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培养: 语文素质提高的必由之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o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反之,语感弱的人又难靠直觉透过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的表层意义,更无法体察、领悟、准确持把握语言的深层含义。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可见,语感培养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语文课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对语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忽视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使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走进误区,造成学生语感素质不高,语文素质不尽如人意。为此,语文界有识之士很早就公开倡导语感教学。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以,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必须在语感的培养上下工夫。在语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地诵读。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再如《春望》这首诗,学生在熟读中感受到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真正懂得“此忧乱伤春而作也”。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这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吟咏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上的正误感受,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烦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增强学生的语感。
  二、揣摩咀嚼,具体品味语言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点出了涵泳推敲的重要性。
  具体品味语言的关键是依据语境,解读语意,揣摩语言材料,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含义。《背影》中,写父亲晚年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其中对“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的理解就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仔细揣摩。
  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叶老认为:“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只有充分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才能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
  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驱遣想象,意会言语。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叶老认为要领会“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同样,像《春》、《听潮》、《沁园春·雪》、《望天门山》等散文诗歌也须指导学生在驰骋想象中感受文学意境。
  三、整体感知,总体把握语言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材料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沁园春·雪》一词用“望”、“惜”、“看”等词来联系全篇,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它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过语言把握了词的主旨和写作意图。如果缺乏总体感知的观念,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形成丰富的语感。
  四、强化实践,逐渐养成语感
  叶老认为;“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将学生置于训练主体地位,着力“听说”;听,要注意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说,要做到准确、连贯、得体。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许多文学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的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就是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当然为了提高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或办黑板报、手抄报、墙报,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既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又促进语感的形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大语文观”,注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渐形成语感。
  总之,语感虽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捉摸性,但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整个素质教育的精神。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需要依靠教学评价来推动和实现,这种教学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创造各种学习机会,表现机会让学生体现自我尊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创造性。  关键词: 教学评价 公正 激励 潜能  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注重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且形式多样,包括课堂作业、课后实践与探
建设一支校企混编“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前期准备是校企混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步。校企混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期准备有五
摘 要: 本文对以越南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时间副词“常(常)、往往”的偏误情况进行了调查,借此发现他们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对学习者及对外汉语教学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 越南学习者 时间副词 习得偏误 “常(常)” “往往”  一、引言  时间副词“常常、往往”在汉语里使用频率很高,均是词汇大纲里的甲级词,而外国学生在使用时却常常出错。本文对以越南语为母语
摘 要: 互文性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的指涉,还包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即言语所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关联。莫里森的名著《宠儿》在创作中成功地体现了文化和文本的互文性,使其成为一部扣人心弦之作。  关键词: 互文性 文本互文性 小说《宠儿》  一、互文性理论简述  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了互文性理论。这一概念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
摘 要: 少儿图书馆是公益性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做好少儿图书馆工作的创新与延伸服务是每个图书馆人不可推卸的职责。本文从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延伸服务范围、注重引进人才四个方面对少儿图书馆工作创新与延伸服务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 少儿图书馆 工作创新 延伸服务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加强对未成年人的
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最充分最和谐地发展。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应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外,还有思想教育、感情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格、意志、审美观等功能。同时,语文又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便决定了语文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有认识方面的指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在学习活动中虽然是直接参与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