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注西藏农牧区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而农牧区学校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因此要高度重视培养西藏农牧区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农牧区 培养 健康的心理 中小学生需要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因为农牧区教育面临着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形式更为严峻,更值得我们关注。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或许这些现象在城市很少见,可在农牧区,素质普遍不高的家长长期以来把教育的任务完全寄希望于老师造成的盲目崇拜,而老师则以简单的暴力手段教育学生,这些现象可谓太过平常, “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牧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违反教育教学法规,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考试焦虑、自卑感、受挫感、忧郁、压抑、胆怯、畏等心理障碍。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牧区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在当前的农牧区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重要的任务。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牧区中小学大面积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更谈不上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4、农牧区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牧区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对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而家长从不考虑这“打两下” “惩”是否已对学生构成了心理伤害和心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作出“打两下”、“批评”、“惩罚”等行为。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
四、农牧区中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牧区中小学,不可能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減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5、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农牧区 培养 健康的心理 中小学生需要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因为农牧区教育面临着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形式更为严峻,更值得我们关注。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或许这些现象在城市很少见,可在农牧区,素质普遍不高的家长长期以来把教育的任务完全寄希望于老师造成的盲目崇拜,而老师则以简单的暴力手段教育学生,这些现象可谓太过平常, “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牧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违反教育教学法规,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考试焦虑、自卑感、受挫感、忧郁、压抑、胆怯、畏等心理障碍。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牧区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在当前的农牧区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重要的任务。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牧区中小学大面积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更谈不上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4、农牧区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牧区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对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而家长从不考虑这“打两下” “惩”是否已对学生构成了心理伤害和心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作出“打两下”、“批评”、“惩罚”等行为。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
四、农牧区中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牧区中小学,不可能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減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5、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