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操作与估测中认识“1厘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zp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可以采取观察、操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直观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厘米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测量、估算等操作,逐步深化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关键词]操作;估测;厘米;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43-01
  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感受最深刻、接触最多的长度单位通常是厘米和米,而一些较大或较为精密的长度单位,如千米和毫米,学生就比较少接触。因此,我认为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厘米,并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表象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关键。
  一、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低年级学生对于“测量”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对“1厘米”的初步感知与认识。
  师: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说某某家的孩子身高1.2米、某某家的孩子身高1.5米,你们知道这里的“1.2米”中的“2”和“1.5米”中的“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这就涉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厘米的认识。
  师:你们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大家先拿出尺子仔细观察,再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刻度线、数字,还有“厘米”两个字。
  师:请大家用手在尺子上比画出1厘米。
  师: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你知道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注意什么吗?(讲解测量物体的注意事项)
  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身高是多少”引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以认识直尺、熟悉直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为接下来教学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奠定了基础。
  二、以直观操作为手段,经历1厘米概念的形成
  要让学生真正感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还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对比、实验等实践活动。因此,教学时我设计了量一量、画一画、讨论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认识1厘米。
  师:刚才大家已经通过尺子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下面我们一起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的长度吧!
  (学生独立测量,而后与同桌交流测量的方法)
  师:你能用尺子画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吗?
  (学生尝试,有的以0刻度线为基准画出5厘米长的线段,有的数出5个1厘米的长度然后画出来)
  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量一量、画一画,具体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这样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潜能与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显著。
  三、适当进行估测,深化对1厘米的认识
  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与空间想象力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学生已正确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适当估测,尝试以厘米为单位估测物体的长度,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师:大家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够具体画出物体的长度,说明大家对1厘米已是了然于胸,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对1厘米认识的最高境界是晃眼一看,就能大致估测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想不想达到这样的境界?
  生(齐):想。
  师:请大家伸出小手,仔细观察手指上的小节,你们猜这一小节大概有多长?
  生1:1厘米。
  师:请大家再用尺子量一量,看看它与1厘米相差多少。
  师:手就是我们自身特有的“尺子”。下面先不用尺子,请大家先分别估一估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再拿出尺子量一量,比较估计值与实际值的差距,看谁估得最准。字典的长和宽又分别是多少呢?
  教学中,在学生对1厘米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我从估一估、量一量等方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認识1厘米,从而对1厘米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同时,“看谁估得最准”这一目标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还掌握了知识,事半功倍。
  总之,在“厘米的认识”的教学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操作、估测等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真正走进数学,才能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真切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责编 吴美玲)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与学,教是为了学,教师就应该教学生学。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以案导学、以学促学、顺学而导,让学走在了教之前,让学生教学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对接,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圆的认识;以案导学;以学促学;顺学而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23-02  教师“教”的出发
一、问题缘由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在突破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教学重点时,她是这样设计的:将男女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分别拉一拉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拉完后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同时思考为什么电线杆的支架不设计成四边形而设计成三角形。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应该说,这样的设计,课堂是热闹的,学生是高兴的,仿佛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确
[摘要]“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的基础上,通过“走、说、算、数”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认识千米,在学生不断质疑、实践、反思中呈现数学味。  [关键词]千米;数学味;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9-0006-03  “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无法像学习之前的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活动经验”列入课程目标之中,将“双基”拓展为“四基”,这是一种突破,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算24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
[摘 要]教育是一种鼓励,是一种感悟,是润物无声。刘德武的“找规律”一课,体现了在数学教育中把较难的概念融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让他们在具体的事物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轻松攻破教学难点,学生不仅获得安全感,更学会了如何有序表达。  [关键词]鼓励 感悟 润物无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35  听过很多名师的课,但刘德武
[摘 要]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元认知知识,在每个大类下又分为若干个子类。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为例,通过展示流程图和应用流程图进行教学,厘清计算流程的同时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流程图;算法;应用;注意事项;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25-02  由于算法可操作性强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对学生理解题意、解答问题和提高数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而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集合思想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数形结合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要]利用来源于现实的主题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是促成理性思维与人文底蕴共同提高的有效路径。以“赛制的奥妙”教学为例,通过创设“有温度”的情境,搭建“有支架”的教学,设置“有挑战”的习题,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融合;赛制;自主探究;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6-0024-02  在全国教育
[摘 要]和声课堂基于“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出发点,力求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基于差异的探究,教师要打造人人“发声”的平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关键词]和声课堂;主体地位;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10-0
[摘 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通过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新增内容“利用拼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和其他同类新增内容的编排进行联系,谈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  [关键词]活动;经验;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