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念念江南面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tt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挂面在手,挂念在心。
  挂面是悄然伸展在江南風里的玉须,丝丝透香,缕缕闪光。
  一碗清淡暖人胃,一生回味暖人心。
  江南面早在唐代就显其踪,银丝一般晶莹剔透,纤细如丝,人称“须面”,及至元朝,“挂面”一词,江南人口耳相传,此一正名,传袭至今。
  面与小麦相连,密不可分,一个是皮,一个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家住江南烟雨里,只是近年不见麦苗青、麦秆黄。记得小时候,麦是村里的寻常物,山林里,见缝种麦,长势喜人。
  秋风起,白雾升,母亲就会在嘴里唠叨“九油十麦”,提醒自己该去种油菜、播麦种了。
  冬来麦苗青青,不识庄稼的人会感叹:“这是谁家的韭菜,长得真好呀!”徒惹人笑。农人会在一旁纠正:“这哪是什么韭菜,是麦苗哦。”万世师表的孔子先生毫不客气,斥之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冬去了春又来,麦青了又黄。
  赶在江南梅雨来临之前,人们要抢收麦子。记得小时候,做农活最开心的便是跟母亲一起去山地里收麦。麦田是旱地,树林环绕,鸟雀啁啾,风不冷不热,温温和和,像抚摸婴儿的母亲的手。
  对我来说,开镰钊麦是乐,挥刀割稻是愁。初夏暖暖风,吹响快乐的号角,要割麦啦,我趁机上山,帮忙做事,顺便去树林里撒野。
  小麦收回家,被碾成粉,拉成面,凉在风中,千里江南,便有了浓郁的面香。
  拉挂面是个累活,也是个技术活,看似简单轻巧,实则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苦和无奈。
  半夜三更起床,给面粉兑水、撒盐,接着揉面、发面。天麻麻亮,将发好的面捏成长条,然后裹在两根小竹棍上,一拉,再拉,拉成细长的丝线,再将竹棍插在凉架上固定,一架插满,移出室外晾晒。
  若逢阴雨天,劳神费力,苦累多时也无功,还浪费了面粉。做挂面的师傅和所有农人一样,靠天吃饭。他们对天气具有异乎寻常的敏感,渐渐有了预报天气的能力。太陽不够辣,风不够有劲儿,他们宁愿不出工。因为挂面干燥不了,成品就大打折扣。
  有次见师傅在阴天晾面,不禁打听个中原委。师傅说:“有时候,有风就可以晾干,有时有太阳也不一定能成。这说不清的,全凭感觉。”
  这么说来,使挂面干燥的,不全是太阳,也有风的功劳呢。
  等晾干了,收上案板,掐头去尾,一刀切成小段,再用纸一课,一筒江南面,就算成型,可以出坊,上市销售。
  小时候,在挂面包装纸上粘贴一块方方正正的红纸,便成了喜庆的代名词,频频出现在娶亲、嫁女、造屋、上梁等各式喜事场面上。挂面不止是面,还是喜庆、祝福和情义。偶有客人来,主人最热情的招待,就是下碗面条,放上肉丝,或者卧四个鸡蛋。
  老人做寿,煮一大锅挂面,挑到碗里,挨家挨户给人送去。一碗长寿面,是温热的人情,大写的风俗。
  一筒挂面,一份心意,挂面在手,挂念在心。
  妙的是,江南面还有治感冒的神奇功效。哪个孩子因风寒患了感冒,不必打针吃药,大人煮一碗清汤挂面,不滴油,不放盐,只洒一点葱姜蒜,趁热吃,连汤一起喝下,然后,钻进被窝发一身汗,第二天起来,感冒就不翼而飞了。你别不信,屡试不爽,说来真是神奇。
  一晃,江南不种麦已有多年,好在做挂面的师傅还在,买现成的面粉做,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江南挂面,一直会在风中,传唱心曲。
  那年寒假,带女儿去杭州,坐在百年奎元馆里吃一碗江南面,那大大的海碗,足足的味道,大过了一把挂面瘾。
  江南不止有烟雨,更有一碗银丝挂面,无须加盐,只撒葱花,于是白里透绿,恰似莺啼千里,风情万种。
  有人专门为江南面撰写了一副对联:三碗两碗碗碗如意,千条万条条条顺心。
  不用说,您也应该猜出横批了——
  江南面好。
其他文献
八月过去了,在某一瞬间我忽然觉得,没有了开学季的九月有着某种程度上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是你被依靠的校园抛开之后,开始进入冷酷的丛林和险滩。不管是否做足准备,丛林的荆棘和险滩的峭壁都在那里严阵以待。  八月底,有不少同学跟我谈起工作的近况,微信上长时间的控诉和自白,焦虑得几乎失去自信。从事媒体行业的同学开始认真思考对“新闻”的热爱;从事互联网工作的同学开始抉择自己是否需要为适应粉丝和二次元做些改变,
读高中的时候,我是校篮球队的前锋,一年到头渴望有机会去迈阿密参加全国锦标赛。终于让我等来了这一天,我们到达东道主的美丽住所,真的不是普通的房子——非常漂亮精美的庄园散落在起伏的山坡上。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远处有一泓清澈透明的湖泊,从岸边平台上还伸出一块跳水板。女主人看出我们兴奋高兴的心情,“想看看我们的宠物鱼吗?”她问。我们点点头,她从袋子里拿出了一些奇怪的食物,吹起口哨,一条很大的食人鲳应
他是“95后”贾浩,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读书。波士顿有“美国雅典”“宇宙的中心”之美誉,这里大学云集,其中包括享誉世界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这座小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前来求学,中国不少家境显赫的人家也纷纷把孩子送到这里。不过,令贾浩感到不安的是,这些来自中国的“富二代”留学生更多是以开名牌跑车、在KTV纸醉金迷地聚会、高档商场购物、名胜旅行取代了应有的学习生活,还在互联网上竞赛似的炫耀着这些
印度一家名叫EnviGreen的公司研發出一种百分之百的有机材料,用这种材料做成的有机环保袋不仅能完全生物降解,稍作加工还能吃掉。  该创意来自EnviGreen的创始人阿什瓦·赫奇,这位25岁的印度小伙用了4年时间进行研究和试验,在尝试了各种材料后,终于发现用土豆、木薯、玉米、天然淀粉、植物油、香蕉、花油等12种天然原料做出的塑料袋,从外观到触感都像极了我们平常使用的塑料袋。  虽然这种袋子的外
“璇子:职业经理人/注册会计师/形象设计师”,当璇子看到招聘经理的目光终于停在自己的简历上不再游移,笑称她是“斜杠青年”时,璇子明白世界500强企业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她很得意自己名字后面的几道“斜杠”,那看似与应聘职位毫不相干,甚至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斜杠标签,不仅向企业展示了自己擁有的多重身份,而且标注了自己生活的多元化。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斜杠”“斜杠青年”成了网络热门词汇。很多人认为“斜
俄国诗人叶塞宁曾在诗歌《花朵》中写过这样一句诗:或许你会想起我,就像想起一朵永不重开的花朵。而世上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种花,永无重开日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海拔4000米人迹罕至的南美安第斯高原,存在着一种巨大的草本植物,它的名字叫做普雅·雷蒙达,也叫做普雅花。普雅花的生长岁月足足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但在这一百年里,它却只开一次花,花期仅仅只有两个月。至于我们是如何得知这一事实的,还要从一位旅行家
玉米快要成熟的时候,像盛宴一样。  玉米秸可以砍下来吃,它们一节一节的,据说像南方的甘蔗。那时,村子里再有见识的人,也没见过甘蔗,只听说跟玉米秸一样,去了皮,嚼一嚼,芯里甜丝丝的水分,便可以吐掉。玉米呢,可以掰下来,天天放在锅里煮了吃。秋天的玉米是糯香的,啃起来大约像有钱人家啃肉骨头一样,很带劲,吃得满嘴都是,也漏得满地都是。  玉米叶子青翠的时候,有南方粽叶的用处。母亲会将长长的玉米叶子洗干净,
曾在书上看到一句话:“上帝只偏爱奔跑者。”因为奔跑者肯上进,因为奔跑才能成功。  周星驰从“跑龙套”成为一代笑匠宗师,他主演的电影让人在笑中落泪,泪中又破涕而笑,他导演的电影也起到同样的效果。面对记者采访时,他却反复说:“我运气不好。”当你只看他的眼睛时,你很容易就会觉得,他的运气真的不好。他的眼睛不是颓丧,是一种很深的、如静水流深那般安静的绝望。他说,假如时光可以重来,他就不会那么忙,而会“干我
传说,古希腊佛里几亚国的国王葛第士,曾经用非常精妙的方式,在一辆战车的轭上打了一串结,被称作“哥顿神结”。他还预言,将来谁能打开这个结,谁就能征服亚洲。为了这个神秘的预言,很多人尝试了许多次,却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地打开这个“哥顿神结”。  公元333年,亚历山大率领军队进入亚洲的一个城市扎营避寒,他也听说了这个神秘的預言,立刻满怀信心地驱马前去解结。可他尝试了很多办法都失败了。亚历山大不服气,在接下
郑州大学2013级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90后”在校学生林昌坤,在一次公益活动中,看到山区孩子吃不上热饭。返校后,他利用自己所学专业,发明了一种“神奇”饭盒,不仅解决了贫困孩子吃冷饭的问题,还获得了国际顶级设计大赛iF设计新秀奖。  在林昌坤小时候,退休的爷爷给他讲过一个故事:传说深山里有一股“快乐泉水”,人们只要喝上一口,就可以快乐地过一辈子。村子里有个自私的财主,日子过得不快乐,所以他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