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丢三落四,家长无需提醒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879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在我面前的这位咨客显然是烦恼不已,她已经上五年级的儿子至今还总是丢三落四。每天上学前,这位母亲总要提醒儿子至少六件事:带上红领巾、水壶、书包、饭盒、铅笔盒和作业。可是,就这样,孩子还会经常把水壶随意丢在学校的某个旮旯,渴得一天喝不上水。母亲心疼啊,于是就在家里预备了好几个水壶。
  我问她:“孩子喝不上水,谁更难受?”
  “当然是我儿子了。”她回答。
  “那为什么喝不上水,儿子还会把水壶忘了呢?”
  “因为家里还给预备着几个,半天喝不着水还可以忍受,但是如果每天喝不着就该受不了了是吧?”我的问话和回答,其实在传达一个信息给家长:落下东西,如果本人不着急,也没有任何“惩罚”,那么这种行为就不会构成“深刻印象”。改变行为习惯如果比维持现状还麻烦和困难,通常人会自动选择保持现状,不去调整。
  家长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但是反驳说:“总不能让孩子渴着吧?”不,这个逻辑不对头。孩子丢失水壶确实是渴着了,可是他自己却没有改变现状的动机,这说明渴得还不够,渴得还可以忍受。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家长比孩子感受更深,于是家长以为他不能渴着,其实他自己不觉得那是什么大事。
  扯远一点说,我们都是用自己的经验系统和好恶标准来感知别人感受的。但是,要相信孩子确实不是自己。一边说“孩子你要记住别忘带水壶”;一边孩子只要忘带或丢失,家长立即送来或补上新的。孩子会混乱,大脑想不明白,究竟忘带对我自己有什么坏处?似乎没有,还能得到母亲的关照,那就接着丢吧!
  当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们决定商量个“计谋”。从明天开始不提醒孩子每天必带的东西,并在今天晚上告知这个决定。同时,我们等待第二天早上丢三落四的一幕。
  我没有真的要求她绝对不提醒儿子,因为这位妈妈以前也说过不管了,可是孩子一落东西,她还是会忍不住提醒,所以这次肯定也不会例外。
  六件宝贝,哪一件都是必需的,缺了哪个,这一天都够儿子“喝一壶”的。不妨循序渐进地减少提醒。如果他真忘记了,先提醒五件,过段时间再减少到四件、三件……直到不提醒。
  可是提醒哪件不提醒哪件呢?这个还真不好办。我们做个假设,如果一定要落下一件,书包忘带了,回家取会耽误上课,路上还不安全;水壶落下了,一天喝不上水,当妈的心疼啊;红领巾不拿,也要回家取。对了,就文具盒吧,大不了找同学借笔。好,就它了。
   接下来就期待第二天孩子忘带吧!如果出现这些失误,无需父母去批评指责,有了小小的不便,孩子就会自然变乖,因为没人傻到宁愿让自己受罪也死不悔改的地步。是我们常常低估孩子的智商和应变能力。
  我们历来遵守教育为先,看到孩子有做得不好的,就要提醒;看到孩子受了委屈,就要伸手援助。这种教育模式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自我探索和学习。所以只会读书不会交朋友、只会学习不会工作的孩子众多。道理很简单,社会化的技能是不可能单凭传授便可以解决的,不动手操作、不感受实际是形不成习惯的。当说教不再灵验或过了适当的时机时(比如本案例中的孩子已经形成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说教的最佳时机就错过了),体验式的教育方法就可以派上用场。
  父母在设定小小的惩罚时,一定注意尺度和火候,不要急于求成。练习孩子的好习惯,同时也是家长从心理上放手的过程。喜欢管着孩子的家长总是会忍不住提醒孩子,这样,训练就前功尽弃了。而一下子大撒把也是不现实的,这样还容易挫伤孩子,因为孩子可能会误把这种锻炼当成父母放弃他、忽略他、不喜欢他。所以,成败的关键是家长放手的方法。
  编辑 王琳◎
其他文献
摘要: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实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理念.本文就生本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学习小组;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一、生本理念下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班主任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综合考试成绩、日常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以学习成
不管男孩女孩,长得俊的,往往更容易遇到一路绿灯。尤其是近年来,“花样美男”族群异军突起。“男色”也加入了人们审美的阵容中。英俊的容貌,潇洒的举止,挺拔的身躯,时尚的衣着……他们很容易就成为众多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夜店的目光焦点,早恋的高手,猎艳的勇士。  但是,“帅”却有一些负面的特质。不注意的话,会贻害无穷。颇像一颗美人痣,风情万种,却也有转成皮肤癌的可能。  不是想宣扬“帅哥无用”论,但是,
物理知识学习与“物理现象”息息相关,本文所说的物理现象指的是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真实现象.从“物理现象”的特点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的多种感官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或是借助于实验室器材进行定性或定量测量.物理知识和规律都是为了解释物理现象而提出并获得发展的.“物理现象”是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基础,是进行理性分析必不可少的感性材料,必须学习和研究物理现象,积累足够多的感性材料,才能更好地理解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