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经济、科技等迅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具有创造性、开拓型的人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时期,而思维能力又是在思维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其中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在实验时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的、片面的现象,是一种感性认识,直觉思维。那么这种思维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即:要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过程。这是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此过程中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引导并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那么,怎样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时边观察、边思考
例:在做阿基米德实验时,可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溢水杯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2.接在小桶里的水体积和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什么关系?3.弹簧秤为什么会缩短(示数减小)?4.弹簧秤示数减小的多少和物体没入水中体积的多少有无关系?如果有的话,是什么关系?这样就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再例:在做滚摆实验时,也可提出如下问题:1.滚摆是怎样运动的?是否会静止下来?为什么?2.在运动中,上升时动能和势能是怎样变化的?下降呢?3.滚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不停下来?如此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分析思维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分析
例:在做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
1.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让学生观察:车滑到底面时有一定速度,然后向前滑了一段距离,慢慢停了下来,为什么停下来?
(和学生一块分析,得出结论:受到阻力的作用)
2.然后换用不同平面做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小车仍前进一段距离停下来,只是向前滑动的距离长短不同,这又是为什么?
(让学生分析:不同平面对小车的阻力不同)
3.同时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小车在木板面上前进距离最长,说明什么?
(木板面对小车的阻力最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若木板面非常光滑(即阻力最小为零),且木板面无限延长的话,小车将会怎样运动?由此几个问题循序渐进,定向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它将保持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从而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再例: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
1.先断开电路,而让导体切割磁感线,有什么现象?(电流计指针不动,无电流产生)
2.闭合电路,撤去磁体,同样切割磁感线,又有什么现象?(电流计指针不动,无电流产生)
3.闭合电路并有磁场,而导体不切割磁感线呢?(仍无电流)
4.然后再演示使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情况。(即:闭合电路,并有磁场,让导体分不同情况切割磁感线)然后问学生:要产生电流,需要什么条件?这样学生会主动发言、积极思维,最后得出要产生感应电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最后再演示:改变磁场方向或导体运动方向,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改变,使学生认识到: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运动方向有关。像此类实验还很多,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抓住事物的共同特点,就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深挖教材,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时期,而思维能力又是在思维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其中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在实验时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的、片面的现象,是一种感性认识,直觉思维。那么这种思维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即:要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过程。这是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此过程中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引导并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那么,怎样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时边观察、边思考
例:在做阿基米德实验时,可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溢水杯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2.接在小桶里的水体积和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什么关系?3.弹簧秤为什么会缩短(示数减小)?4.弹簧秤示数减小的多少和物体没入水中体积的多少有无关系?如果有的话,是什么关系?这样就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再例:在做滚摆实验时,也可提出如下问题:1.滚摆是怎样运动的?是否会静止下来?为什么?2.在运动中,上升时动能和势能是怎样变化的?下降呢?3.滚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不停下来?如此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分析思维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分析
例:在做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
1.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让学生观察:车滑到底面时有一定速度,然后向前滑了一段距离,慢慢停了下来,为什么停下来?
(和学生一块分析,得出结论:受到阻力的作用)
2.然后换用不同平面做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小车仍前进一段距离停下来,只是向前滑动的距离长短不同,这又是为什么?
(让学生分析:不同平面对小车的阻力不同)
3.同时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小车在木板面上前进距离最长,说明什么?
(木板面对小车的阻力最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若木板面非常光滑(即阻力最小为零),且木板面无限延长的话,小车将会怎样运动?由此几个问题循序渐进,定向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它将保持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从而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再例: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
1.先断开电路,而让导体切割磁感线,有什么现象?(电流计指针不动,无电流产生)
2.闭合电路,撤去磁体,同样切割磁感线,又有什么现象?(电流计指针不动,无电流产生)
3.闭合电路并有磁场,而导体不切割磁感线呢?(仍无电流)
4.然后再演示使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情况。(即:闭合电路,并有磁场,让导体分不同情况切割磁感线)然后问学生:要产生电流,需要什么条件?这样学生会主动发言、积极思维,最后得出要产生感应电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最后再演示:改变磁场方向或导体运动方向,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改变,使学生认识到: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运动方向有关。像此类实验还很多,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抓住事物的共同特点,就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深挖教材,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