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中的人称代词复数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2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的人称代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在这漫漫的历史进程中,元代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的一段,元代的散曲和杂剧已经趋向于白话文,这样其中的人称代词复数表现形式便更具有代表性,我、你、他、俺、您还有“们”字的使用更加广泛,这使得对元曲人称代词的研究更加有据可依。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元杂剧,习惯上称为元曲,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代表了元代文学的特色,是一种戏剧文学体制。元代的小令、散套是对词的发展和延伸,而元杂剧是以对话为主体的舞台艺术的剧本,所以,元杂剧的语言比唐诗、宋词少些儒雅,多些口语性和通俗性,其中人称代词的运用就较之前的文本有所不同,而元杂剧中丰富的人物对话又给人称代词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腹地。所以,元杂剧的人称代词复数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本文就以元杂剧和元曲中的人称代词复数为例,对人称代词复数进行初步的分类研究。
  1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
  元杂剧中经常出现的第一人称代词是“俺、咱、我”。他们在元杂剧中表示人称代词复数时通常不单独出现,后面加同位复数名词“两个、二人、两人”等作为标记。例如:
  (1)“我有两个压被的银子,咱两个拿着买休去来。”(《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第三折 关汉卿)
  (2)“俺两个则是假名托姓,我便认做宋江,兄弟便认做鲁智深。”(《梁山泊李逵负荆》 楔子 康进之)
  (3)“父亲保举无差谬,则我两人原是恶赃皮。“(《包待制陈州粜米》 楔子 无名氏)
  这三例中,咱、俺、我与后面的“两人、两个”的复数名词连在一起,形成包括式的表达形式,将对话中的两人完全包括。这样的用例在元杂剧中是常见的,但从古至今并不如此,下面我们便对“我、咱、俺”逐一分析。
  1.1 人称代词“我”的演变
  “我”字在上古汉语中便已出现,战国以后产生了“我曹”这一表现形式。宋代以后,才真正出现复数的真正形式,宋·《新编五代史平话》中未出现“我”的复数表达形式“我们”,但出现了两例“我每”,表复数,《新编五代史平话》的“我”表复数也通常是“我”+同位复数名词,元代以后的《元朝秘史》中”我每”又开始出现,但元曲、元杂剧中都不见用例。元代以后的《水浒全传》、《新儿女英雄传》、《红楼梦》等白话小说中,“我们”比比皆是。
  1.2 人称代词“咱”
  “咱”在元杂剧与元曲中既可以表示单数又可以表示复数,单独出现时也可以表复数,如:“梅香,咱那里得这个哥哥来。”(《迷青锁倩女离魂》 楔子 郑光祖);又如作宾语的“咱”表复数“要了上百钱放过咱。”(《庄家不识构阑·耍孩儿》 杜仁杰)。 “咱”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是一个典型的口语化北方语词,属于俗语范畴。从元代的戏曲、院本以及后来的明清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曲、元杂剧及至后来的明清小说已趋向于白话的文学创作,“咱”字的用例频率高是显而易见的。
  1.3 人称代词“俺”的演变
  “俺”最早见于宋代,由“我们”合音而成,正因为如此,“俺”主要用于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在元杂剧《倩女离魂》中如:“想俺这孤男寡女忒命薄。”(第一折);元代以前的宋代“俺”字也有被用作复数的时候,例如“正说话之次,有人报庄外燕兵来,龙兽、龙凯二人,各执兵器出去,却是昊广、昊能,言:俺得知得坏了憋王,帝星现,俺特来保顾太子。”元代以后,明清小说中没有出现“俺”的复数用法,至此便退出了白话文献。
  2 第二人称代词复数
  元杂剧中主要的第二人称代词是“你”和“您”,你和您单独出现表示的是人称代词单数,如若表示复数,你和您要加上“两个、两口儿、二人“等同位复数名词,如:
  (4)“孩儿,你道我为甚么来,则怕您两口儿一年半载不回来啊,思想俺时,见这半个衫儿,便是见俺两口儿一般。”(《相国寺公孙合汗衫》 第二折 张国宾)
  2.1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演变
  南宋初期,第二人称代词统一于“你”。人称代词“你”后加“们”表复数早在唐代方言中便已出现,而后的宋朝,“们”的用字不是很统一,到了元代,元曲中“你们”的复数表现形式已有使用,如:“你们干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只是用例不多,没有成为主流。发展至明清小说后,“你们”成为复数用法的主要形式,在清代白话文小说中比比皆是。
  2.2 第二人称代词“您”的演变
  “您”最早见于宋代文献,由“你们”合音而成,表示第二人称复数。元明时期,您字已普遍使用,元杂剧中除后加同位复数名词的用法外,单独出现的“您”表复数也是有的,如:“您卧重裀,食列鼎,乘肥马,衣轻裘。您须见舞春风嫩柳宫腰瘦,怎下的教他环珮影摇青塚月,琵琶声断黑江秋!”元代以后的《元朝秘史》中,“您”字也有复数用法,如:帖木真说:‘我的马被人劫去了。’别勒古台说:‘我赶去。’合撒儿说:‘你不能去,我赶去。’帖木真说:‘您都不能去,我去!’之后,清代白话文献中便不见“您”字,《红楼梦》、《新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中都不见“您”字,而被“你们”等代替。
  3 第三人称代词复数
  元杂剧中用于第三人称代词的是“他”,(下转第233页)(上接第200页)“他”字出现表复数,通常加上同位复数名词,“们”字在元曲、元杂剧中用例极少,所以“他“字后覆的同位复数名词和“我、你、咱”等相同。如:
  (5)“有小女琼莲,曾于夜间到石佛寺游玩,见一秀才抚琴,其曲有凤求凰之音,他两个睹面关情,遂许中秋赴会。”(《沙门岛张生煮海》 第四折 李好古)
  “他”字在上古汉语中已有,不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唐初“他”字成为第三人称代词,在《寒子诗集》中“逢见一群女,……谓言世无双,魂影随他去。”宋代的“他”字表示复数后加“每”,如:“料他每不会遗忘。”(《琵琶记》)。元代“他“字复数表现形式不统一,有单独出现表复数的,如:“任从他,待如何。”(元曲《山坡羊》陈草庵);有后加“每”的,如:“他每待强巴劫深宅大院,怎知道摧折了舞榭歌楼?”他字发展至清代白话文时,“他们”已成为复数的基本形式。
  4 复数标志“们”
  “们”字作为人称代词复数的重要标志,在人称代词表示复数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们”出现于中古时期,文献中最早的类似于“们”字的是唐代文献中的“弥、弧、伟”等字,他们都作复数的词尾。用例出自司空图《障车文》:“我弭、儿郎伟。”这里“弭”、“伟”纯粹是借音符号字用来表示语言中已有的表复数的那个语音实体。
  元杂剧中的“们”字极少,但还是可以找出用例的,如:
  (6)“哥,我们两个吃穿衣饭,那一件儿不是他的。”(《东堂老劝破家子弟》 第一折 秦简夫)
  其实元杂剧中的“们”通常是写作“每”的,元杂剧中便可见,如:
  (7)“下次小的每,隔壁请东堂老叔叔来。”(《东堂老劝破家子弟》 楔子 秦简夫)
  明朝中叶“们”字才多了起来。清代以后“们”字表示复数便统一了,使得俺、您等合音复数人称代词渐渐淡出了明清以后的白话文献,而后“们”字表复数用至现代汉语成为主流。
  5 结语
  人称代词是汉语实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复数表现形式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元曲,元杂剧中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它确实表现了元代语言的独特风貌,并推动了以后的语言发展和语言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力著.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2004.3.
  [2]顾学颉选注.元人杂剧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
  [3]王育龙,王平选注.元曲三百首[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9.
  [4]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六辑[C].商务印书馆,1980.
  [5]李婵婷.第二人称敬称选用“您”字表示原因初探[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9卷第四期.
  [6]吕叔湘著.汉语语法论文集[C].商务印书馆,1984年增订本.
  [7]姬凤霞.略论人称代词“咱”的言语行为情态[J].2008.4.
  [8]肖永凤.谈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差异性和继承性[J].六盘水师专学报,第11卷第四期.
  [9]沈晓敏.《新编五代史平话》第一人称代词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第30 卷第1 期.
  [10]李永.汉语人称代词复数表达形式的历史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03.9.
  [11]尚虹.《倩女离魂》人称代词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學院学报,2005.4.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最纵乐最享受的时代。“美国梦”又成了人们追求实现的新目标,而金钱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盖茨比是一个按照当时的社会标准来看已经实现了美国梦的人,但他企图通过炫耀财富得到黛西其实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盖茨比之死表明由于缺少了精神上的依托,以纯粹的物质追求为内容的“美国梦”已经蜕变成了一种极具腐蚀性的东西,追求这样的梦想只会走向理想破灭的深渊。因此,盖茨比的 “美国梦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作为使用范围最广的英语,已然成为贸易来往最重要的沟通桥梁,故而,普及英文水平就变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近年来虽然一直在开展英语教学,但是效果却不甚理想,英语教学成为了阻碍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实施英语分层教育,则可以解决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分层教育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寻求适合不同个体的学习模式,既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也確保了教学的实效,因此,笔者将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