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课程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培养上。它表明物理课程除了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兴趣的能力,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一与初中物理衔接教学本文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物理教学 衔接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物理课程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培养上。它表明物理课程除了知识学习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兴趣的能力,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高一新生往往对物理这门功课望而生畏,但有一些初中物理成绩并不出色的学生,到高中后却能较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这值得我们深思。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是认识的不断提高。如果物理教师从认识规律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将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感到轻松、充满乐趣。那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一与初中物理衔接教学呢?下面就此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科学抽象法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都具有大小、形状,运动的物体,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容易。但在一定条件下,把物体抽象为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问题就简单了。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当我们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运动,就可把汽车当作质点。引入物理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太大的偏差。
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都是理想模型,还有大量的理想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等,这就要求在初中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到,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学习这种方法的自觉性。教学中要向学生明确提出:合理假设→逻辑推理→验证结论是研究物理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很有帮助。这样,为高中阶段学习建立理想模型作了铺垫。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弹力的概念时,初中阶段只涉及了弹簧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也讲了压力的大小,但没有涉及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方向,那么如何使知识同化呢?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做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当学生出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现弹簧的伸长与压缩现象,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及方向,目的是用旧知识来固定新知识。最后做微小形变实验,得到只要物体之间存在着接触并产生挤压作用,必然会产生形变的结论,从而形成弹力的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发现、创造的过程,并把许多物理思想,如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等渗透给学生。这样教学过程既跟初中物理衔接起来,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既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轻松。
三、注重探究实验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无法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本实验,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多做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迷你实验室”,这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学生对这些实验充满好奇,正是这份好奇心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探索知识,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讲摩檫力这节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要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难学生之所难。面对一个问题,不要只讲“应该如何做”,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样想的?”,把教师原始的思维活动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去思索、评价,从中得到启发。通过探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四、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重要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较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学习困难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但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如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注意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面对实际,讲求实效,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学习衔接。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物理教师,2002.4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物理教学 衔接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物理课程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培养上。它表明物理课程除了知识学习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兴趣的能力,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高一新生往往对物理这门功课望而生畏,但有一些初中物理成绩并不出色的学生,到高中后却能较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这值得我们深思。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是认识的不断提高。如果物理教师从认识规律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将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感到轻松、充满乐趣。那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一与初中物理衔接教学呢?下面就此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科学抽象法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都具有大小、形状,运动的物体,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容易。但在一定条件下,把物体抽象为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问题就简单了。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当我们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运动,就可把汽车当作质点。引入物理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太大的偏差。
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都是理想模型,还有大量的理想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等,这就要求在初中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到,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学习这种方法的自觉性。教学中要向学生明确提出:合理假设→逻辑推理→验证结论是研究物理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很有帮助。这样,为高中阶段学习建立理想模型作了铺垫。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弹力的概念时,初中阶段只涉及了弹簧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也讲了压力的大小,但没有涉及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方向,那么如何使知识同化呢?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做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当学生出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现弹簧的伸长与压缩现象,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及方向,目的是用旧知识来固定新知识。最后做微小形变实验,得到只要物体之间存在着接触并产生挤压作用,必然会产生形变的结论,从而形成弹力的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发现、创造的过程,并把许多物理思想,如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等渗透给学生。这样教学过程既跟初中物理衔接起来,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既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轻松。
三、注重探究实验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无法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本实验,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多做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迷你实验室”,这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学生对这些实验充满好奇,正是这份好奇心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探索知识,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讲摩檫力这节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要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难学生之所难。面对一个问题,不要只讲“应该如何做”,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样想的?”,把教师原始的思维活动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去思索、评价,从中得到启发。通过探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四、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重要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较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学习困难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但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如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注意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面对实际,讲求实效,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学习衔接。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物理教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