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级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初探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广播村村通工程(也叫村村响或大喇叭工程)作为民生工程,是农村基层政务信息发布、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和灾害事故预警的综合信息平台。文章简要分析了村村响工程系统架构和传输方案的选择,通过理论和实践应用,重点介绍了IP网络化公共广播技术方案。
  关键词 村村通;村村响;数字IP网络广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7-0022-02
  1 建设村村通工程的必要性
  广播公共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志。村村响广播被动接受的实效性,具有其他任何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系统,可以极大提高地方政府对突发事件、重大灾害的信息处理能力。
  2 村村通工程系统架构
  2.1 节目制作和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负责语音类节目、文字信息、图片及视频信息的制作和发布。
  区广播电视台建设“村村响”系统信息和节目平台。其主要功能定位为:基层政务信息发布平台、转播各级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和自办节目的文化宣传平台、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平台。系统设计和设备配置应充分体现“因地制宜、资源共享、独立运行、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确保长效”的原则。
  2.2 播控系统平台建设
  传输手段不同,接入和控制系统会有所差异,但关键设备是主控服务器,是村村响广播系统核心设备,软件运行的平台。负责对所辖终端进行智能化广播操作,定制日常(年、月、日)广播任务,实现无人值守广播、应急插播、广播终端在线式管理,对所辖下级控制平台和终端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和参数采集,基于局域网或广域网远程控制和管理。
  2.3 传输系统
  由于目前村村通工程国家没有制定统一标准,全国范围内建成的和在建的村村通工程传输技术方案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基于电信系统INTERNET互联网平台实现共网传输和控制的技术方案。
  基于有线电视系统已经建成的光缆和电缆网络实现共网或共缆传输和控制的技术方案。
  基于移动通信部门已经建成的3G、4G无线覆盖网络进行共网传输和控制的技术方案。
  基于现有的广播电台无线调频频道进行传输和控制的技术方案。
  还有就是综合以上几种传输和控制手段,综合应用。比如,县到乡镇的传输和控制可利用以上多种手段,乡镇到村的传输和控制也有以上多种技术手段。要实现县、乡、村三级可控村村通广播系统,各乡镇必须建立独立广播站,软、硬件方面都要有一定投资。
  2.4 接收终端(村广播室及扩音设备)
  终端设备的内部构造和选型应全部采用模块化设计,降低设备的维修技术门槛,方便农村技术人员使用和维护。要有三防功能:防水、防潮、防雷电。
  3 我区村村通工程传输方案选择
  村村通工程规划应立足长远,本着架构合理、安全可靠、产品主流作为出发点,为此提供先进、安全、可靠、高效的系统解决方案。逐步建立区—乡镇—村三级播控中心,音频、文字信息同传,实现“播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扩展自由化”。
  我区地理上南北狭长,北部又是山区,无线调频信号不能完全覆盖本辖区,加之调频无线信号传输本身稳定性和可靠性就差,所以我区村村通工程不宜选用无线调频传输方式。3G网络传输同样存在这一问题,而且网络资源占用费用高,村村通工程不宜选用。
  我区互联网建设规模大于有线电视网络建设规模,基本上已经延伸到了所有行政村,且使用互联网平台传输不用申请专用信道,每个接收点申请一个宽带链接即可,这项技术也叫IP网络广播技术,是目前村村通建设最新、使用最广泛的技术,
  所以我区的村村通工程建设传输方案选用IP网络广播技术方案。
  3.1 IP网络广播技术介绍
  该技术也称网络化公共广播系统,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块化分层搭建,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公共广播系统。该系统遵从TCP/IP协议,将音频信号数字化,以互联网或有线电视网络为硬件传输平台,以IP数据包的形式和互联网信号或有线电视信号共网或共揽传输,投资少、建网快、可靠性高,它有效解决了传统广播系统存在的单向传输、互动性能差等问题。借助互联网等硬件平台,这项技术正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建的平安城市双向广播工程、运动会体育场馆以及学校、大型厂矿企业等公共广播大多采用该技术方案。
  县、区级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已列入“十三五”期间中央专项资金支持项目,IP传输技术被列入其技术标准之一。河北省获得该项资金支持的县区有142个,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会有大量的IP公共广播系统投入建设和运行。
  3.2 IP网络广播技术特点和优势
  1)利用互联网或有线电视网络的现有硬件网络资源,实现共网传输,避免了重复投资,节约资源。
  2)扩容简单。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随时可进行扩容,无需另行布线。支持多个分区、分组,可任意组合,随时重组。
  3)双向互动。利用互联网TCP/IP传输技术,可轻易实现双向互动传输,且传输距离不受限制。
  4)编程播放。采用计算机和IP技术,可定时编程播放节目,实现无人值守。可分组播放不同的音源和节目,管理灵活。
  5)远程控制。主播控室可对任意网络播放终端实现开、关、音量等控制,各播放终端具有强插功能,方便实现县、乡、村三级播控。
  6)强插寻呼。总播控室可在主机上寻呼单独和全部分区,具有接受电话寻呼功能,方便实现通知、灾害预警等应急广播。
  3.3 系统整体架构:
  可建立区—乡镇—村三级广播管理平台,也可建立区—村两级广播管理平台。系统主要构成如下。
  3.3.1 区级广播平台建设
  除节目制播平台外,传输部分接入端主要是中心控制广播服务器、应急广播接入主机、网络专用适配器等。
  中心控制广播服务器具有对全区域广播的控制权限,对终端站点进行全方位管理,包括开、关、音量大小、播放内容等,提供实时和定时管理服务,并对网络终端的各项请求做出回应。
  区级播控平台可以对全区任意的乡镇、村进行广播且下级无法插播。可为农业、林业、气象、水利、公安、消防等多部门提供数据接口服务。
  3.3.2 乡镇级广播平台
  由应急广播系统电话远程接入终端和乡镇级播控平台构成。
  应急广播系统:负责接收乡镇级应急平台发送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网络信号发送至本乡镇所有的广播终端。
  乡镇级播音设备:具有对村级网络广播终端管理等功能,乡镇级广播站可对某一个村或两个村进行应急广播且村无法插播。
  3.3.3 村级广播平台
  由播音话筒,网络广播接收终端(网络功放)和大喇叭、室外音箱等组成。网络广播接收终端接收由区级、乡镇级平台发送的数字广播信号,并将其解码为模拟音频信号发送至本村的广播喇叭。
  4 建设步骤和规划
  我区辖23个乡镇500多个行政村,农村广播系统终端接收数量较大,投资成本高。各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一,故因地制宜采用差别化建设的方式分期实现村村响。
  一期工程主要进行播控中心建设、主城区和乡镇所在行政村广播接收点建设。至2015年底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建立乡镇广播控制中心,逐步实现村村响。
其他文献
主要描述了知识解构法的含意、在中学生物教与学中的使用方法以及知识解构法与知识分类、问题项目、学习能力、知识建构、学力考试和探究创新的关系。
主要介绍了好氧固氮微生物,如好氧自生固氮菌、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和固氮蓝藻解决有氧呼吸与厌氧固氮矛盾的机制。
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正在被多数人接受,而“探究”、“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一定的策略,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有时甚至需
12月17日,以“大数据应用与创新”为主题的“2017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举办.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季星星,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
在新媒体时代,基层党政机关传统的宣传工作由于互动性差、覆盖面小,信息滞后等缺点陷入了被动局面。继论坛、博客、微博之后,微信公众平台以实时性、辐射性、互动性等特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