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个性化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w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现象。从五、六年级开始,两极分化逐渐显现,这使学校教学与管理陷入困境。广大语文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分层教学法”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它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以生为本,分其层,激其趣,鼓其气,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兵并进。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关键。要让优等生吃得饱,又要让潜能生消化好,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班级为单位,在老师建议和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并在新层的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个层次的学生,特别要关注中等生和潜能生。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进行螺旋式、跨越式教学,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和“教学最佳区”理论,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的极限。教师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在该层学习情况的变化幅度,适时调整为新的学生层。使新分层学生的新潜在水平转化为更新的现有水平。问题的设计也要有坡形梯度性,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先呈现梯度性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呈现不同的问题梯度,可提高问题的跨度和难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与需求;而相同层次问题的设计又要呈现一定的坡度,使这一层次的问题呈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同一层次的学生既获得满足,又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样无论是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学生还是相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发展层次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以发展自己的极限,真正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兵并进的效果。
   二、以人为本,分层作业,活中求新,趣中求益,实现梯级提升,趣益相彰。
   分层作业就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确保潜能生消化了,优秀生吃饱、吃好。教师在设置作业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活”中创新。“活”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學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差异等,面向全体,兼顾个别差异,灵活布置作业,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的作业设计才能使“优等生吃得精,中等生吃得好,潜能生吃得饱”。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的作业设计,我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介绍桂林山水,增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弄清桂林山水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合理的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画下来,培养了学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综合实力。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充分展现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优势,使每个同学都很乐意地去完成作业,觉得做作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学习语文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促使语文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以人为本,分层评价,爱中评,评中有情,给学生一片灿烂的天空。
   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分层作业的多样性、趣味性、实践性,使分层评价成为现实,从而使语文这门学科变得更加和谐,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彰显。爱是教育的天使,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母亲般的爱,让爱的语言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让分层评价赋予学生新的活力,科学客观地对学生实施分层评价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名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科学合理的分层评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教师要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在课程评价主体上,要采取“多和一”的策略,即充分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意识。通过分层评价,培养了优秀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最大程度地对中等生和潜能生的鼓励和表扬,点燃他们的信心火炬,培养了他们与优等生竞争的意志,使中等生和潜能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分层教学使教育赢得了“个性和个性发展”,也赢得社会发展的未来。小学语文教育凭借其自身的人文学科优势成为个性教育的核心领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分层教学使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业水平得到提高。“分层教学法”功在课堂,利在孩子一生。
   李庆,教师,现居山东临沂。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功能。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的教学,即注重对学生进行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功能,淡化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重要性。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固然没有错,但是如果只偏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势必会削弱学生对于人文情怀的理解与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法宝,也是当今语文学习的有效手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朗读实践的指导。  一.朗读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朗读有利于培养语感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初中生通过朗读,能充分感知文章中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精彩的修辞。在朗读中品味句子的语调、语气、停顿和重音等节奏的变化,不断提高汉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语感。借助朗读时的反复揣摩、感悟、想象等,能加速语感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思维和情感都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正好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个情感发育阶段,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以上情感深刻的体验,培养其学生热爱祖国、亲人及朋友的情感美德。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意义   1.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   初中阶段的中
詹天佑利用两个火车头解决列车爬坡难题。语文小组合作也可以利用“两头法”,突破语文学习的爬坡难题。这种立体化的小组构建法取名“龙形分组法”。  一.立体分组,确保整体进步  龙形分组法的最初构想源自于詹天佑的“人”字形火车的创意和“分形理论”的启发。“人”字形火车的创意强调了车头的作用,“分形理论”在管理领域注重研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强调整体依赖于局部。龙形分组法实质是“抓两头带中间”,将全班小组分
《和时间赛跑》文字简单,但意蕴丰厚,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编选在人教三年级教材中。林清玄的文字素来被评价为“初读清浅如小溪,再读却玄妙蕴藉”,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外祖母去世生发出对“死亡”的追问,继而挖掘出时间的真髓,向读者传达出一个自我疗伤的有效方法:跑过时间,赢过自己。这个文章既是林清玄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也是他一生勤奋追求的写照。  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如何理解林清玄的文字当中蕴
叠字指将两个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情色彩。在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中,叠字的使用历史悠久。追溯叠字的源头,当滥觞于《诗经》,《诗经》中的叠字俯拾皆是,名句很多,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卫风·硕人》更是连用六组叠字“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让人印象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叠字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字里行间转述着一个古老国度的文明进程和历史变迁,滋养着龙的传人。学生多读经典有助于语感的培养、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让学生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课内阅读,激发诵读的兴趣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有不少优秀的古诗文篇目,这些诗词经过岁月的洗练、沉淀,语言
在现行语文课本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的优秀文学作品。而经典的作品,固然凸显了秀外慧中的优秀特质,但是也存在一个客观问题,因为时代久远而远离学生的生活视野,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古典美人。学生的阅读感悟有着一定的难度甚至障碍。而老师的作用之一就是去除学生的阅读陌生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亲近感,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触摸作者心灵的时候,独自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呈现的精
“诚信”自古就是美德,历代多被推崇,与此相关的名句颇多,例如:修身方面的有“君子一言”“驷不及舌”(《论语·颜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等;交友方面的有“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等;治国方面的有“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彰信兆民”“邦乃其昌”(《尚书·仲虺之诰》)等。其古时就已深入人心,至今仍然薪火相传。   2008年1月1
在高考指挥棒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已是迫在眉睫。如果真正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实现中学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一、“减负增效”需让学生成为阅读感悟的主人   中学语文教学为何就是一定要硬揪才能获取高效,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因素当是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都是机械性接受的,对那些姹紫嫣红的园圃和美甲胜天的富矿都不是学生去直接感受的,都由我们教师像喂小孩那样,把比较香甜的食物咀嚼得没有了一点滋味,学生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