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的每个人都与她有关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258399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朋友问我,在你的人生中,有没有特别关键的时刻,做对了关键的决策?
  我想了想,想起高二暑假的事。
  高二暑假,我家经常停电。停电时,我想看书,就得点煤油灯,煤烟会把墙熏黑,因此,我只能去贴满瓷砖的厨房看。
  经常一看就是一夜,起码到下半夜;我看的是数学书,然而,我并不爱数学。
  我的所谓关键决策就是这件事,在那个暑假前,我的成绩一塌糊涂。
  我记得,暑假前公布成绩,我的数学是29分,满分150。暑假开始,有一次补课,我借后座男生的作业抄,他只有一个得数,问他过程,他当着很多人的面笑:说了你也听不懂。
  那就是少女的至暗时刻。
  我直到今天都记得那一瞬间的难堪、崩塌、自卑、惭愧、无能为力、无法反驳。
  我在痛哭一场后,认真研究了如何让那些感觉都消失,答案是你得自己强大。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要为将来做打算了。
  我妈是会计,我拿一张我妈用废的增值税表的背面列我未来能做的事,发现每一件,都要通过高等教育才能实现。
  我又分析了我的成绩,分科后,其实只有数学是最核心的难题。怎么解决呢?我根本看不懂数学书,但是我记性好,要是把它们全部背掉呢?
  凭直觉,我这么做了。没人告诉我对不对。我在厨房的煤油灯下一夜一夜一页一页抄数学书时,其实不太肯定能有效果,但那是我能想到的唯一办法。
  那个暑假,我一会儿小声对自己说:没问题。一会儿又冒出一个声音:怎么可能?一会儿流泪,一会儿流汗。
  事实上,暑假过去,当我把那6本数学书背完、吃透,我发现所有题都是例题变化、组装而成。
  新学期开始,我的数学已经能及格了,高考时,我数学考了118分,比前一年的摸底考,多了近90分。
  以上就是我的奇迹,我本科只上了一所普通师范,但那已是我的全力呈现。命运是公平的,没有更多奇迹,也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
  “这就是我在关键时刻的关键决策。”我总结道。
  “除了考上大学,这件事对你还有其他的影响吗?”朋友既唏嘘又好奇。
  “其他影响?”我陷入深深思考。
  是的,还有其他影响。这件事起码后来产生四个结果——第一,在背数学书并验证方法有效的过程中,自己判断、自己执行、自我激励、磨炼意志。从此,我只相信自己,不太相信别人给我的办法。第二,后来,我打过一场漫长的官司;后来,我因为户口在一家老牌单位磨了5年,白天受了委屈,晚上回家就靠写作疗愈。每当熬不过去,我都会对自己说:怕什么,谁能默写6本数学书?没有比那更难的事吧?你一定能挺过去。第三,我生命中一个很重要的人,在失散多年后,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我在一篇文章里提到高考前背过数学书,他搜索我的笔名,找到我,恢复联系。背数学书成了我的印记、标签、联络暗号。第四,我忘不了高二暑假那个少女。那个夏天,她擦着汗,摇着扇,做一件不知道能不能成,但必须做成的事。煤油灯下,她的脸和正弦、余弦、增值税表在一起,成为刻骨铭心的画面。
  日后,我以写作为生,我永远在写小人物,写平凡的女孩如何追逐梦想,我写的每个人都和她有关,她成了我写作的母题。我至今感激她。她讓我觉得我做过一件很牛的事。
  选自《品读》
其他文献
宋太宗赵光义曾问翰林学士苏易简:“食品称珍,何物为最?”苏易简答:“物无定味,适口者珍。”一碟山芋梗,便是珍馐,因为它最合我胃口。夏日餐桌上,隔三差五,总有一碟山芋梗,价贱,却味高。将皮撕了,折寸段,热锅冷油,拍一瓣老蒜炝锅,山芋梗爆炒十余秒,凉水激,取其脆,临起锅前,稍许香醋,入嘴,酸甜咸辣,滋味殊异,百食不厌。  每次买茄子,将茄蒂留存于冰箱,如此累积三四回,获茄蒂一小碟。每只茄蒂,拦中撕开,
我從不吃拌面,只吃汤面。直到遇到了那碗三虾面。液体是喝的,上海人眼睛一闭,开口闭口:吃、吃、吃!吃水、吃汤、吃粥、吃泡饭、吃老酒,吃辣火酱,焕发出前工业时代的语言特性:简洁!合并同类项,凡是入口的,都说“吃”。指着眼前一碗面:“侬吃呀!”正确的说法:喝面,但上海人要掩口嗤笑:“侬讲‘牙’地咸话啊?”(外、牙:沪语里同音)。正确的,往往水土不服,喝面用词正确,但所有上海人听着就觉得别扭,就像戏里的念
舅公对从东京来看望他的佳奈说,有喜庆的事或者庙会之类的就是晴,这时候人们都会精心打扮穿所谓的“晴着”,亵就是日常的普通的日子。料理其實也有晴和亵。高级的、得一本正经精心打扮才能去的店,很贵的店,就是晴。还有一些就是随随便便进去吃的店,那是亵。但有一类平民小店里隐藏着意想不到的美味,比如京都这些创业很久的店里有很棒的美味,这是亵中的晴。  晴之意是自不必说,亵在汉语语境中似乎总带点晦感,“轻慢”是通
中餐与西餐是世界两大菜系。从表面上来看,完全不同。实际上,前者之所以异于后者几希。前者是把肉、鱼、鸡、鸭等与蔬菜合烹,而后者则泾渭分明地分开而已。大多数西方人都认为中国菜好吃。那么你为什么就不能把肉菜合烹呢?这连一举手投足之劳都用不着,可他们就是不这样干。文化交流,盖亦难矣。  然而,这中间还有更深一层的理由。到了今天,烹制西餐,在西方已经机械化、数字化。连煮一个鸡蛋,都要手握钟表,计算几分几秒。
每年的农历六月七月,时晴时雨,出门便取一把伞,握在手中,有时走了一个上午,无一滴雨。有时想在空旷地晨跑时安心一点,便握一把伞出去,而雨来了,撑着伞跑,滴滴答答作响,远处的人看我,犹如一朵黑蘑菇在移动。这样跑起来的效果会更好,来自风雨的阻力,使人付出的力量更大,要努力向前,又要保持平衡,更有一种因风雨而生的豪情。人在伞下有一种安全感,薄薄的一层伞布,或者伞纸,可以使人一身干爽,更使人一身从容,像个斯
拔节是一场生龙活虎的青春派对。进入炎夏,植物的拔节竞相展开。架上的豆角、丝瓜也不甘落后,争着出人头地,每天伸长好多。我仔细观察过丝瓜,一天便会沿着棚架爬高三寸多。刚刚还压抑在屋檐底下难见阳光,三天不留意,它已在房顶上沐浴阳光。丝瓜拔节固然神速,却算不上壮观,最壮观的要数那遍地波澜壮阔的玉米。玉米为迎接拔节时令的到来,经过了卧薪尝胆般的砥砺。自从种子萌芽出土,玉米就在干渴中炼狱。农人说,有钱难买五月
村里有两个豆腐铺,村东头一个,村西头一个。  小时候没去过太远的地方,只知道村里的人爱吃豆腐,男人爱吃豆腐,女人也爱吃豆腐,没牙的老婆、老汉更爱吃豆腐:也就是软软乎乎的豆腐能降动了。究竟是因为有了豆腐铺才有人端豆腐,还是因为有人端豆腐才有人开豆腐铺,咱翻不机明。  豆腐铺平时还卖得挺欢,去迟了就没有了,就只能买豆腐干坯子了。小时候,豆腐是端回来的,不像现在,卖豆腐的用薄薄的一个塑料袋,用手款款捻捻
卖碱坨子,这可说是乡村里的一件陈年旧事了。旧到什么程度呢?我不说,你很有可能想不起。而且,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更是根本就不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儿。碱坨子是什么东西呢?碱,大家肯定知道,是一种主要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起面添加剂,俗称“碱面儿”。我小的时候叫洋碱面,好像是进口来的,所以称为“洋”;而碱坨子是家乡父老乡亲自己生产的一种土碱的称呼,也叫水碱。土碱从土里来。家乡是盐碱地土壤,沟沟岔岔的滩地上,遍布
匆匆无情的时光,如长鞭一般不停抽打着记忆的河流,水花飞溅中,有人呻吟,有人默然,有人仓惶逃远,而我却选择了回味与珍藏!轉眼又到八月十五,又是中秋节来临。生活工作的忙碌,却让我忽略了这个重要节日的悄悄靠近,或许这只是我一个掩饰的借口。不知是我淡然了节日,还是人们把节日的氛围弱化了,抑或是节日本身已逐渐褪了色?不知是我错了,还是时代变迁的错,还是生存地域之错?我不大能想明白,总之现在的中秋节,在我们这
父亲说,每天早上起来,都直不起腰,要先在客厅里走两圈,活动活动,然后才能慢慢得直起身来。  前一段时间,父亲腰痛得厉害,即使白日里也佝偻着,弯着腰的父亲,行走在客厅里,时时刻刻刺痛我的心。听同事说有一种膏药治疗腰痛效果挺好,我买了几盒给父亲贴,据父亲说效果还行,多少舒服一些,不那么紧梆梆的了。  几年前,父亲踩着凳子从高处取东西,一不小心从凳子上摔下来,腰敦了一下,疼了有半年多,当时去医院做X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