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二者之间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资产状况与人员结构缺乏关联、部门预算安排与单位资产存量关联度较低以及重预算管理轻资产管理等问题,本文将从严格执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做好资产清查、完善资产配置标准、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及开发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预算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数量和规模不断上升,质量不断改善。由于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明显滞后,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各项财政改革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管理的完整性、公开性、公平性、效率性特点日见突出,要求资产与资金的结合更为密切。因此,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这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二者的关系上来看,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的前提,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是由财政预算资金形成的,财政预算资金安排的规范性、科学性,直接决定了资产配置的合理性与公平性。预算管理通过增量来调控资产存量是资产管理的有效手段,只有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好资产管理。另一方面,资产管理也是预算管理的基础,有效开展资产管理,及时提供准确、完整的资产统计报告、资产清查有关数据资料,可以为编制部门预算、配置资产提供参考依据,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因此,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关系的实质就是资产存量管理和增量管理的关系,即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并通过资产购置和资产调剂两种手段,达到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和财政预算管理水平的目标。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势在必行。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现状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脱节,暴露出一些财务管理问题。
(一)资产状况与人员结构缺乏关联
每个行政事业单位都应该确定一个与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相适应的人员和资产配置标准,为预算安排提供依据。如人均办公用房及基本办公设备的配备、不同技术和职级科研人员的专用和通用设备的配置,都应该有一个标准。实际上,由于缺少这样的配置标准,造成预算安排缺乏硬约束,尤其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预算安排存在随意性,很多单位仅仅从自身发展考虑,争资金净资产,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信息不对称,很难做到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仍较严重。同时政府部门缺乏对单位已有资产的宏观管理和统筹调配,造成资产重复购置,利用率不高。
(二)部门预算安排与单位资产存量关联度较低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形成主要是财政预算分配的结果,预算管理模式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的预算管理模式迄今为止仍然是以投入控制为重点的传统管理模式,即以控制支出为主,例如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偏重于控制投入,对其现有资产存量关注较少。在预算执行中,着重按照预算规定的项目和数额执行,以控制超支为管理重点。这种以控制投入为主的预算管理模式过多地重视资产的边际增量,难以对资产存量实行全面的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预算收支活动的合规性,而支出活动结束后形成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以及那些与预算支出无直接关系的资产,往往成为财政部门力所不及之处。
(三)预算安排与资产绩效管理缺乏关联
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中,资产形成后归单位和部门无偿占有使用,缺乏对部门和单位资产管理的绩效考评机制。财政部门在确定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时,除应考虑单位行使职能的需要外,还应考虑单位资产管理是否规范透明,资产使用效率高低等因素。目前,由于缺乏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绩效考评制度没有建立。单位受自身利益的驱动,着重于争经费,且重购置、轻管理,结果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资产利用率低下。以投入控制为主的预算管理模式,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往往比较简单,很难充分满足资产管理的需要,例如与以投入控制为主的预算管理模式相适应的预算会计体系,难以为资产管理提供充分的财务信息。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善,不仅要有一定的体制完善,还需要预算管理模式协助改进。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思路
正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存在着种种问题,迫切需要加强二者的有效结合,共同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服务。
(一)严格执行《办法》,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提供制度保障
《办法》中这一规定,有力地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及有效使用,保障了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推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明确管理部门及其职责,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创造前提
1988年以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1988年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由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行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1998年机构改革后,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划归财政部,大部分省、市(地)也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放在了财政部门,仅个别地区放在了国资委。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资金管理是价值形态的管理,资产管理是实物形态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大部分是财政资金转化的实物形态,财政资金的分配,离不开对单位资产的掌握,单位实物资产的增加和管理,也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如果人为将二者割裂,将形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两张皮”。因此,明确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是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顺利结合的前提。
(三)做好资产清查工作,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奠定基础
由于财政部门所掌握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数据基本上是静态的账面数,账实不符的情况普遍存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量不清、分布不清,单位占有使用不清的问题,无法为细化预算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只有进行资产清查,摸清“家底”,建立行政事业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才可以利用有效、清晰的资产数据为细化预算编制提供依据,贯彻好以存量决定增量,以增量制约存量的资产管理思路。
(四)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为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提供依据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化和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今后对这些单位的公用经费,严格按照分别占用国有资产的数量和标准以及日常运转费用定额来核定,使预算资金的分配更加规范和公平,遏制竞相新建、新购、超配资产的问题。从源头上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之间资产占有苦乐不均的问题,科学合理分配资源,节约、高效使用资源。(作者单位:沈阳市沈河区卫生系统会计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沈利.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对策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2):13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预算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数量和规模不断上升,质量不断改善。由于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明显滞后,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各项财政改革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管理的完整性、公开性、公平性、效率性特点日见突出,要求资产与资金的结合更为密切。因此,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这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二者的关系上来看,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的前提,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是由财政预算资金形成的,财政预算资金安排的规范性、科学性,直接决定了资产配置的合理性与公平性。预算管理通过增量来调控资产存量是资产管理的有效手段,只有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好资产管理。另一方面,资产管理也是预算管理的基础,有效开展资产管理,及时提供准确、完整的资产统计报告、资产清查有关数据资料,可以为编制部门预算、配置资产提供参考依据,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因此,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关系的实质就是资产存量管理和增量管理的关系,即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并通过资产购置和资产调剂两种手段,达到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和财政预算管理水平的目标。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势在必行。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现状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脱节,暴露出一些财务管理问题。
(一)资产状况与人员结构缺乏关联
每个行政事业单位都应该确定一个与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相适应的人员和资产配置标准,为预算安排提供依据。如人均办公用房及基本办公设备的配备、不同技术和职级科研人员的专用和通用设备的配置,都应该有一个标准。实际上,由于缺少这样的配置标准,造成预算安排缺乏硬约束,尤其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预算安排存在随意性,很多单位仅仅从自身发展考虑,争资金净资产,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信息不对称,很难做到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仍较严重。同时政府部门缺乏对单位已有资产的宏观管理和统筹调配,造成资产重复购置,利用率不高。
(二)部门预算安排与单位资产存量关联度较低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形成主要是财政预算分配的结果,预算管理模式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的预算管理模式迄今为止仍然是以投入控制为重点的传统管理模式,即以控制支出为主,例如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偏重于控制投入,对其现有资产存量关注较少。在预算执行中,着重按照预算规定的项目和数额执行,以控制超支为管理重点。这种以控制投入为主的预算管理模式过多地重视资产的边际增量,难以对资产存量实行全面的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预算收支活动的合规性,而支出活动结束后形成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以及那些与预算支出无直接关系的资产,往往成为财政部门力所不及之处。
(三)预算安排与资产绩效管理缺乏关联
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中,资产形成后归单位和部门无偿占有使用,缺乏对部门和单位资产管理的绩效考评机制。财政部门在确定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时,除应考虑单位行使职能的需要外,还应考虑单位资产管理是否规范透明,资产使用效率高低等因素。目前,由于缺乏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绩效考评制度没有建立。单位受自身利益的驱动,着重于争经费,且重购置、轻管理,结果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资产利用率低下。以投入控制为主的预算管理模式,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往往比较简单,很难充分满足资产管理的需要,例如与以投入控制为主的预算管理模式相适应的预算会计体系,难以为资产管理提供充分的财务信息。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善,不仅要有一定的体制完善,还需要预算管理模式协助改进。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思路
正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存在着种种问题,迫切需要加强二者的有效结合,共同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服务。
(一)严格执行《办法》,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提供制度保障
《办法》中这一规定,有力地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及有效使用,保障了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推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明确管理部门及其职责,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创造前提
1988年以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1988年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由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行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1998年机构改革后,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划归财政部,大部分省、市(地)也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放在了财政部门,仅个别地区放在了国资委。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资金管理是价值形态的管理,资产管理是实物形态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大部分是财政资金转化的实物形态,财政资金的分配,离不开对单位资产的掌握,单位实物资产的增加和管理,也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如果人为将二者割裂,将形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两张皮”。因此,明确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是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顺利结合的前提。
(三)做好资产清查工作,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奠定基础
由于财政部门所掌握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数据基本上是静态的账面数,账实不符的情况普遍存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量不清、分布不清,单位占有使用不清的问题,无法为细化预算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只有进行资产清查,摸清“家底”,建立行政事业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才可以利用有效、清晰的资产数据为细化预算编制提供依据,贯彻好以存量决定增量,以增量制约存量的资产管理思路。
(四)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为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提供依据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化和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今后对这些单位的公用经费,严格按照分别占用国有资产的数量和标准以及日常运转费用定额来核定,使预算资金的分配更加规范和公平,遏制竞相新建、新购、超配资产的问题。从源头上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之间资产占有苦乐不均的问题,科学合理分配资源,节约、高效使用资源。(作者单位:沈阳市沈河区卫生系统会计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沈利.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对策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