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健康第一”为本 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oodd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系统的四大要素。在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具有较大自由性的要素。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没有规定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所以,体育老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就有了相当大的空间。当然,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能有悖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任何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必须有利于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1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1.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鉴于此,体育教学的内容就必须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目标而制订。那些“难、偏、繁、旧”的、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教学内容,应该毫不犹豫地摈弃在选择范围之外。需要指出的是,健康的准确定义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不能片面地理解健康第一仅仅是身体健康。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重视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内容,也要关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内容,以此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1.2 符合学生学段的水平要求
  《课程标准》提出,根据学生的水平来划分学段,给体育教师一个理性思考的空间和选择教学内容的余地。教师可以根据同一水平段学生的身心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通过努力练习能达到目标。此外,教师也要对学校的场地、器材等条件加以综合考虑。
  1.3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新课程标准之所以不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其主要原因就是考虑到教学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譬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大都热衷游戏活动;中学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喜欢运动量较小的、姿势优美的、节奏韵律感强的艺术体操、健身舞等;大多数男同学则喜欢充满竞争和刺激的篮球、足球运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了解到学生的需求,选择的教学内容很多是成人化、对抗性强的竞技内容,违背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使得学生极为被动地应付体育课,抹杀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新的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课内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少数学生的需求,还可以安排其参加体育兴趣小组或者业余运动队的训练。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广播、电视、体育书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体育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满足他们的健身需求。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2.1 健身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多以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为主。殊不知学校的体育课程与教学应该以增进全体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标,而竞技运动追求的是技术的完美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不是以健身和提高人的整体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的。因此,选择有助于促进全体学生健康的内容和方法是体育教师需要考虑的。另外,教师还应该考虑到选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积极的意义。以前不少小学在一二年级就进行速度素质的训练,其实这样做是欠妥的。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小学生的心肺系统发育不完善,训练的强度过大,会造成他们的心脏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是否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健康水平。
  2.2 科学性
  教学内容的健身性是与科学性有着密切关系的。科学性就是指教学内容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过去的一些教学内容非但不利于增进学生的健康,甚至还可能影响学生的健康。例如,从小学到初中各年级都安排了短跑和立定跳远的教学,而有的学校校园狭小,体育场地就是几块水泥球场,所以规定的跑跳项目的教学就只能在硬邦邦的场地上进行,影响学生的小腿跟骨的发育。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还应该表现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方面。所以,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情况,使得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例如,传统的“三步上篮”技术的教学,如果我们能考虑到学生体能和技能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首先安排所有的学生练习运球一次的“三步上蓝”,然后让已经掌握该技术的学生练习稍有难度的半场运球的“三步上蓝”,其余未掌握动作的则继续练习运球一次的“三步上篮”,这样就使学有余力和学有难度的学生在不同的水平段接受教育。
  2.3 兴趣性
  2.3.1兴趣性是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重视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体育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传统的体育教学,从动作的学习到场地器材的配置都是以竞技性、成人化为标准的,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这样,一方面导致体育课程的内容极度简单、单调,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不同程度存在陈旧、重复的现象,又使体育课程资源浪费。从小学到大学,篮球的双手胸前投篮一直在教,跑的专门性练习一直在练,体育课缺乏活力和吸引力,造成学生喜欢体育却又怕上体育课。
  2.3.2利用竞赛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譬如,篮球教学,体育教师一味地强调技术,或者练习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学生可望不可及,上课兴趣自然就打了折扣。其实,学生是十分喜欢篮球活动的,尤其喜欢篮球比赛。教师在教学时就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多组织一些比赛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此教师不妨制订一些简单的比赛规则,例如篮球三对三擂台赛,一球定胜负,守方获球后必须在三分线外才可以发起进攻等。
  2.3.3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活教学内容。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体育老师可以降低学生的动作难度要求、改变器材的功能等。当然,也不能为了学生不感兴趣就放弃应该传授的体育技能教学,但是,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这些教学内容激活,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老师所安排的活动项目中,并通过努力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对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也是老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
  2.4 实效性
  实效性就是指选择的教学内容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效。以前教师并不注重教材内容的实效性。例如,推铅球是一种发展力量的运动项目,然而,因为铅球技术的复杂性,加之组织教学、练习密度等因素,学生练习以后并没有收到提高力量的效果。其实,发展力量的练习手段很多,教师应该选择实效性强的、学生感兴趣的、简单实用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用实心球来进行力量素质的训练,诸如双手下手向前上方抛、双手上手向前上方抛、背抛等的练习,使学生锻炼了身体又学会了投掷技能,这样的实效性正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
  2.5 简易性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很多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欠缺,即使是条件较好的学校,也不可能按规定完全配置所需的体育器材和设备。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考虑安排一些简单易行的,以便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条件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橡皮筋可以当作跳高的横竿,或者作为排球网和羽毛球网使用,还可以用作蛇行跑、钻洞跑、图形移动跳跃等练习的道具。实际上,只要教师抛弃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大胆创新,简单体育器材也能开发出许多功能。
  2.6 特色性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发挥教学内容的地方特色。我国地域辽阔,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民间有很多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可以为教师所用,诸如滑冰、骑马、游泳、登山、摔跤、荡秋千、民族舞蹈等完全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进入体育课堂。此外,体育教学的内容除了应该继续重视一些传统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意义的运动项目外,也可以穿插那些学生喜欢的、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笔者所在学校是江苏省软式排球特色学校。几年来,从选材、训练到比赛,学校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软式排球教学模式。软式排球作为体育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必须以达成学习目标为目的,任何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应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老师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最大可能地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服务。[e]
  
  (江苏省江都市张纲中学 225212)
其他文献
据统计,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考查在近几年中考试题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其命题特点是:(1)试题在题型设计、内容安排、分值分布、难易程度上体现出稳中求新的特点, 以填空题、选择题、图表信息题等题型出现;(2)试题注重从知识立意转为以能力立意;  (3)试题选材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篇扣人心弦的序言,读者就会手不释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观众定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成功的政治课与精彩的导入是分不开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还有利于师生双向的
数学填空题因其叙述简单、概念性强、知识容量大、覆盖面广、考查目标集中、形式灵活,且答案简短、明确、具体,评分客观、公正、准确等特点,使得测验信度较高,有利于考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下面以中考试卷中的填空题为例加以分析,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教学经验表明,“启发式”的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教学原则。然而,究竟怎样理解和应用这一原则,目前在认识和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对“启发式”教学原则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掌握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认识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美好家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话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激增,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为此,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科学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谋求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相协调的道路。中国是世界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实现课程价值整合的使命,就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生物学科设置和教学的总体要求上。具体而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成绩,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精心设计导言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学年,学生对第一堂课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利用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的需要,精心设计导言课,让学生对本学期知识的学习做到
近些年来,随着我市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科学教育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教育将由以往过于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逐步转向注重科学态度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中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的几年中,教师们不断地摸索前进,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一系列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新尝试在不断涌现,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只有在实践中才遇到的问题。本文拟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研究,对探
引言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服装的追求已不仅仅再是一件满足其实用需求的实物产品,而是一个既能满足其实用需求,又能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品牌产品。生活重心的转移使人们越发地
在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各国都十分关注与儿童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尤其是科学探究的思想。在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中也已经明确小学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所谓“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如何防止探究活动的无效,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正是本课题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观察、提问阶段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