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奉公的“红色教授”杨秀峰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vinc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里,晋冀鲁豫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创建的最大的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以廉洁俭朴著称。而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作为“当家人”,更是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恪尽职守,在廉洁奉公方面,不仅用自己的言行感染了身边工作人员,也以他高尚的品德操守和人格魅力,为后人树立了一面镜子,在历史上铸造起了一座永远值得人们景仰和学习的精神丰碑。
  杀敌惩奸扬威名
  杨秀峰是直隶省(河北)迁安县杨团堡村人,1897年出生,曾祖父、祖父都是秀才,父亲是清末举人,毕业于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曾赴法国留学。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杨秀峰以大学教授的身份,积极投身于反日、反内战的爱国宣传和运动当中,被青年学生亲切地誉为“红色教授”。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为抗击日寇侵略,根据党中央和中共北方局指示,杨秀峰毅然放弃大学教授的优越生活,前往冀西开辟抗日根据地。
  他一面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积极发动群众抗日,一面组建冀西游击队和地方武装,大力惩办汉奸,寻找机会歼击日伪军,在冀西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冀西游击队发展到一千多人时,游击队也改称为“冀西游击区司令部”,杨秀峰任司令。
  当时,一首歌颂和赞扬杨秀峰的歌谣,在冀西民间广泛流传:“杨秀峰,意志坚,组织民众来抗战;自卫队,青抗先;妇救会,儿童团,全民总动员。杨司令,真能干,武装民众千百万,到处开展游击战。炸碉堡,崩汉奸,扒铁道,过平汉,打得敌伪心胆寒。”
  廉洁从政身为先
  在革命战斗中,杨秀峰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而在日常工作生活和事务管理当中,他却从没有以一个特权人物自居,而是谦逊待人,严于律己,不以手中之权,为自己谋取一点儿私利,不假职务之便,贪占公家一点儿便宜。
  1938年8月,冀南行政公署成立,杨秀峰任主任,妻子孙文淑在他的身边,协助他工作,担任秘书长。当时,孙文淑手里竟连一支钢笔也没有,为了方便工作和个人私用,她托人从北平买来一支新的钢笔,价钱12元。
  可向人家支付代垫的钢笔钱时,孙文淑却犯难了。那个时候,冀南行政公署里的干部,每个月的生活津贴都在5元以下,每个月里,除去日常开支,都所剩无几,因此,这屈屈12元,可难倒了公署一堆人。
  面对这笔平常人拿不出的“巨款”,有人向杨秀峰夫妇“献计”说:“可以先用公款垫支,然后再在每个月里,从你们二人的生活津贴中慢慢扣除,这样不就解决问题了么?”
  杨秀峰一听,虽然表面上合情合理,但实质上是“挪用公款”,立即反对,说道:“公款是用于抗战工作需要,哪能为了一己之私,随便挪用公款呢?身为革命干部,廉洁奉公,就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结果,在杨秀峰夫妇拿不出这笔“巨款”,别人又拿不出钱来借给他们的情况下,杨秀峰没有起暂时挪借一下公款的念头,而是让人把那支钢笔又退了回去。
  抗战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革命经费大多是通过征收税款的方式,好不容易筹集上来的。征收税款中,为了防止经手人营私舞弊,贪污挪占,1939年6月,杨秀峰带领冀南行署工作人员,制定并颁布了《冀南税务经征人员惩处暂行条例》,共10条,对征收税款中征多报少、私用小票、填写大头小尾票、隐匿罚金,以及其它方法侵吞税款和收受商人贿赂等营私舞弊行为,都做出了严厉的处罚规定。
  1941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靳家会村正式宣布成立(1942年2月,边区政府迁往涉县弹音村),杨秀峰任边区政府主席。
  边区政府成立之初,便明确提出了“建立廉洁政府,肃清贪污浪费”的施政纲领。1942年2月,杨秀峰又领导边区政府制定了《晋冀鲁豫边区惩治贪污暂行办法》,处罚条例非常严厉,内中规定,凡有以下行为、贪污达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l、吞没克扣公款公粮公产者;2、购买军用品、卫生器材及一切物品从中舞弊者;3、盗卖公粮公物公产以自肥者;4、凭藉势力勒索、强占、敲诈财物者;5、以公用舟车马匹等运输力装运违禁物品或偷漏税物品者;6、手绘徇私包庇者。这一《办法》的颁布,不仅规范了边区各级抗日政府干部和工作人员的行为,也提高了共产党抗日政府在太行山区群众中的声誉和威望,向社会树立了边区政府廉洁从政,依法办事的工作作风。
  作为边区政府“当家人”,杨秀峰事务非常繁忙,管理的事情非常多,可是,不管做什么事,他非常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从不找任何借口,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工作的同志谋待遇,搞特殊。
  1937年,杨秀峰夫妇二人前往冀西开辟抗日根据地前,出于抗战大局需要,为了便于革命工作,二人将两岁的儿子杨为民托付给了亲友照顾。1942年这一年,杨为民已经长到七岁,又被人从敌战区接到太行山根据地,和杨秀峰夫妻俩团聚。
  杨为民的生日到了,这天,为了给小家伙庆祝生日,杨秀峰身边的工作人员自作主张,找来二斤白面,包了一些素馅饺子,下到了饭锅里。当时根据地没什么好吃的,能吃顿饺子,也是逢年过节才有的事情。
  杨秀峰正好从外面检查工作回来,赶上了儿子的生日,见到儿子,特别高兴,搂住杨为民问这说那。一会儿,工作人员便把饺子端了上来。
  杨秀峰察觉出了差异,问道:“今天食堂吃的是饺子么?”
  工作人员老实说道:“不是。”
  杨秀峰说:“把饺子端走吧,我们今天不吃。”
  可是,看到儿子望着饺子有些馋嘴的样子,做母亲的孙文淑有些心软了,说道:“今天是孩子的生日,你就让他吃了吧。”
  杨秀峰却没有听从妻子的话,而是向妻子、儿子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解释道:“我身为负责干部,自己做出的规定,自己不执行,家里的人都说不服,我怎么还能说服群众?”
  最终,工作人员不得不听从杨秀峰的话,将饺子端走,送给根据地的伤员吃了。   因为是边区政府负责人,杨秀峰经常接见一些来宾、友人,及国内、国际的记者。在接待中,他公私分明,从不利用接待公务的便利,为自己谋私。
  一些来访的客人有抽烟的习惯,而杨秀峰呢,也有抽烟的爱好,所以,他就时常准备了两种烟,一种是由边区政府机关供应的香烟,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客人来了,就拿出来,敬给客人,客人走后,就把公家剩下的香烟锁回抽屉里,另一种就是烟斗烟,他个人随身带着一个烟斗,口袋里装着一包烟叶,想抽烟了,就掏出烟叶,塞到烟斗里抽。对他来说,任何小事,都不能疏忽。
  反贪惩恶不循私
  杨秀峰清廉正直,嫉恶如仇,对普通百姓,他视若亲人,而对待那些贪污腐败,严重损害共产党抗战政府形象和革命利益的行为,他却非常痛恨,毫不姑息迁就,在查处中,不留情面,不循私情,严格依法、按律办事。
  在冀西开展游击战时,杨秀峰严令部队,不得侵犯群众利益,不能因小失大,损害军民关系。一次,他带人路过一片农田,由于坐骑受惊,跑到农田里东冲西撞,踩坏了农民的庄稼,作为队伍领导人的他,主动拿出自己的钱,赔偿给了农田的主人。而在他的以身示范和严格要求下,身边的战士也不敢马虎。有一次,部队行军,借宿在一个村子里,有一名战士写东西,向房东借了一小截铅笔。第二天,队伍开拔,这名战士因为走得急,忘记了归还铅笔,等跟随部队走出村子十来里地远,才发现那截铅笔还装在自己的口袋里,于是,他又赶忙原路返回,将铅笔还给了主人。这件小事,也成为冀西游击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佳话。
  冀南行政公署成立后,杨秀峰更是严格依规办事。1939年,日军一架飞机因机械故障,迫降在晋县境内,该县县长借助职务便利,私下贪污了日本飞行员一些财物和贵重物品,没想到,这事很快被杨秀峰知道了。杨秀峰将这名县长调到了行署,审问清楚后,按照革命纪律,对其进行了严肃处理,而没有顾及到这位抗日政府县长的身份。
  在冀南行政公署管理的人员中,有一名伙食管理员,向大家收取生活津贴,用于购买集体做饭用的粮食、蔬菜和物品,可这名伙食员利用外出购物的便利,从中贪污钱财;还有一个马夫,管理马匹,却借助给马喂料的便利,偷出马料卖给别人,损公肥己,这事被别人看出来,对他进行了多次批评和教育,可这个马夫并没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不改劣迹。杨秀峰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非常生气,说道:“在这样困难的时期,为了抗日,我们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宝贵的,他们不顾民族存亡,贪赃枉法,是革命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必须严惩。”之后,将这两人移交抗日司法机关审讯,依法进行了严办。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后,边区政府秘书处总务科有一个管理员,利用管理之便,贪污机关粮票,私贪所得按钞票金额折算,超过了500元。案发后,杨秀峰未讲私情,而是指示工作人员将其移送到涉县司法机关,依法进行审讯和处理。按照边区政府制定的《惩治贪污暂行办法》,这名管理员罪当处决,随后,又经边区高等法院核准,这名贪污犯被押回边区政府驻地涉县弹音村,公开执行了枪决。这件事情,极大震动了边区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震慑了那些心存侥幸想混水摸鱼的人,让他们不得不收敛起自己的贪腐之念和手脚,在抗战工作中,不敢违法贪污和私占。
  正是在杨秀峰等人以身作则,和边区政府的严格管理下,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建立起了一个旧中国时期少有的廉洁政府,受到边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称赞、拥护和爱戴。
  作风不改照后人
  新中国成立后,杨秀峰相继担任了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高等教育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
  在党员队伍中,由于党的政权巩固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一些干部自认为对革命有功,便放弃了自我约束,开始追求吃喝享乐,贪图享受,以至有少数干部走上了贪赃枉法、腐败堕落的道路,受到人民群众的痛恨。而在国家政府机关和部门里担任要职的杨秀峰,却和抗战时一样,一直保持着廉洁从政,憎恨贪腐的品德和作风。
  刘青山和张子善是建国初查处的两大贪污犯,刘青山是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是天津地区专员,两个人生活腐化堕落,利用手中职权和便利,大肆贪污营私。同时,两人在工作中,还不忘四处拉关系,套交情。
  一次,张子善就给时任河北省政府主席的杨秀峰送了一块手表,表示一下“意思”。杨秀峰收到手表后,有些生气,马上把张子善叫到身边,毫不客气地对他进行了一顿猛烈批评:“你这是干什么?干这些事!怎么能把旧社会的俗气也带来了,赶紧把东西拿走……”张子善唯唯诺诺,只得把“礼物”收回。
  1951年,在国家“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中,刘青山、张子善因腐败问题,被人揭发,事情报到中央后,还引起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严明法纪,河北省政府成立了由杨秀峰为负责人的案件调查处理委员会,对两人的贪污腐败行为,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取证。最终,这两名贪污犯也因贪污数目极大,罪恶深重,被法院判处死刑。
  刘、张二人案发后,杨秀峰以非常沉痛的心情,写了一篇检讨工作不足的文章——《沉痛的责任,惨痛的教训》,在《人民日报》1952年1月18日刊发,文章中提到:“我们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遇到报告写得好就觉得工作好。”“我们只偏于看他‘有办法’‘能完成任务’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压抑民主的家长统治、欺上压下的恶劣品质作风的一方面。”“官僚主义是培养贪污浪费的温床。”……这些话对当时的一些领导和干部来说,也是一种有力地鞭策和警示。
  1954年9月,已是国家高等教育部副部长的杨秀峰,被毛泽东任命为部长。这一年,杨秀峰的儿子杨为民也高中毕业了,和很多人一样,想被国家派到国外留学深造,而审批和派遣国内学生出国留学的事务,就是由教育部负责。
  杨为民在考试中,分数很高,政治、为人等各方面都表现不错,就是血压高了一点儿。有人说,不就是血压高了一点儿么,这也不算什么事,过两天就好了。所以,教育部的人在审批杨为民出国留学的事情上,一致通过了。
  可是,这事让杨秀峰知道了,他找来学生司司长,问道:“我的孩子怎么搞的,血压高,怎么还让他出国留学?”
  学生司司长觉得杨秀峰对自己的孩子有点儿苟刻,争辩说,杨为民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完全够资格出国留学。
  可是杨秀峰没有站在父亲的立场上,偏袒儿子,而是恳切地说道:“别的孩子血压高,不让去,他为什么能去?不能搞特殊。”
  就这样,杨秀峰一句话,把儿子杨为民出国留学的梦想给击碎了。后来,杨为民就是在国内继续读的书。虽然杨为民出国留学的梦想未能如愿,但他继承了父亲杨秀峰勤奋好学,廉洁从业的品质,通过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成为了我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知名教授和科技专家,用自己的辛勤、智慧和才华,为我国的航天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解放后,杨秀峰始终保持着一个人民公仆的本色,清廉执政,体恤百姓,乃至在他逝世前的遗嘱中,还不忘以身作则,为国家和人民做一点儿贡献,在他的遗嘱中,给家人留下三点要求:一是不开追悼会,二是不留骨灰,三是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至今还令很多人感动。
  1939年,129师政委邓小平在从冀南赶赴延安的途中,谈到了杨秀峰,他借用了南宋抗敌名将岳飞的一句名言,来评价杨秀峰:“‘文官不爱钱,武臣不惜死’,杨兼而有之!”
  ——而邓小平的这句话,也可以说是杨秀峰为国家和人民廉洁从政,奉献一生的最高写照。
其他文献
创刊于1940年1月1日的《救国报》是冀东地区第一张党报,也是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委机关报———《唐山劳动日报》的前身。从诞生之日起,它就高举抗日的伟大旗帜,宣传党的政策和纲领方针,成为鼓舞军民斗志、坚定人民信心的不可忽视的力量,真正发挥了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作用。  1938年7月,在冀东地区以20万工农参加的抗日大暴动,揭开了冀东抗日武装斗争的第一页。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1939年冬,冀东
老街旧事,童年的故事,穿敞当裤时的街景在心中流淌。河流改道,老街变成河滩,街景成为记忆,时常在回忆中复原,那是我心灵的记忆与家园,诗意童年,画境老街。老街,记得住的乡愁,思念故乡,寻找乡愁,到老街上走一走,已是梦中的场景。老街旧事,多么简单的元素,淳朴、自然,充满浓郁的乡情。一草一木,每一栋简朴的房子都存储一段故事,温暖、亲切、令人留恋,让人心胸豁然。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临河老街,鸦鸿桥镇一道亮
捐纳,又叫赀选,有时也叫捐输、捐例、开纳,通俗讲就是卖官鬻爵。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这就是捐纳制度。卖官制度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秦汉两代,每逢军兴、河工或灾荒,统治者每多举卖官爵,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公元前243年,因蝗灾,秦始皇嬴政令“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西汉文帝从晁错之言,令民纳粟边陲,可得上造、五大夫等爵位。中国的卖官制度自此开始,
走进平泉县杨树岭镇排杖子村李维章的家里,地道的农家小院种满了各种蔬菜,三间老式小房,房间不大但很整洁。十平米左右的东屋集卧室、书房、客厅于一身,沙发边上整齐排列着报纸架,唯一的书橱上排满了老人的日记和书籍。由于房间窄小,暖气管子和墙壁上也都巧妙地设置了一层层的隔板用于存放各类书籍和剪报。映入眼帘的百余本日记、千余册图书和各类报纸杂志等,占满了十多平方米的简陋房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庭档案室。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