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日撷英”第三课选取了杜牧的名篇《山行》。课文对“斜”字是这样注释的“这里可以读为xiá”。从编者来讲,考虑是非常周全的。因为从诗歌押韵的角度来讲,应该读“xiá”,而从语言的发展变化来说,现在在普通话中统一读“xié”。那么,这种注释有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这样的注释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有关字音问题的疑问,从而激发出进一步学习探讨古诗词的兴趣。也许有人认为,这似乎没有必要,因为诗歌的押韵固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有关读音的说法唐作藩先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结论:“能认识到古今音的不同,这是好的。但是改读字音的主张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由于古今音的不同,现代读古诗,碰到不押韵的地方很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加以改读。”唐先生还列举了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一诗作证。“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如果按照诗歌押韵的要求来讲的话,“只是近黄昏”一句中“昏hūn”字应读作“huān”或“驱车登古原”的“原yuán”应读作“yún”了。唐先生认为,汉字古今读音不同的地方很常见,要改就不胜其改。
笔者以为,唐先生作为汉语音韵学的专家,做出这样的注释给了一般读者一个明晰的结论,这是好的。但对教材的编排来讲,特别是对执教的教师来说,这个注释自有其高妙之处。这个高妙之处就在于“可以”二字,这两个字足以体现出了编者的良苦用心。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来处理,就看教师怎么处理教材了。是让学生一头雾水,还是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呢?这样注释以后,教材的内容无疑得到了延伸,更加丰富了。学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注释了解到有关诗歌押韵、语音变化、语言规范统一等诸多问题。更准确地讲,让学生读“xié”是第一层次,了解还能读“xiá”是第二层次,明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就是第三层次了。
本课课后还有一道练习题,编者是这样设计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他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有一种版本将《山行》的第二句印成“白云深处有人家”,(课本上是“生处”)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说说理由。
一般来讲,诗歌鉴赏需要读音识字、知人论世、意逆吟诵几个过程。本文第一个论题已经对诗词教学的一个方面做了注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非常全面,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习题的研究挖掘提炼出教学点,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先启发学生想这样一些问题:“二月花”是什么季节时的花?“霜叶”是什么季节时的叶子?他们各有什么特点?“霜叶”为什么会变红?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仅仅是为了说明枫叶之红吗?
教师点拨:叶经秋霜色更浓,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按照生物学的观点来讲,植物叶肉细胞中主要含有有三种色素:叶绿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这三种色素的合成与温度有关。秋天温度下降时胡萝卜素的分泌增多,而胡萝卜素是橙色的,所以树叶会变黄或者变红。
适当延伸:许多人知道枫树的叶子到秋天会变红,其实秋天变红的不一定都是枫叶,各种枫树的叶子也不是都会变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这就是明其意。
《山行》本是一首写景小诗,而在我们读诗的过程中,特别是最后一句,阅读时可能会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体会。此时可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那么,此句仅仅写的是花吗?“秋霜”有什么象征意义吗?“经霜之花”使你想到了什么?你能从这句诗想到哪些内容?
《山行》是一幅极好的山水画。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色彩亮丽,对比鲜明。其时其景,令人向往。一个“远”字,一个“斜”字,登山之难、之乐,跃然纸上。杜牧生于晚唐,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受家庭环境影响,他渴望兼济天下,但梦想并没有变成现实,而诗人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显出了昂扬的豪情。以上的说明,目的在于诱导学生了解到此诗的象征意义。通过秋景的描绘,我们看到的是杜牧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对美好生命的赞美。一个经历了艰难挫折的人,他的生命会迸发出更加饱满的热情。
教师明确:在讲述上述理解之时,无须向学生说明却要明白,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学理解现象。那就是在作品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有悖于作者原意的误读,这本身是一种极其自然的现象。“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语)许多文学作品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误读”而实现的。
诗歌鉴赏当中极易考察的问题就是品味字眼。如何体会“深”与“生”的区别?这道习题的设置就印证了叶圣陶先生关于诗歌鉴赏讲的一句话:“说出好,好在哪里?”
“深”是形容词,意思是深远,使这副秋色图有了深度,白云有了层次,天空有了广度。“生”是动词,意思是升腾,使这幅秋景图有了动感,就不仅仅是一副静止的画面了。这样的画面充满了悠远、宁静,白云淡然的升起,鲜红的枫叶遍山都是,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更是璀璨一片。通向山顶的曲折的石子路渐伸渐远,依稀可见。诗人陶醉于这醉人的秋景,再也不想走了,停下车来好好地享受这秋日美景吧。这就是悟其情。
本课课后练习还设置了这样一道较为传统的题目:朗读并默写这首诗。
教师明确: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讲解,同时也离不开一个“读”字。读的方法有心读、朗读、默读、诵读、美读等,各种不同的读是有不同的要求的。叶圣陶指出:“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学生熟读成诵,自能感受文章之美——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蕴美、意境美。所有这些艺术之美,学生很难立刻接受和领悟,这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获得一些真切的美的感受,增强感悟力,然后通过语气传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不知不觉地,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因为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就是诵其美。”
总之,在古代诗词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有高度重视注释习题设置层次、研究延伸习题内容、注重方式方法引导,循序渐进,逐层推进,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内容充实。学生通过学习一首诗而理解诗意之美,了解作者之情,吟诵诗歌之美,从而感受到语文的美丽博大,激发学习的兴趣,实现诗词课堂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韦 雄)
                        
                    
                            
                        笔者以为,唐先生作为汉语音韵学的专家,做出这样的注释给了一般读者一个明晰的结论,这是好的。但对教材的编排来讲,特别是对执教的教师来说,这个注释自有其高妙之处。这个高妙之处就在于“可以”二字,这两个字足以体现出了编者的良苦用心。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来处理,就看教师怎么处理教材了。是让学生一头雾水,还是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呢?这样注释以后,教材的内容无疑得到了延伸,更加丰富了。学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注释了解到有关诗歌押韵、语音变化、语言规范统一等诸多问题。更准确地讲,让学生读“xié”是第一层次,了解还能读“xiá”是第二层次,明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就是第三层次了。
本课课后还有一道练习题,编者是这样设计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他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有一种版本将《山行》的第二句印成“白云深处有人家”,(课本上是“生处”)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说说理由。
一般来讲,诗歌鉴赏需要读音识字、知人论世、意逆吟诵几个过程。本文第一个论题已经对诗词教学的一个方面做了注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非常全面,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习题的研究挖掘提炼出教学点,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先启发学生想这样一些问题:“二月花”是什么季节时的花?“霜叶”是什么季节时的叶子?他们各有什么特点?“霜叶”为什么会变红?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仅仅是为了说明枫叶之红吗?
教师点拨:叶经秋霜色更浓,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按照生物学的观点来讲,植物叶肉细胞中主要含有有三种色素:叶绿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这三种色素的合成与温度有关。秋天温度下降时胡萝卜素的分泌增多,而胡萝卜素是橙色的,所以树叶会变黄或者变红。
适当延伸:许多人知道枫树的叶子到秋天会变红,其实秋天变红的不一定都是枫叶,各种枫树的叶子也不是都会变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这就是明其意。
《山行》本是一首写景小诗,而在我们读诗的过程中,特别是最后一句,阅读时可能会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体会。此时可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那么,此句仅仅写的是花吗?“秋霜”有什么象征意义吗?“经霜之花”使你想到了什么?你能从这句诗想到哪些内容?
《山行》是一幅极好的山水画。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色彩亮丽,对比鲜明。其时其景,令人向往。一个“远”字,一个“斜”字,登山之难、之乐,跃然纸上。杜牧生于晚唐,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受家庭环境影响,他渴望兼济天下,但梦想并没有变成现实,而诗人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显出了昂扬的豪情。以上的说明,目的在于诱导学生了解到此诗的象征意义。通过秋景的描绘,我们看到的是杜牧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对美好生命的赞美。一个经历了艰难挫折的人,他的生命会迸发出更加饱满的热情。
教师明确:在讲述上述理解之时,无须向学生说明却要明白,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学理解现象。那就是在作品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有悖于作者原意的误读,这本身是一种极其自然的现象。“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语)许多文学作品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误读”而实现的。
诗歌鉴赏当中极易考察的问题就是品味字眼。如何体会“深”与“生”的区别?这道习题的设置就印证了叶圣陶先生关于诗歌鉴赏讲的一句话:“说出好,好在哪里?”
“深”是形容词,意思是深远,使这副秋色图有了深度,白云有了层次,天空有了广度。“生”是动词,意思是升腾,使这幅秋景图有了动感,就不仅仅是一副静止的画面了。这样的画面充满了悠远、宁静,白云淡然的升起,鲜红的枫叶遍山都是,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更是璀璨一片。通向山顶的曲折的石子路渐伸渐远,依稀可见。诗人陶醉于这醉人的秋景,再也不想走了,停下车来好好地享受这秋日美景吧。这就是悟其情。
本课课后练习还设置了这样一道较为传统的题目:朗读并默写这首诗。
教师明确: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讲解,同时也离不开一个“读”字。读的方法有心读、朗读、默读、诵读、美读等,各种不同的读是有不同的要求的。叶圣陶指出:“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学生熟读成诵,自能感受文章之美——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蕴美、意境美。所有这些艺术之美,学生很难立刻接受和领悟,这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获得一些真切的美的感受,增强感悟力,然后通过语气传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不知不觉地,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因为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就是诵其美。”
总之,在古代诗词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有高度重视注释习题设置层次、研究延伸习题内容、注重方式方法引导,循序渐进,逐层推进,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内容充实。学生通过学习一首诗而理解诗意之美,了解作者之情,吟诵诗歌之美,从而感受到语文的美丽博大,激发学习的兴趣,实现诗词课堂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