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教学古诗词过程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参考了《初中生必背优秀诗文》一书,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之美。
【关键词】生动形象 语言描绘意境 创设意境 音乐引导 诗词意境
中国历代遗留下来的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诗词诞生得最早,普及最广,对整个文学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和渗透力。词虽然出现得较晚,但它的成就也不逊于诗歌,人们常把唐诗宋词并在一起,也说明了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任务。
古诗词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凝练,含蓄,感情丰富,意境深远,音韵优美。教学时要扣住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诗词如何运用精练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塑造人物形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都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充沛的感情,学习诗词,就是要学生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深厚的思想感情,进而体味诗的意境。如何引导学生去体味意境,已是诗词教学中的关键所在了。
所谓“意境”,原指“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化境界”。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其“境”是作者主观感情体验的景物;其“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即将抽象的感情表现为具体的景观。引导学生分析诗词,就是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分析意境常用以下四种方法:
一 、适当地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介绍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是带领学生进入意境的重要手段。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无论哪一种文学作品,它都是以作者的丰富生活为基础的,是作者的智能、知识、意志以及思想感情等多种素质的综合体现。诗词也是如此,它是作者人生阅历思想感情的一种外在表现。因此,适当地介绍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了解诗词写作的生活基础,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和理解诗词,也更容易唤起学生思想生活经历方面的共鸣。如教学杜甫的《春望》一诗,先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唐肃宗至德五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的消息,便把家安顿在今陕西省富县的姜村,只身去灵武投奔肃宗……次年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然而,国家的春天已不复存在,现实使诗人睹物神伤,又想念寄居于异地的妻小,就做了这一首五言律诗,以此抒发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在介绍完时代背景和诗人近况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就不难理解诗中“城春草木深”的景象之凄惨,和“浑欲不胜簪”的愁苦之心。
二 、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意境
除了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来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外,教师还可以以饱满的感情、准确生动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讲给学生,使之受到感染熏陶,以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在他们的心中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也就是说,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在自己的脑海中创造出新的意境来。教师在这个活动中起到桥梁和中介作用。作为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有诗人的气质和灵感,但教诗歌必须有丰富的感情,善于进行联想和想象,还必须有运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再现意境的表达能力。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以“古寺”“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钟磬”等事物,创造出了一个清静、古朴、自然、悠闲的意境。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景物进行生动的描绘。在教师形象的描绘当中,学生的脑海中也会自然而然出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至此,不仅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了诗人那种超脱尘世、追求隐逸的心情,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反朴归真,得道了无言的净化。
三、以好的朗读创设意境
好的朗读能创造良好的气氛,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诗词的主要特点是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美。诗词本身具有形之有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形式更适宜于朗读。如果说一首诗像一块炽热的红煤,那么好的朗读会使它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图画中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论,诗词也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词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的带进诗词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的方法,并从中体味诗词的意境,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琢磨、自读、品味,有感情的朗读,自然就把学生带入诗词所创造出来的意境当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词。
四、利用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诗词作品从《诗经》开始,就建立了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学。词是配合曲的一种文学。从音乐方面说,曲和词本是一个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在表达情意上,音乐与文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传播思想,而词则是靠文字表现感情的。虽然今天它已不能合乐歌唱,但我们或许能从与之相配的音乐中感受到一样的情怀。现在好多诗词朗读当中,也都会适当地配一些背景音乐,这样使诗词的魅力更得到了无穷的展现。所以,在诗词的教学中,如果适当的选择一些乐曲播放,就更让学生领会到诗词的感情和意境美。因为,相对于文字来讲音乐更富有感染力,也是学生更喜爱的一种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一些。
在实际教学当中,这几种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他们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诗歌有优美深邃的意境,有鲜明的形象和画面,有凝练含蓄的语言,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诗歌的特点决定着它有无穷的魅力。恰当地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味诗词意境,能更好的让学生领会诗词的独特魅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动形象 语言描绘意境 创设意境 音乐引导 诗词意境
中国历代遗留下来的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诗词诞生得最早,普及最广,对整个文学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和渗透力。词虽然出现得较晚,但它的成就也不逊于诗歌,人们常把唐诗宋词并在一起,也说明了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任务。
古诗词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凝练,含蓄,感情丰富,意境深远,音韵优美。教学时要扣住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诗词如何运用精练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塑造人物形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都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充沛的感情,学习诗词,就是要学生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深厚的思想感情,进而体味诗的意境。如何引导学生去体味意境,已是诗词教学中的关键所在了。
所谓“意境”,原指“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化境界”。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其“境”是作者主观感情体验的景物;其“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即将抽象的感情表现为具体的景观。引导学生分析诗词,就是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分析意境常用以下四种方法:
一 、适当地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介绍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是带领学生进入意境的重要手段。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无论哪一种文学作品,它都是以作者的丰富生活为基础的,是作者的智能、知识、意志以及思想感情等多种素质的综合体现。诗词也是如此,它是作者人生阅历思想感情的一种外在表现。因此,适当地介绍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了解诗词写作的生活基础,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和理解诗词,也更容易唤起学生思想生活经历方面的共鸣。如教学杜甫的《春望》一诗,先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唐肃宗至德五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的消息,便把家安顿在今陕西省富县的姜村,只身去灵武投奔肃宗……次年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然而,国家的春天已不复存在,现实使诗人睹物神伤,又想念寄居于异地的妻小,就做了这一首五言律诗,以此抒发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在介绍完时代背景和诗人近况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就不难理解诗中“城春草木深”的景象之凄惨,和“浑欲不胜簪”的愁苦之心。
二 、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意境
除了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来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外,教师还可以以饱满的感情、准确生动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讲给学生,使之受到感染熏陶,以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在他们的心中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也就是说,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在自己的脑海中创造出新的意境来。教师在这个活动中起到桥梁和中介作用。作为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有诗人的气质和灵感,但教诗歌必须有丰富的感情,善于进行联想和想象,还必须有运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再现意境的表达能力。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以“古寺”“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钟磬”等事物,创造出了一个清静、古朴、自然、悠闲的意境。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景物进行生动的描绘。在教师形象的描绘当中,学生的脑海中也会自然而然出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至此,不仅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了诗人那种超脱尘世、追求隐逸的心情,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反朴归真,得道了无言的净化。
三、以好的朗读创设意境
好的朗读能创造良好的气氛,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诗词的主要特点是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美。诗词本身具有形之有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形式更适宜于朗读。如果说一首诗像一块炽热的红煤,那么好的朗读会使它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图画中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论,诗词也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词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的带进诗词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的方法,并从中体味诗词的意境,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琢磨、自读、品味,有感情的朗读,自然就把学生带入诗词所创造出来的意境当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词。
四、利用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诗词作品从《诗经》开始,就建立了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学。词是配合曲的一种文学。从音乐方面说,曲和词本是一个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在表达情意上,音乐与文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传播思想,而词则是靠文字表现感情的。虽然今天它已不能合乐歌唱,但我们或许能从与之相配的音乐中感受到一样的情怀。现在好多诗词朗读当中,也都会适当地配一些背景音乐,这样使诗词的魅力更得到了无穷的展现。所以,在诗词的教学中,如果适当的选择一些乐曲播放,就更让学生领会到诗词的感情和意境美。因为,相对于文字来讲音乐更富有感染力,也是学生更喜爱的一种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一些。
在实际教学当中,这几种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他们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诗歌有优美深邃的意境,有鲜明的形象和画面,有凝练含蓄的语言,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诗歌的特点决定着它有无穷的魅力。恰当地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味诗词意境,能更好的让学生领会诗词的独特魅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