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 尚武为善 修身健体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l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子鸣先生拳照。
李子鸣先生拳照。
李子鸣先生拳照。
李子鸣先生拳照。
李子鸣先生给弟子张俊民“说手

  八卦掌,始称「转掌」,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个优秀拳种。八卦掌以转圈为基本功法,以掌法为技击手段,习练时走蹚泥步、摆扣步,讲究「步步不离脚变化,站住即为落地花」。
  八卦掌,于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历史文物图片展”在 北京市西城区八卦掌武术文化博物馆长期展出,免费参观。博物馆所在地北京西城西黄城根北街丙10号挂有两块牌子:“北京子鸣武术文化传播中心武术协会”“北京市武协八卦掌研究会辅导站”,别看门脸不起眼,走进去,室内却大有乾坤,这里有展览,有传承,让前来参观的游客能直观而深刻地了解八卦掌。
  博物馆厅堂的地面上,一幅醒目的八卦图或许对初次来的游客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因为人们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八卦图,但很少有人真正知其含义,或能深刻解读其完整内涵。在博物馆的训练场地同样有着大幅的八卦图,八卦图所包含的易理是八卦掌拳理的根基和习练的法则。
  八卦图是由我国古代的河图与洛书衍生而来的。古代伏羲画八卦,象征八种事物与自然现象,象征世界变化与循环,揭示了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世间万物皆可分类归置八卦之中。后经周文王演析,又有了后天八卦图,顺序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对应着八个方位,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依据周文王后天八卦来演练成的拳即八卦掌。
  在八卦掌习练的时候主要是走圈儿,也要按照八卦图的八个方位走转,即四正四隅。八卦掌是刚柔并济、内外兼修、阴阳转换的一个集养生健身和技击防身为一体的拳种,演练起来非常优美灵活,可以用四种动物的形态来形容:“行似游龙,视如猿守,坐如虎踞,转若鹰旋”。
  八卦掌武术文化博物馆馆长、八卦掌第四世传承人李秀人,为传承八卦掌尽心竭力,说起八卦掌技艺与传承以及文化历史更是如数家珍。
八卦掌二世名师梁振蒲先生。
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先师。
八卦掌三世名師李子鸣先生。

八卦掌的传承


  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先师,生于1797年,卒于1882年,享年85岁。董先师是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自幼嗜武,嗜武和爱武不一样,嗜武表示达到了痴迷状态,少年时董海川武勇乡里,弱冠后技艺更精。后来离家南游,足迹至吴越、巴蜀、江皖,遍访天下名家,最后受道家修炼术启示,结合武术攻防招式首创八卦掌。有记载说:“当时游其门者,常数百人,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及千人”。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董海川来京,在肃亲王府做护院首领。咸丰年间在京首传八卦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离开王府,游居弟子家,直至仙逝。
  董海川先师去世后,于1883年,由大弟子尹福先生率众师兄弟为他立碑,碑上有弟子56人,小门生11人。董先师对中国传统武术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宗立派,在北京创建并首传了八卦掌,因此,北京成为了八卦掌的发祥地。
教学

  八卦掌形成发展的时间大致在1866年到1894年间,第二世门人起了巨大的作用。主要有几大名家,其一,尹福(1840年—1909年),河北省冀县人,是尹式八卦掌代表人物。尹福精于弹腿和罗汉拳,带艺拜董海川为师,尹式八卦掌风格特点是:掌形四指并拢,扣拇指,直腕沉肘,称“牛舌掌”,其敏捷如打闪纫针,以巧破千斤,冷、脆、快;其二,程式八卦掌代表人物程廷华(1848年—1900年),河北深县程家村人,人称“眼镜程”。程式八卦掌掌型是龙爪掌,特点是屈腿蹚泥,横开直入,舒展大方,风格大开大合,千回百折,螺旋劲层出不穷;其三,人称“估衣梁”的梁振蒲(1863年—1932年),河北省冀县人,梁式八卦掌的特点是古朴大方,简洁刚劲,重视实战技术和应用,融踢、打、摔、拿为一体;其四,樊式八卦掌代表人物樊志涌(1840年—1922年),用拳以无极起式,练习中以自身为中央,假设四面八方都有对手,随机变位,占据有利位置,奔打四面八方,各个击破。第二世门人还有三人:史计栋(1835年—1908年),人称“史六”,他的腿法特别好,迅速善变,董先师称他为“贼腿”,董海川先师无后,收史计栋的夫人为干女儿,晚年在史家养老;另外,“翠花刘”刘凤春(1853年—1922年),把转掌练得炉火纯青;还有号称“大枪刘”的刘德宽(1826年—1911年),为方便军中培训,将八卦掌进行了整编,编创了一套八卦掌直趟64式,成为八卦掌的经典套路。
1983年李子鸣先生在天坛
李子鸣先生早年的八卦掌手稿。

  八卦掌第三世门人金增启,字省三。金省三博文好记,又有文化。他将董海川先师及其二三世门人传授八卦掌时口语化的口诀总结出来,归纳成了八卦掌练习歌诀《三十六歌》,用法上整理出了《四十八法》,这两部歌诀涵盖了八卦掌的动作规则,技术要领,技击经验。功理功法内容非常丰富,且十分全面。此前八卦掌从初创起的口诀功法仅为口传心授,顶多是手抄本,且绝对不外传。金省三将口诀给了第三世门人郭古民,他俩是至交。郭古民(1887年-1968年),20岁拜梁振蒲为师学练八卦掌,技艺精纯,善使“挑掌”,俗称“张手雷”,他还善于博采众长,形成全面、系统、完善的八卦掌实践和理论体系。郭古民将自悟的八卦掌用文字记载了下来,艺成后在京设教,并被北京师范大学聘为武术教师,遗著有《郭氏锦囊》《八卦掌术集成》等,为梁式八卦掌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著名武术家吴彬先生为李秀人题词。
李子鸣先生作画。

  另一位为八卦掌作出重要贡献是第三世门人李子鸣(1902年—1993年)。李子鸣从幼年开始,跟其叔叔李晋卿习武,又跟乡间司姓师傅学迷踪拳、形意拳,于1921年拜梁振蒲先生学艺,几十年习武不辍,功深艺绝。上世纪80年代初,李子鸣先生率先打破禁锢,将《三十六歌》《四十八法》在《中华武术》《武魂》杂志上公开发表,并加以注释。不仅如此,还有两件大事已铭记在八卦掌的史册中,其一,为董海川先师迁坟,原坟址在东直门外小牛坊村,现在已盖起了居民楼。1979年到1981年,李子鸣先生牵头抢救性移址,号召海内外八卦掌传人共计443人一起将董海川先师的坟冢迁至万安公墓,竖起了传统武术八卦掌的祖宗牌位,对历史文物进行了保护,使八卦掌的后人们有了瞻仰之地。如今,董海川墓已成为了海淀区国家保护文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国内外很多人去瞻仰;其二,是率先倡议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单拳种研究会——北京武协八卦掌研究会,把历史上传统武术支系传承、门内传承的松散状况加以改变,形成了有组织的传承,使习练者、传承者能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弘扬、提高和发展。
李子鸣先生在新加坡讲学。

  当今的第四世门人李秀人,在传承八卦掌武术文化方面戮力前行。2014年她与家人创立北京子鸣武术文化传播中心,宣传推广八卦掌武术文化博物馆,以传承中华国粹、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致力于传统武术文化八卦掌的保护、挖掘、整理、传播和发展。身兼北京市武协八卦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的李秀人,整理主编出版了《北京八卦掌》《八卦掌汇宗》《八卦掌》《李子鸣书画集》等多册八卦掌的书籍,举办“李子鸣先生武术成果及书画展”,策划主办了“武艺天下”海峡两岸武术文化交流并编辑画册等诸多活动。接待来自美国、韩国、印度、日本等国及国内多省市的团体组织的参观,受到了业内高度的关注和好评。《八卦掌汇宗》自2015年出版,至今已经印刷了5次。李秀人创建了“国术讲堂”,邀请武术名家及传人义务讲学,设立了训练馆,开设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等传统武术课程,并亲自授课。2017-2019年三次协助衡水市武协在李子鸣先生家乡衡水举办“李子鸣杯”衡湖论剑演武大会,力推武术事业的发展。
李秀人演示十三字诀功。

八卦掌之《三十六歌》


  《三十六歌》是八卦掌的锻炼方法,即掌法、步法、身法和使用方法的概括。每一字、每一句都有深刻的含意,它把八卦掌的原理阐述得比较透彻,是锻炼八卦掌的精奥秘旨。锻炼者必须仔细领会,熟读背诵,才能从中领悟身法的配合、步法的动转、手法的运用、气息的吐纳。如能运用自如,日久定能获益多多,且能练出真功夫来。
  如歌中有“空胸拔顶下塌腰,扭步搿膝抓地牢。沉肩坠肘伸前掌,二目须冲虎口瞧。”空胸也叫涵胸,既保持胸部空的姿势,气才能沉于丹田,否则导致胸满气急,感到乏力,气就不能纳入丹田了。拔顶也叫顶劲或悬顶,就是使头颈挺直,由于头部端正,躯干自然也就正直了。只有保持这种头正项直的姿势,动转才能灵活。搿膝即合膝,使双膝相距很近但不要相碰。扭步抓地是强调八卦掌对于腿法和步法的要求特别严格,走圈时要稳而快速,屈膝下蹲,双膝相靠,使双腿成剪子状,称为“剪子股”。双脚迈开要平稳,扣步、摆步要分清,转动时不要以脚掌或脚跟为主,必須整个脚底离地后再扣步或摆步。走转时双脚要平起平落,不能向前亮掌(指前脚掌)或揭底(底指脚后跟),脚面绷平着地后,五趾立即抓地。这种走法像“趟泥”,在水中行走一样。另外,沉肩坠肘即松肩垂肘,这种姿态能使劲力通过肘部到达手指。
其他文献
古人曾以“香中有别韵,清极不知寒”来比喻梅花。梅,从古至今无不是孤傲与高洁的象征。无数儒雅志士借梅自喻,与梅为伍,处世为人,不卑不亢……一段段梅与人、人与梅的千古佳话流传至今,让从小就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的我,与梅结下了不解之缘。近日,听闻明城墙遗址公园的梅花节开幕了,于是决定要去一睹芳容。  4月的北京天高云淡。白炽的阳光把本就碧蓝的天壁照耀得更加纯粹,正是赏梅的好时节。乘公交车在东便门公交车站
12月1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延庆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京津冀冰雪旅游体验活动暨延庆区第三十三届冰雪欢乐节正式启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借助冬奥会带来的体育红利,紧扣冬季體育这一特色产品,打造“文化旅游 体育”的创新模式,聚焦京津冀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联动、推介和发展。  启动仪式上,京津冀三地文旅部门就自身旅游资源进行推介,北京市延庆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和河北
古玩,让位于北京东三环南路的潘家园名扬天下。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民间古玩、艺术品交易的兴起和活跃发展,潘家园旧货市场应运而生,迄今已有25年的历史,目前是集鉴赏收藏、文玩交易、文化交流、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市场。潘家园的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被确定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市场入选“全国十大古玩市场”、全国十大“跳蚤”市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游客在这里交融,数十位外国政
北京是歷史文化名城,而文化精髓的最重要体现方式之一就是那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着北京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有精湛的手工技艺,优美的戏剧曲艺,也包括了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本专题介绍的 《北京果脯 百年技艺 匠心传承》 《北刘标本世家 传承创新皆融于艺》《孙式太极拳 拳与道合 尚武尚德》《山石韩 从中国山水到园林叠山技艺》《红都中山装 国之礼服》,都是北京市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一个好的耕者,他耕出的田,是一犁压着一犁,像黑色的波浪在翻滚;一个会做田的人,他挖出的土块,也是一锹压着一锹,像盖着小瓦的屋顶。这两种人令人心仪,可是我一直也没学会。不过,我在菜园里,把锹踩进土里,把泥土翻过来,也有一份快乐在。  已是4月天。5点来钟天已放亮,6点刚过太阳就出来了,进了菜园便有暖暖的感觉。你看,白菜、蚕豆、荠菜、豌豆、白萝卜,倾情绽放,姹紫嫣红,间有蜜蜂嗡嗡嘤嘤,其势颇似选美大赛
张氏帅府,又称大帅府、帅府,总占地面积达5.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从1914年开始兴建到1933年止,终形成中院、东院、西院和院外四组建筑群。现在以中院的四合院、东院的小青楼、大青楼,还有院外的赵一荻故居为主要参观游览区。大青楼。三进四合院 精雕细刻的枭雄私宅  张氏帅府的中院,是一座仿王府式的中国传统三进四合院建筑,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石鼓柱础精雕细刻。很难想象这座精致的四合院是
酒店外观。  美爵酒店(Grand Mercure)是雅高旗下的区域性高端酒店品牌。在全球范围内覆盖11个国家,拥有44家酒店,其中亚太地区多达38家。美爵将当地的文化与风情完美融入酒店设计,极大程度地还原当地风俗,满足追求体验地道本地风情同时又追求国际化专业服务的现代旅客,给客人带来不一样的度假体验。在美爵,酒店内充满热情的员工都是天生的故事家,始终如一地传达着优雅的待客之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
南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南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始都丹阳的所在地和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秦设南阳郡,西汉时期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是京都洛阳的陪都和汉光武帝刘秀起兵之地,曾孕育出了名相百里奚、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等古代名人,境内现有武侯祠、内乡县衙、花州书院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18处,(国家级13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國家级10项
1 阅览室及活动教室。2 部分精装绘本。  位于朝阳区苹果社区的书香少年艺术素养基地,总面积2800平方米,以阅读为主题,配备成人及儿童图书约3万册,为广大青少年和家长提供免费阅读、借阅,并可销售。素养基地辐射青少年阅读与写作、书法、美术、舞蹈、古筝、钢琴、趣味科学、主持朗诵,尤克里里、全脑开发等艺术科目,常年开设相关课程,师资力量雄厚。隔周有著名作家、专家亲临基地讲座,与孩子们零距离交流、对话,
在天高地寒的西藏,什么东西最令人神往?毫无疑问,是它的文化。西藏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是西藏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藏的文化资源越来越成为拉动西藏经济发展、推动西藏社会进步的最有力的内核。西藏文化承載了藏族与中国其他民族长期交流、融合的文明成果,印证着西藏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历史渊源。  在北四环中路北,有一处饱含着浓郁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