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因此,本文提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诸方面进行探究教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 就业导向 课程模块化 项目教学法 评价多样化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差,学习中遇到困难就表现出厌学等消极情绪。因此学生思想上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
第二,学校没经过全面的社会调查,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学生毕业时出现难以直接定位就业的问题。
第三,计算机专业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教师也在不间断地学习专业技术以胜任学科的教学,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钻研相对欠缺,这样必然导致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改革
近年来,国外若干职教教学思想、课程模式,不断被引进,如德国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推行的MES教学思想、课程模式等,其中在推广试点学校已取得部分成效。但实践证明,由于我国的文化背景及工业体制存在差异,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学现状不完全适合上述模式。
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效仿德国双元制,推行“学校双元制仿真”教育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学习实效化,实现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转型;二是技能学习企业化,着重培养开发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要实现这些教育模式,就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不断探索、改进,才能使得教学紧跟社会需求,为社会服务。
1.课程设置模块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应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按需施教,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知识。整个教学计划首先应安排一个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学习该专业及相关的通用性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后学生视情况选择不同的专业模块学习。学生学习完所有模块后,并获取相应的技能鉴定证书,达到某一职业要求从业者必备的全部能力,实现“定位即定岗”的职业要求。
2.专门化任课,建立模块师资团队
每个专业模块选定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全面担任某个模块的实训教学任务,无特殊情况不替换。主讲教师以学校教师为主,适当引进企业专家,这样既能保持技能知识与企业同步,持续更新,又能缩短企业培训新员工的周期。
3.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教师应是课程的设计者、练习活动的组织者、课堂内容的演绎者,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项目教学法是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项目教学法以“工程项目”作为教学的对象,通过选取“工程项目”创设“情景”、完成“工程项目”达到“意义建构”,它是以实际的企业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并通过案例说明问题。
4.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岗位实战”测试法。这种考核测试方法是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参加考核,测试其是否基本具备岗位要求的技能。如:在学习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图像处理Photoshop、动画制作Flash后,让学生结合电子商务知识的学习,在学校教师及网站专业设计人员的辅导下,帮助那些不知如何设计自己网站的创业者。在网站的虚拟开发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客户沟通,有效设计网站内容,避免重复修改。在学生完成整个项目开发后,由教师及专业设计人员给出测试结果,看是否达到网站设计岗位的职业要求。
(2)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以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成绩和技能鉴定这些结果性的评价。这样,忽视了对学生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上的不足以及形成的原因,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与发展建议,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和健康成长。为此,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
三、小结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我们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发展为依据,继续探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考核评价机制,还要加强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加大校企合作教学力度,正确实施项目教学。只要不断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一定会为社会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高素质的劳动者。
(作者单位:即墨市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计算机 就业导向 课程模块化 项目教学法 评价多样化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差,学习中遇到困难就表现出厌学等消极情绪。因此学生思想上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
第二,学校没经过全面的社会调查,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学生毕业时出现难以直接定位就业的问题。
第三,计算机专业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教师也在不间断地学习专业技术以胜任学科的教学,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钻研相对欠缺,这样必然导致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改革
近年来,国外若干职教教学思想、课程模式,不断被引进,如德国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推行的MES教学思想、课程模式等,其中在推广试点学校已取得部分成效。但实践证明,由于我国的文化背景及工业体制存在差异,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学现状不完全适合上述模式。
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效仿德国双元制,推行“学校双元制仿真”教育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学习实效化,实现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转型;二是技能学习企业化,着重培养开发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要实现这些教育模式,就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不断探索、改进,才能使得教学紧跟社会需求,为社会服务。
1.课程设置模块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应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按需施教,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知识。整个教学计划首先应安排一个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学习该专业及相关的通用性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后学生视情况选择不同的专业模块学习。学生学习完所有模块后,并获取相应的技能鉴定证书,达到某一职业要求从业者必备的全部能力,实现“定位即定岗”的职业要求。
2.专门化任课,建立模块师资团队
每个专业模块选定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全面担任某个模块的实训教学任务,无特殊情况不替换。主讲教师以学校教师为主,适当引进企业专家,这样既能保持技能知识与企业同步,持续更新,又能缩短企业培训新员工的周期。
3.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教师应是课程的设计者、练习活动的组织者、课堂内容的演绎者,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项目教学法是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项目教学法以“工程项目”作为教学的对象,通过选取“工程项目”创设“情景”、完成“工程项目”达到“意义建构”,它是以实际的企业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并通过案例说明问题。
4.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岗位实战”测试法。这种考核测试方法是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参加考核,测试其是否基本具备岗位要求的技能。如:在学习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图像处理Photoshop、动画制作Flash后,让学生结合电子商务知识的学习,在学校教师及网站专业设计人员的辅导下,帮助那些不知如何设计自己网站的创业者。在网站的虚拟开发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客户沟通,有效设计网站内容,避免重复修改。在学生完成整个项目开发后,由教师及专业设计人员给出测试结果,看是否达到网站设计岗位的职业要求。
(2)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以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成绩和技能鉴定这些结果性的评价。这样,忽视了对学生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上的不足以及形成的原因,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与发展建议,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和健康成长。为此,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
三、小结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我们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发展为依据,继续探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考核评价机制,还要加强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加大校企合作教学力度,正确实施项目教学。只要不断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一定会为社会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高素质的劳动者。
(作者单位:即墨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