有两家实力相当的财团在同一个市场上,对消费者来说至少可以二选一。形成垄断的局面,说到底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政策。香港的电讯市场是政府在1993年才成立专门部门推动开放的,从一家独大,到两雄争霸,再到后来市场开放,而现在回头来看,最终受益的自然是消费者,即便是电讯运营商,也因为竞争而促使自己成长进步。
回到咖啡这个话题,虽然我不喜欢连锁品牌,在经济自由、市场化程度高的地方,连锁品牌往往更容易垄断,因为它有足够竞争性,比那些单打独斗的品牌要有力得多。还记得电影《西雅图的天空》吗?连锁书店吞并街头小书店,就好像网上书店消灭实体书店一样,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也因为这样,看到香港的一些街区,可以有小小的咖啡店在那里,总是忍不住要去买一杯支持一下。当然,对方的咖啡,一定要做得用心,不然被淘汰只能是必然结果。
不过每当我到内地的机场,我会特别希望看到星巴克或者Costa。理由很简单,虽然星巴克被中国官媒批评,价格暴利,但是和很多机场里面那些咖啡店相比,价钱实在是太便宜了。其实,机场里的食品和饮料敢贵得离谱,说到底就是因为垄断。
不过就在快要失望的时候,有意外惊喜。原本空置的平台空间现在变成一家咖啡店,关键是,这家不是到处可见的连锁咖啡店,虽然卖的饮料、食物和那几家没有不同,但是装修和其他的细节都让人赏心悦目,尽管价格比其他的连锁品牌要贵一些。
能够在香港的顶级商场里面租店面赢过竞争对手,实力一定很不一般,尤其还不是连锁型的,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香港目前就此一家。这就更让人好奇了,到底这家咖啡店是谁拥有?再查了一下,原来,虽然咖啡店的名字变了,摆设也变了,但是经营者就是拥有连锁咖啡店的商家,只是和很多时装名牌一样推出了不同的副线而已。很显然,这家准备要走的是高端路线。而且,这一查还让我顺便发现,原来很多家连锁餐厅都是在这个集团的名下。
曾经很厌烦去香港的超市买东西,来来回回只有两家选择,当然现在好了很多,新的商家加入到这个市场,也就多了一些选择。看到消费者对多样化的需求,精明的商家自然不会错过商机,于是出现几家新名字的连锁超市,不过去了之后就发现,原来这些都是原本品牌的升级版——装修布置得更加舒适宽敞,商品品种也多了很多,当然,同样的货品价格也要贵一些。不过,既然享受了更好的购物环境,而且可供选择的东西又多了很多,对负担得起的消费者们来说,这是愿意支付的成本。
慢慢地,新名字开始取代老品牌,如果想深一层,就是在无形中让那些并不舍得支付成本换取更好购物体验的顾客们,被动消费升级。
仔细回想一下,这是一个非常狡诈的过程:因为是集团式经营,所以有能力提供更便宜的商品,等到大家都习惯了去超市,而不再是传统的小杂货铺的时候,这些小店就没有了生存能力。朋友在那里抱怨财团的霸道,超市里面卖花,很明显就是要把小花店的生意给抢过来。而这一招往往是有效的,因为消费者,尤其是习惯了精打细算的,一定不会和自己的荷包过不去。当大家发现超市的东西怎么开始变得贵起来的时候,已经没有选择的机会找到替代的商户了,于是便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当然,如果有两家实力相当的财团在同一个市场上,对消费者来说至少可以二选一。形成垄断的局面,说到底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政策。香港的电讯市场是政府在1993年才成立专门部门推动开放的,从一家独大,到两雄争霸,再到后来市场开放,而现在回头来看,最终受益的自然是消费者,即便是电讯运营商,也因为竞争而促使自己成长进步。
回到咖啡这个话题,虽然我不喜欢连锁品牌,在经济自由、市场化程度高的地方,连锁品牌往往更容易垄断,因为它有足够竞争性,比那些单打独斗的品牌要有力得多。还记得电影《西雅图的天空》吗?连锁书店吞并街头小书店,就好像网上书店消灭实体书店一样,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也因为这样,看到香港的一些街区,可以有小小的咖啡店在那里,总是忍不住要去买一杯支持一下。当然,对方的咖啡,一定要做得用心,不然被淘汰只能是必然结果。
不过每当我到内地的机场,我会特别希望看到星巴克或者Costa。理由很简单,虽然星巴克被中国官媒批评,价格暴利,但是和很多机场里面那些咖啡店相比,价钱实在是太便宜了。其实,机场里的食品和饮料敢贵得离谱,说到底就是因为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