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内容 注重层次 品味美丽 感受博大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kkevin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日撷英”第三课选取了杜牧的名篇《山行》。课文对“斜”字是这样注释的“这里可以读为xiá”。从编者来讲,考虑是非常周全的。因为从诗歌押韵的角度来讲,应该读“xiá”,而从语言的发展变化来说,现在在普通话中统一读“xié”。那么,这种注释有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这样的注释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有关字音问题的疑问,从而激发出进一步学习探讨古诗词的兴趣。也许有人认为,这似乎没有必要,因为诗歌的押韵固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有关读音的说法唐作藩先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结论:“能认识到古今音的不同,这是好的。但是改读字音的主张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由于古今音的不同,现代读古诗,碰到不押韵的地方很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加以改读。”唐先生还列举了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一诗作证。“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如果按照诗歌押韵的要求来讲的话,“只是近黄昏”一句中“昏hūn”字应读作“huān”或“驱车登古原”的“原yuán”应读作“yún”了。唐先生认为,汉字古今读音不同的地方很常见,要改就不胜其改。
  笔者以为,唐先生作为汉语音韵学的专家,做出这样的注释给了一般读者一个明晰的结论,这是好的。但对教材的编排来讲,特别是对执教的教师来说,这个注释自有其高妙之处。这个高妙之处就在于“可以”二字,这两个字足以体现出了编者的良苦用心。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来处理,就看教师怎么处理教材了。是让学生一头雾水,还是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呢?这样注释以后,教材的内容无疑得到了延伸,更加丰富了。学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注释了解到有关诗歌押韵、语音变化、语言规范统一等诸多问题。更准确地讲,让学生读“xié”是第一层次,了解还能读“xiá”是第二层次,明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就是第三层次了。
  本课课后还有一道练习题,编者是这样设计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他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有一种版本将《山行》的第二句印成“白云深处有人家”,(课本上是“生处”)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说说理由。
  一般来讲,诗歌鉴赏需要读音识字、知人论世、意逆吟诵几个过程。本文第一个论题已经对诗词教学的一个方面做了注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非常全面,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习题的研究挖掘提炼出教学点,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先启发学生想这样一些问题:“二月花”是什么季节时的花?“霜叶”是什么季节时的叶子?他们各有什么特点?“霜叶”为什么会变红?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仅仅是为了说明枫叶之红吗?
  教师点拨:叶经秋霜色更浓,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按照生物学的观点来讲,植物叶肉细胞中主要含有有三种色素:叶绿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这三种色素的合成与温度有关。秋天温度下降时胡萝卜素的分泌增多,而胡萝卜素是橙色的,所以树叶会变黄或者变红。
  适当延伸:许多人知道枫树的叶子到秋天会变红,其实秋天变红的不一定都是枫叶,各种枫树的叶子也不是都会变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这就是明其意。
  《山行》本是一首写景小诗,而在我们读诗的过程中,特别是最后一句,阅读时可能会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体会。此时可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那么,此句仅仅写的是花吗?“秋霜”有什么象征意义吗?“经霜之花”使你想到了什么?你能从这句诗想到哪些内容?
  《山行》是一幅极好的山水画。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色彩亮丽,对比鲜明。其时其景,令人向往。一个“远”字,一个“斜”字,登山之难、之乐,跃然纸上。杜牧生于晚唐,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受家庭环境影响,他渴望兼济天下,但梦想并没有变成现实,而诗人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显出了昂扬的豪情。以上的说明,目的在于诱导学生了解到此诗的象征意义。通过秋景的描绘,我们看到的是杜牧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对美好生命的赞美。一个经历了艰难挫折的人,他的生命会迸发出更加饱满的热情。
  教师明确:在讲述上述理解之时,无须向学生说明却要明白,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学理解现象。那就是在作品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有悖于作者原意的误读,这本身是一种极其自然的现象。“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语)许多文学作品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误读”而实现的。
  诗歌鉴赏当中极易考察的问题就是品味字眼。如何体会“深”与“生”的区别?这道习题的设置就印证了叶圣陶先生关于诗歌鉴赏讲的一句话:“说出好,好在哪里?”
  “深”是形容词,意思是深远,使这副秋色图有了深度,白云有了层次,天空有了广度。“生”是动词,意思是升腾,使这幅秋景图有了动感,就不仅仅是一副静止的画面了。这样的画面充满了悠远、宁静,白云淡然的升起,鲜红的枫叶遍山都是,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更是璀璨一片。通向山顶的曲折的石子路渐伸渐远,依稀可见。诗人陶醉于这醉人的秋景,再也不想走了,停下车来好好地享受这秋日美景吧。这就是悟其情。
  本课课后练习还设置了这样一道较为传统的题目:朗读并默写这首诗。
  教师明确: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讲解,同时也离不开一个“读”字。读的方法有心读、朗读、默读、诵读、美读等,各种不同的读是有不同的要求的。叶圣陶指出:“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学生熟读成诵,自能感受文章之美——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蕴美、意境美。所有这些艺术之美,学生很难立刻接受和领悟,这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获得一些真切的美的感受,增强感悟力,然后通过语气传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不知不觉地,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因为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就是诵其美。”
  总之,在古代诗词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有高度重视注释习题设置层次、研究延伸习题内容、注重方式方法引导,循序渐进,逐层推进,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内容充实。学生通过学习一首诗而理解诗意之美,了解作者之情,吟诵诗歌之美,从而感受到语文的美丽博大,激发学习的兴趣,实现诗词课堂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完形填空几乎涵盖了词汇辨析、语法知识、阅读理解、文化背景和技能运用各个方面的内容。这个特点,使其成为学习英语难得的好题型,能够用来综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下面是笔者关于如何使用该种题型进行英语学习的一些看法。   一、利用完形填空辨析词汇   完形填空就是将一篇短文中比较关键的词挖出来,与其他三个词放在一起作为选择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有一种类型就是提供一些含义和用法相近的词或词组让做题者选择。做
作文讲究厚积薄发,犹如建造楼房,需要一块块砖堆砌而成。而这一块块砖就是构建作文的素材。没有素材的积累,即使有巧妙的构思、华丽的语言,也如“无米的巧妇”,写出的作文也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很多学生总感叹没有素材,无话可写,却对身边的语文课本视而不见,甚至从未觉得那就是可以为己所用的一座宝藏。   其实,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绝大部分课文,都是久经考验的名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文质兼美,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次读起这样雄壮的词句,总会热血沸腾,感慨万千。我想近千年前的苏东坡,于被贬之地黄州,看到这滚滚东流水的长江,翻腾着的滔天巨浪,定会激荡起那颗寂寞良久的火热心灵,于原始壮观的自然情景中,去思考生命的原始意味。  逝者如斯的长江水,激荡着词人的心胸,情难自禁,历史的那些英雄人物一起涌上词人的心头,然而这些曾经吒咤风云的英雄们,已被浪花所淘尽,既想赞美英雄,又感叹
急促的阵雨过后,天空终于放晴了,一道彩虹挂在天空中。禾苗被雨水冲刷过后绿油油的,叶子上滚动的露珠晶莹透亮。鄉间的小路虽然泥泞,但空气中却飘着一股芬芳。年轻的杰克正哼着小曲儿,去看望他很久不见的家人。  他正在欣赏青山绿水,忽然发现前方岔路口的石头上坐着一位年轻人,旁边还有一辆倾覆的马车和一匹瘦弱的小马。杰克走近一看,那位年轻人手扶着脑袋,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马车周围有好几个木箱和包裹,散落在泥土里
山村农家小院里,种满了黄瓜、茄子等蔬菜,阿飞和爸爸在小院里摘菜。  阿飞,今天天气热,你去摘点儿黄瓜,中午老爸给你做个凉拌黄瓜吃。  老爸,我摘完了,你看!  哎呀,我的傻儿子呀,你怎么摘了这么小的黄瓜呀?  老爸,大的长得很好,我不舍得摘呀!  阿飞,老爸告诉你,以后摘黄瓜要挑大的摘,小的可以让它们再长大些。  嗯,我记住了。  阿飞,你吃饱了去田里给玉米拔下苗吧。凡是两棵在一起的,你都要拔掉一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笔者就如何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充满语文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语文是综合性学习的根    综合性学习课的设置,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
“至于园可无憾矣”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文言文《于园》末尾的一个句子。对于该句的理解,教参上是这样翻译的:“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第190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4版)和不少的教师及学生一样,最初我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译文中的“这样的假山石”是指课文所介绍的于园中的那些奇特的假山或“磊石”,译文中的“于园”就是文本的说明对象
语文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是根据编定的语文导学案明确的学习目标,依靠合作群体之间的积极互助,在兴趣与需要的激励下,进行富有实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其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合作课堂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方法为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语文课堂。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认知、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强调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认识结构和需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  为此,本节课结合学校研究课题,采用了“预学—探究—提升”的课堂模式,大胆地对传统课堂进行了变革。课堂活动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对Jo
前情回顾:木糖等人成功讨伐了蝎王,夺回了水栖宝石。在返回绿洲的路上,他们能否一路顺风呢?  沙漠里的最高气温可超过50摄氏度,人长时间在高温下行走,很容易引发晒伤、热休克等问题,不过更致命的危险是脱水。  当地居民告诉木糖,不久前有一支商队就是在寻找水源的路上因脱水而死。木糖他们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因为有卫兵负伤,队伍的前进速度慢了很多。不少人眼前开始发黑,甚至出现了幻觉。如果不快点儿回到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