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交际教学法产生并逐步替代语法翻译法,在外语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交际教学法突出语言学习的应用功能。听,说,读,写中听力占据首要位置。听力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所占比重为35%。 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主要内容是: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尽管如此,我国大学生英语听力基础仍旧薄弱。听力基础薄弱不利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听力上,这会带动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会使学习者对英语逐渐产生兴趣。
一.听力的障碍
笔者在日常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发现,大学生听力障碍主要表现为听不懂,不愿听,思维不集中,听力练习方法不得当等。根源在于欠缺英语知识的积累。如:英语背景知识,思维表达差异,词汇障碍,教学方法单一等。大量的英语背景知识不仅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还能极大的增加听力理解能力。英语作为中国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必定会遇到文化差异的冲击,受思维表达习惯的影响。如:西方人对于别人的赞扬,会回答:“Thank you”.表示出自信。而中国人对别人的赞扬会说:“No, I don’t think so”。西方人会认为这样的回答很虚伪。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说:“Where are you going?”中国人会给予回答。而西方人会想:“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
大学生听力水平低的另一原因是词汇欠缺。本研究对本院100名随机抽选的大二学生进行采访,发现30%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单词时,不按照音标读单词,读不准。40%的英语学习者,按照音标读单词,但是经常错。只有30%的学习者,认真按照老师授课时的读音读或者会跟着录音强化单词读音。这说明70%的学习者在最初学习单词时,没有掌握一部分单词的正确读音。此外,相似发音也是一大障碍。如:“bare”与“bear”, “brake” 与 “break”, “ desert” 与 “dessert”。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如:paper , anchor, apply, approach, observation 等。
传统听力教学模式制约着听力教学水平和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课上以教师放录音,学生听录音,给答案为主。教师在课上只注重对学习者听力测试,忽略了对学生听力技巧的培养。这样,学习者对听力课产生厌烦感。
二.听力教学的理论依据
基于以上陈述,本文提倡听力材料难易度的选择基于Krashen的“i 1”理论,在听力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示理论。教学方法是多媒体教学法。“i 1”理论,i 指的是学习者现有的语言基础,1 指的是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图示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信息时,将输入信息和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编码、解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在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
三.解决方法
3.1. 扩大知识面,运用图示理论
学习者通过课下的大量阅读,了解英语国家概况。教师在授课时,要尽可能的讲授文化差异,不同场景的交际特点。按照场景,形成图示,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充分发挥图示理论的预测作用,补充作用和对信息的选择加工作用。如:男生邀请女生去看电影场景。经过反复的操练,得到图示:女生一般不会和男生去看电影的。一般由于女生还有论文没有写完或另有安排。因此,我们要通过大量听力,建立图示,应用图示,建立新图示。这能降低听力难度,吸引听者注意力,增强对听力的兴趣,达到良性循环。
3.2 听力资料选择遵守“i 1”理论
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资料多是学院订的教材。教材主题丰富多样,但是每单元题型千篇一律。这样听力教学没有新鲜感,也就不能吸引学生。因此,笔者認为听力教学不应拘泥于课本。资料选择根据“i 1”理论,不要过难,建立学习者对听力的信心。
3.3 在网络系统下,教学内容多样化
教学资料和形式要多样化,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包括:有声电影片段台词的默写和声音模仿表演,歌曲欣赏,默写等。有声电影要选择语速稍慢的,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师在听力课上把握节奏,精听和泛听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精听时口述已经听到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改正学生的错误读音。逐渐增加对听力的自信。
四.结论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任重而道远。如何设计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让学生养成课上展示所学,课下勤听的好习惯?教师新颖的授课方式,符合“i 1”理论的授课资料,积极运用图示理论是笔者的建议。但是教师要在实践环节不断探索研究,使理论有效的应用于实践,以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2]王方.图示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38).
[3]苏叶兰.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探微[J]. 企业经济,2003,(9).
一.听力的障碍
笔者在日常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发现,大学生听力障碍主要表现为听不懂,不愿听,思维不集中,听力练习方法不得当等。根源在于欠缺英语知识的积累。如:英语背景知识,思维表达差异,词汇障碍,教学方法单一等。大量的英语背景知识不仅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还能极大的增加听力理解能力。英语作为中国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必定会遇到文化差异的冲击,受思维表达习惯的影响。如:西方人对于别人的赞扬,会回答:“Thank you”.表示出自信。而中国人对别人的赞扬会说:“No, I don’t think so”。西方人会认为这样的回答很虚伪。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说:“Where are you going?”中国人会给予回答。而西方人会想:“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
大学生听力水平低的另一原因是词汇欠缺。本研究对本院100名随机抽选的大二学生进行采访,发现30%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单词时,不按照音标读单词,读不准。40%的英语学习者,按照音标读单词,但是经常错。只有30%的学习者,认真按照老师授课时的读音读或者会跟着录音强化单词读音。这说明70%的学习者在最初学习单词时,没有掌握一部分单词的正确读音。此外,相似发音也是一大障碍。如:“bare”与“bear”, “brake” 与 “break”, “ desert” 与 “dessert”。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如:paper , anchor, apply, approach, observation 等。
传统听力教学模式制约着听力教学水平和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课上以教师放录音,学生听录音,给答案为主。教师在课上只注重对学习者听力测试,忽略了对学生听力技巧的培养。这样,学习者对听力课产生厌烦感。
二.听力教学的理论依据
基于以上陈述,本文提倡听力材料难易度的选择基于Krashen的“i 1”理论,在听力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示理论。教学方法是多媒体教学法。“i 1”理论,i 指的是学习者现有的语言基础,1 指的是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图示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信息时,将输入信息和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编码、解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在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
三.解决方法
3.1. 扩大知识面,运用图示理论
学习者通过课下的大量阅读,了解英语国家概况。教师在授课时,要尽可能的讲授文化差异,不同场景的交际特点。按照场景,形成图示,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充分发挥图示理论的预测作用,补充作用和对信息的选择加工作用。如:男生邀请女生去看电影场景。经过反复的操练,得到图示:女生一般不会和男生去看电影的。一般由于女生还有论文没有写完或另有安排。因此,我们要通过大量听力,建立图示,应用图示,建立新图示。这能降低听力难度,吸引听者注意力,增强对听力的兴趣,达到良性循环。
3.2 听力资料选择遵守“i 1”理论
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资料多是学院订的教材。教材主题丰富多样,但是每单元题型千篇一律。这样听力教学没有新鲜感,也就不能吸引学生。因此,笔者認为听力教学不应拘泥于课本。资料选择根据“i 1”理论,不要过难,建立学习者对听力的信心。
3.3 在网络系统下,教学内容多样化
教学资料和形式要多样化,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包括:有声电影片段台词的默写和声音模仿表演,歌曲欣赏,默写等。有声电影要选择语速稍慢的,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师在听力课上把握节奏,精听和泛听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精听时口述已经听到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改正学生的错误读音。逐渐增加对听力的自信。
四.结论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任重而道远。如何设计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让学生养成课上展示所学,课下勤听的好习惯?教师新颖的授课方式,符合“i 1”理论的授课资料,积极运用图示理论是笔者的建议。但是教师要在实践环节不断探索研究,使理论有效的应用于实践,以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2]王方.图示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38).
[3]苏叶兰.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探微[J]. 企业经济,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