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了仔猪猪瘟和猪肺疫混合感染的症状病理变化、检验手段,针对感染途径,提高诊断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瘟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S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227-01
猪瘟(Swinefever,SF或Hogcholera,HC)是由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急性、热性、高致死性传染病,也是一种毁灭性传染病,遍及全世界。国际兽医局(OIE)《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已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猪瘟流行广泛,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可分为急性猪瘟、慢性猪瘟、非典型猪瘟、迟发型猪瘟等,其特征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变性引起的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感染猪瘟病毒的猪抗病力降低,极易并发或继发猪肺疫。尤其是在寒冷、潮湿、冷热交替、天气剧变、拥挤、通风不良等不良条件下,使猪体抵抗力降低,可引起巴氏杆菌大量繁殖,毒力增强而发病,如不及时控制,可造成猪只大批死亡。
我县一养殖场年从外地购进了200头仔猪,体重约11.5~27.6kg,买后第3天,有8头开始发病,逐渐发展到全群猪,并死亡16头,曾用青霉素、安乃近、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不见好转,随后到我局兽医站诊治,通过剖检化验、治疗,使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1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至40~42℃,怕冷、嗜睡,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眼流浓性分泌物。可视黏膜发绀;病初便秘,随后出现糊状或水样并混有血液的腹泻,大便恶臭;结膜炎、口腔粘膜不洁、齿龈和唇内以及舌体上可见有溃疡或出血斑,全身发红,耳尖、腹部、颈部及四肢皮膚有紫斑,指压不退色;后期鼻端、唇、耳、四脚、腹下及腹内侧等处皮肤上有出血点或斑,公猪包皮有混浊尿液,颈部肿胀坚硬,触之敏感。病猪咳嗽,呼吸困难,叫声嘶哑,鼻流出浆液性或黏稠分泌物,个别猪鼻孔流出带血泡沫、严重的呈犬坐式张口呼吸,终因窒息死亡。常继发细菌感染,以肺炎或坏死性肠炎多见。
2病理变化
共剖检病死猪6头,病理变化基本相似,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周围出血明显,整个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纹理;脾脏不肿大或稍大,表面及边缘可见红黑色出血性梗死,大小不一,突出于被膜表面;肾脏一般不肿大,表面有密集或散在的出血点或斑(雀蛋肾);盲肠、回盲瓣口及结肠粘膜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纽扣状溃疡;喉头、会厌软骨、膀胱粘膜以及心外膜、肺膜、胸膜等浆膜上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脾脏表面有丘状小点出血和绿豆大小暗紫色的出血梗死,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回盲瓣、盲肠及结肠黏膜有钮扣状溃疡;喉头有出血斑和出血点;心冠脂肪:心内膜有出血点;肺水肿呈暗黑色,并有散在的大小不一肺炎灶;气管、支气管内有黏液性泡状分泌物,并混有数量不等的血性泡沫;胸腔和心包积有多量淡红色的混浊液体;颈部皮下水肿,肌肉充血、淤血。
3实验室检验
(1)直接镜检。取病死猪的心、肝、脾组织直接涂片,用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明显的革兰氏明性红色小杆菌,以姬姆萨氏染色,菌体多呈两端钝圆,两极着色浓染的短杆菌。
(2)细菌分离培养。以无菌操作取病死猪肝、脾组织,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经37℃培养24h,见血平板上长出淡灰色、湿润、圆形、露珠样小菌落,不溶血。取典型菌落制涂片,革兰氏染色,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
(3)生化试验。分离的细菌能发酵甘露醇、葡萄糖、蔗糖、果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棉子糖、木糖。分离的细菌进行硫化氢和靛基质试验,结果为阳性。V-P和M.R试验均为阴性。
(4)药敏试验。挑取生长典型的菌落均匀涂布于鲜血琼脂平板上,用多种抗菌药敏纸片做抑菌试验,结果该菌对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呈高敏,对青霉素、链霉素、阿莫西林不敏感。
(5)取病猪脾、扁桃体触片,猪瘟荧光抗体染色,细胞浆有绿色荧光。
4诊断
通过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可诊断为猪瘟与猪肺疫混合感染。
5防治
发病后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很快控制本病。
5.1 加强饲养管理,采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提高猪体抗病力
5.2 消毒免疫措施
(1)消毒:制定完善的消毒方案,选择高效、低毒、广谱、廉价的消毒剂,定期进行栏舍及环境消毒,是杀灭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保证生猪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疫情发生时迅速确诊,隔离病猪,对场地、圈舍等用3~5%的烧碱溶液彻底消毒。(2)加强免疫监测: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检免疫猪的抗体浓度是否达到保护水平,坚决淘汰一些经免疫后抗体水平仍然低下、或病原血清检测阳性猪,净化种猪群。(3)完善免疫计划: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及免疫监测,制定个性化的科学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是有效控制猪瘟的关键措施。(4)疫区严禁向外区调运活猪、畜产品和饲料。认真处理死猪尸体,病死猪不能随便抛弃。应在距离居民区、大路及水源较远的指定地点深埋2米以下。病重猪一般治疗无效,以早屠宰为宜,以免长期保存传染源。
5.3 治疗
对已患病的猪进行隔离治疗,病重猪与死猪深埋。对场地用具、圈舍及周围环境用绿威霸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对未出现症状的猪用猪疫高免球蛋白2倍量肌注预防;病猪治疗:⑴用猪瘟高免球蛋白4倍量进行紧急注射,每天两次,连用3天。⑵复方肺炎平注射液(主要成分:卡那霉素等),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0.3ml,每天两次,连用三天。⑶鱼腥草,按每公斤体重0.3ml,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用3天。⑷对全群猪饲料内混复方白乐美(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等),连用5天。⑸配合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平喘的中药治疗效果更加理想,方剂:每头仔猪用白芍子4g,黄芩4g,大青叶4g,知母3g,连翘3g,桔梗3g,炒牵牛子4g,炒葶苈子4g,灸枇杷叶4g,用法;水煎加鸡蛋清为引,一次喂服,每日两次,连用三天。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性防治措施,只有症状较严重的5头猪死亡,其他全部恢复健康。
4结语
(1)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验与防治效果的综合分析,确诊该猪群发生的疫病为猪瘟与猪肺疫混合感染。
(2)目前,猪瘟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不够典型,只凭眼判断易造成误诊,必须经过实验室检验等综合性论断,尤其是混染的病例,一定要分清主次,以便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3)猪群发生本病后,必须早诊断,早治疗,及时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必须应用两种病的特效药物来控制。否则,会使疫情加重,死亡率增高,造成较大的损失。笔者对上述病例通过药敏试验,选用对巴氏杆菌高敏药物,并应用猪瘟高免球蛋白和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平喘的中草药治疗效果非常理想,用药后症状很快消失,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4)该猪群暴发本病,主要是由于从外地进猪,长途运输突然改变饲养环境,天气寒冷,圈舍潮湿等应激因素,使猪体抗病力降低,引起本病原大量繁殖,毒力增强而发病。防治本病的根本办法是消除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内的环境卫生,饲料配合原料多样化,增加多种维生素,增强猪体的抗病力。搞好防疫灭病工作,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关键词:猪瘟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S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227-01
猪瘟(Swinefever,SF或Hogcholera,HC)是由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急性、热性、高致死性传染病,也是一种毁灭性传染病,遍及全世界。国际兽医局(OIE)《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已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猪瘟流行广泛,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可分为急性猪瘟、慢性猪瘟、非典型猪瘟、迟发型猪瘟等,其特征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变性引起的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感染猪瘟病毒的猪抗病力降低,极易并发或继发猪肺疫。尤其是在寒冷、潮湿、冷热交替、天气剧变、拥挤、通风不良等不良条件下,使猪体抵抗力降低,可引起巴氏杆菌大量繁殖,毒力增强而发病,如不及时控制,可造成猪只大批死亡。
我县一养殖场年从外地购进了200头仔猪,体重约11.5~27.6kg,买后第3天,有8头开始发病,逐渐发展到全群猪,并死亡16头,曾用青霉素、安乃近、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不见好转,随后到我局兽医站诊治,通过剖检化验、治疗,使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1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至40~42℃,怕冷、嗜睡,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眼流浓性分泌物。可视黏膜发绀;病初便秘,随后出现糊状或水样并混有血液的腹泻,大便恶臭;结膜炎、口腔粘膜不洁、齿龈和唇内以及舌体上可见有溃疡或出血斑,全身发红,耳尖、腹部、颈部及四肢皮膚有紫斑,指压不退色;后期鼻端、唇、耳、四脚、腹下及腹内侧等处皮肤上有出血点或斑,公猪包皮有混浊尿液,颈部肿胀坚硬,触之敏感。病猪咳嗽,呼吸困难,叫声嘶哑,鼻流出浆液性或黏稠分泌物,个别猪鼻孔流出带血泡沫、严重的呈犬坐式张口呼吸,终因窒息死亡。常继发细菌感染,以肺炎或坏死性肠炎多见。
2病理变化
共剖检病死猪6头,病理变化基本相似,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周围出血明显,整个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纹理;脾脏不肿大或稍大,表面及边缘可见红黑色出血性梗死,大小不一,突出于被膜表面;肾脏一般不肿大,表面有密集或散在的出血点或斑(雀蛋肾);盲肠、回盲瓣口及结肠粘膜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纽扣状溃疡;喉头、会厌软骨、膀胱粘膜以及心外膜、肺膜、胸膜等浆膜上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脾脏表面有丘状小点出血和绿豆大小暗紫色的出血梗死,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回盲瓣、盲肠及结肠黏膜有钮扣状溃疡;喉头有出血斑和出血点;心冠脂肪:心内膜有出血点;肺水肿呈暗黑色,并有散在的大小不一肺炎灶;气管、支气管内有黏液性泡状分泌物,并混有数量不等的血性泡沫;胸腔和心包积有多量淡红色的混浊液体;颈部皮下水肿,肌肉充血、淤血。
3实验室检验
(1)直接镜检。取病死猪的心、肝、脾组织直接涂片,用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明显的革兰氏明性红色小杆菌,以姬姆萨氏染色,菌体多呈两端钝圆,两极着色浓染的短杆菌。
(2)细菌分离培养。以无菌操作取病死猪肝、脾组织,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经37℃培养24h,见血平板上长出淡灰色、湿润、圆形、露珠样小菌落,不溶血。取典型菌落制涂片,革兰氏染色,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
(3)生化试验。分离的细菌能发酵甘露醇、葡萄糖、蔗糖、果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棉子糖、木糖。分离的细菌进行硫化氢和靛基质试验,结果为阳性。V-P和M.R试验均为阴性。
(4)药敏试验。挑取生长典型的菌落均匀涂布于鲜血琼脂平板上,用多种抗菌药敏纸片做抑菌试验,结果该菌对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呈高敏,对青霉素、链霉素、阿莫西林不敏感。
(5)取病猪脾、扁桃体触片,猪瘟荧光抗体染色,细胞浆有绿色荧光。
4诊断
通过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可诊断为猪瘟与猪肺疫混合感染。
5防治
发病后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很快控制本病。
5.1 加强饲养管理,采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提高猪体抗病力
5.2 消毒免疫措施
(1)消毒:制定完善的消毒方案,选择高效、低毒、广谱、廉价的消毒剂,定期进行栏舍及环境消毒,是杀灭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保证生猪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疫情发生时迅速确诊,隔离病猪,对场地、圈舍等用3~5%的烧碱溶液彻底消毒。(2)加强免疫监测: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检免疫猪的抗体浓度是否达到保护水平,坚决淘汰一些经免疫后抗体水平仍然低下、或病原血清检测阳性猪,净化种猪群。(3)完善免疫计划: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及免疫监测,制定个性化的科学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是有效控制猪瘟的关键措施。(4)疫区严禁向外区调运活猪、畜产品和饲料。认真处理死猪尸体,病死猪不能随便抛弃。应在距离居民区、大路及水源较远的指定地点深埋2米以下。病重猪一般治疗无效,以早屠宰为宜,以免长期保存传染源。
5.3 治疗
对已患病的猪进行隔离治疗,病重猪与死猪深埋。对场地用具、圈舍及周围环境用绿威霸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对未出现症状的猪用猪疫高免球蛋白2倍量肌注预防;病猪治疗:⑴用猪瘟高免球蛋白4倍量进行紧急注射,每天两次,连用3天。⑵复方肺炎平注射液(主要成分:卡那霉素等),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0.3ml,每天两次,连用三天。⑶鱼腥草,按每公斤体重0.3ml,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用3天。⑷对全群猪饲料内混复方白乐美(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等),连用5天。⑸配合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平喘的中药治疗效果更加理想,方剂:每头仔猪用白芍子4g,黄芩4g,大青叶4g,知母3g,连翘3g,桔梗3g,炒牵牛子4g,炒葶苈子4g,灸枇杷叶4g,用法;水煎加鸡蛋清为引,一次喂服,每日两次,连用三天。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性防治措施,只有症状较严重的5头猪死亡,其他全部恢复健康。
4结语
(1)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验与防治效果的综合分析,确诊该猪群发生的疫病为猪瘟与猪肺疫混合感染。
(2)目前,猪瘟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不够典型,只凭眼判断易造成误诊,必须经过实验室检验等综合性论断,尤其是混染的病例,一定要分清主次,以便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3)猪群发生本病后,必须早诊断,早治疗,及时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必须应用两种病的特效药物来控制。否则,会使疫情加重,死亡率增高,造成较大的损失。笔者对上述病例通过药敏试验,选用对巴氏杆菌高敏药物,并应用猪瘟高免球蛋白和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平喘的中草药治疗效果非常理想,用药后症状很快消失,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4)该猪群暴发本病,主要是由于从外地进猪,长途运输突然改变饲养环境,天气寒冷,圈舍潮湿等应激因素,使猪体抗病力降低,引起本病原大量繁殖,毒力增强而发病。防治本病的根本办法是消除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内的环境卫生,饲料配合原料多样化,增加多种维生素,增强猪体的抗病力。搞好防疫灭病工作,是预防本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