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想让他听的时候,他却非要说;当你要他说的时候,他又不知道你在讲什么。”“课上不说话,瞪着眼睛使劲听,可一问三不知。”这既是教师的抱怨,也是教师的无奈。“我上课听得很明白的,可一做题就不会。”这是学生的无奈,也是教师的无奈。课堂听讲不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众所周知的,也是不容置疑的。为什么听讲质量低,如何提高听讲能力,是教学者和学习者都应尽快解决的问题。
在学习时,知识进入大脑的途径有五条: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研究发现,通常来说我们获得的资讯,10%来自阅读,15%来自听;同时随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视听手段被大量引入课堂,“用于听的时间要比用于读的时间多两倍”。虽然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的肯·邓恩和丽塔·邓恩教授发现人们具有不同的学习类型,即视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动觉型学习者、触觉型学习者。但不论哪一种学习类型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得通过“听”来实现与教师和同伴的交流。同时,我们走进课堂也不难发现,“听”占据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且这种大于效应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理念的改变有巨大改观。因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断然离不开听、说过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谁先提高听讲质量,谁就将在教学中取胜。但说起来很矛盾,听既是最简便的学习途径,又是最难掌握的学习技巧。找出学生听讲能力差的原因是训练听讲能力的前提。
影响学生听讲能力的原因
1.先天因素的影响。这里讲的“听”,不是简单的听到,而是听懂。作为一个听觉正常的人而言,能够听到声音,说明其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及相关结构发育正常。听讲能力是以听觉为基础,由大脑皮层听觉性语言中枢来调控的。也就是说听觉性语言中枢的发育程度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听讲能力。
2.对课程内容没有兴趣。“人不论年幼年长,也不论是男是女,都会对于某种事物有着特殊的倾向、关注态度,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满足。这就是我们说的兴趣。兴趣受着人们各自经历乃至先天素质的制约,是在一定的需求基础上产生的。”很多课堂不听讲或听讲效果差的学生,往往是因为自身对教学内容兴趣不高造成的。简单地说,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会觉得教学内容没劲,根本不想听,于是他们会有选择地听见,甚至只闻其声,不识其意。
3.带着不良情绪听讲。由于课外的一些因素影响,学生对于本身非常感兴趣的课程也会表现出心不在焉的状态。例如:学生对授课教师个人性格、穿着、言谈举止的不欣赏;与教师观点的不一致;课前与同伴之间的不愉快等等都会影响学生情绪,以致使他们错过了大多数的听讲内容。
4.轻视讲解。一部分学生,特别是视觉性学习者,由于其视觉学习能力较强,往往通过阅读教材、授课板书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课堂学习内容,所以他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忽视教师的讲解,也漏掉了教师讲的一些重要观点。
5.过度注重记录。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场面是,教师在努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想尽办法组织学生活动,但仍有一些学生不能积极地参加到亲身的活动中来。他们不主动回答课堂提问,面对学生实验活动、讨论活动没有热情。但看一看他们的课堂笔记会发现: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甚至是黑板上每一个字,甚至老师说过的每一句他们都试图写下来或者在教材中划下来。他们是课堂中忠实的书写者。他们坚信记笔记、划书是认真听课的标志,有不少的家长甚至教师也过分地强调记录的重要。殊不知,书写速度远赶不上说话的速度(更赶不上思维的速度)。边听边写使得听的效果大打折扣。
6.只听事实或结果。这类学生更热衷于事例的新奇和结果的重要。他们没有关注例子是如何用来说明观点的;论据是如何用来说明论点的。他们没有领悟到只有事实与原理、论据与论点发生关联时,才能真正显示出其重要性。
7.注意力差。注意力差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三种表现:一种是注意力的持续性差,停一会儿课就坚持不住了;另一种是注意力的转换慢,他们会因为一个敏感的词汇、一声咳嗽、一个铅笔落地、甚至隔壁教室的开门声等很小的原因转移注意力,长时间停止听课;第三种情况是个别学生虽然将目光固定在老师身上,但脑子却是放松的。他们只是听到了声音,并没有把老师的讲解听进去。于是老师会发现,一个很安静听讲的学生被提问后,经常不知老师所云为何物。
8.浪费思维。每一个学生(即使对听讲没兴趣的学生)都知道在课堂上要听讲,听讲的同时要积极思考。实际上,思考的速度大约是讲话速度的4倍。听讲效果差的学生常常懒散地听,并不是边听边迅速地思考。还有一些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会由于过度思考某一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相关,也可能不相关),而无法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于是下面的课也就索性不听了。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听讲能力指导和训练
听,不只是一种精神状态,还是一个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的效率取决于听讲能力。虽然中学生的听讲能力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这些差异是可以通过训练缩短的。
1.乐于“听”是提高听讲能力的前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展示学科的魅力,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应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使学生体验“听”的重要性,促进主动“听”。听讲重要,听讲能力重要,这些道理不能只是说教,而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领悟。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听力训练普遍比较重视,并不只是为了考试成绩。学生重视英语听力训练是因为他们知道了“听懂”对于学习语言、对于实现学习语言的价值是多么的重要。换言之,只有学生体验到了“听”的价值,才会从心底重视“听”,并把听讲变为一种自主的、可控的行为。再如,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减少板书量,将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只以讲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即只让学生通过“听”学习,随后马上进行个别提问或集体检测,以此促使学生承认听讲是一个根本的、积极的学习过程。
3.学生乐于听讲,主动听讲,并不意味着会听讲。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后,教师还要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教给学生如何听讲。
(1)将课堂教学目标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在预习阶段明确听课重点。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中,应有明确的、适合于学生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不应只落在纸上,记在教师心里,更应该让学生明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明白了学习目标,才能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也才能在课上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讲。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调整讲解速度,及时校正学生在听讲过程的思维活动。细心的教师很容易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微小的动作、不经意的语言察觉他们的思维活动。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进度和方向与讲解发生偏离时,要及时通过语言、动作给予善意的提醒。
(3)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听”的技巧。首先“听”要有耐心。教师应告诫学生切勿当别人正在讲解一个问题时,插嘴提问或发表见解。有耐心的听者往往发现,当听到一定阶段时,前面的一些疑问已经得到了解决,或者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不全面。
其次,学会抓住记忆的触发器。有些学生往往在课上精力很集中,甚至连眼皮都不眨一下,唯恐漏老师的话。但事与愿违,老师们发现他们的听课效率并不尽如人意。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听”的技巧。还有一些学生,甚至非常优秀的学生,在课上常常表现为漫不经心的听课状态,甚至在睡觉。但当老师将他们叫起时,却能与老师之间就课堂讲述的问题进行很深刻的讨论。比较上述两种现象,我们应解释为,他们存在着会不会听课的差异。就象电路系统的触发器一样,触一点而动全局,关键词、句可以作为记忆的触发器,启动记忆,使听到的内容成为整体,进而提升“听”的质量。这些关键词句可以是:“最”、“主要”、“因为”、“一定”、“包括”、“这一点很重要”、“结果表明”等等。
哈佛大学的教授们通过对儿童与成年人的实验教学发现,“听”是可以教授的。许多人在几个月内就能把听力提高一倍。他们利用录制的摘要、讲话、简单的词汇和课堂教学录音作为教学资源,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一年的听力必修课。实践表明,该课程的开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普遍的赞同。他们的经验办法是否可以移植到中学教育中,又该如何移植,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编辑 朱桂英
在学习时,知识进入大脑的途径有五条: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研究发现,通常来说我们获得的资讯,10%来自阅读,15%来自听;同时随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视听手段被大量引入课堂,“用于听的时间要比用于读的时间多两倍”。虽然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的肯·邓恩和丽塔·邓恩教授发现人们具有不同的学习类型,即视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动觉型学习者、触觉型学习者。但不论哪一种学习类型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得通过“听”来实现与教师和同伴的交流。同时,我们走进课堂也不难发现,“听”占据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且这种大于效应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理念的改变有巨大改观。因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断然离不开听、说过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谁先提高听讲质量,谁就将在教学中取胜。但说起来很矛盾,听既是最简便的学习途径,又是最难掌握的学习技巧。找出学生听讲能力差的原因是训练听讲能力的前提。
影响学生听讲能力的原因
1.先天因素的影响。这里讲的“听”,不是简单的听到,而是听懂。作为一个听觉正常的人而言,能够听到声音,说明其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及相关结构发育正常。听讲能力是以听觉为基础,由大脑皮层听觉性语言中枢来调控的。也就是说听觉性语言中枢的发育程度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听讲能力。
2.对课程内容没有兴趣。“人不论年幼年长,也不论是男是女,都会对于某种事物有着特殊的倾向、关注态度,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满足。这就是我们说的兴趣。兴趣受着人们各自经历乃至先天素质的制约,是在一定的需求基础上产生的。”很多课堂不听讲或听讲效果差的学生,往往是因为自身对教学内容兴趣不高造成的。简单地说,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会觉得教学内容没劲,根本不想听,于是他们会有选择地听见,甚至只闻其声,不识其意。
3.带着不良情绪听讲。由于课外的一些因素影响,学生对于本身非常感兴趣的课程也会表现出心不在焉的状态。例如:学生对授课教师个人性格、穿着、言谈举止的不欣赏;与教师观点的不一致;课前与同伴之间的不愉快等等都会影响学生情绪,以致使他们错过了大多数的听讲内容。
4.轻视讲解。一部分学生,特别是视觉性学习者,由于其视觉学习能力较强,往往通过阅读教材、授课板书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课堂学习内容,所以他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忽视教师的讲解,也漏掉了教师讲的一些重要观点。
5.过度注重记录。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场面是,教师在努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想尽办法组织学生活动,但仍有一些学生不能积极地参加到亲身的活动中来。他们不主动回答课堂提问,面对学生实验活动、讨论活动没有热情。但看一看他们的课堂笔记会发现: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甚至是黑板上每一个字,甚至老师说过的每一句他们都试图写下来或者在教材中划下来。他们是课堂中忠实的书写者。他们坚信记笔记、划书是认真听课的标志,有不少的家长甚至教师也过分地强调记录的重要。殊不知,书写速度远赶不上说话的速度(更赶不上思维的速度)。边听边写使得听的效果大打折扣。
6.只听事实或结果。这类学生更热衷于事例的新奇和结果的重要。他们没有关注例子是如何用来说明观点的;论据是如何用来说明论点的。他们没有领悟到只有事实与原理、论据与论点发生关联时,才能真正显示出其重要性。
7.注意力差。注意力差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三种表现:一种是注意力的持续性差,停一会儿课就坚持不住了;另一种是注意力的转换慢,他们会因为一个敏感的词汇、一声咳嗽、一个铅笔落地、甚至隔壁教室的开门声等很小的原因转移注意力,长时间停止听课;第三种情况是个别学生虽然将目光固定在老师身上,但脑子却是放松的。他们只是听到了声音,并没有把老师的讲解听进去。于是老师会发现,一个很安静听讲的学生被提问后,经常不知老师所云为何物。
8.浪费思维。每一个学生(即使对听讲没兴趣的学生)都知道在课堂上要听讲,听讲的同时要积极思考。实际上,思考的速度大约是讲话速度的4倍。听讲效果差的学生常常懒散地听,并不是边听边迅速地思考。还有一些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会由于过度思考某一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相关,也可能不相关),而无法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于是下面的课也就索性不听了。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听讲能力指导和训练
听,不只是一种精神状态,还是一个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的效率取决于听讲能力。虽然中学生的听讲能力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这些差异是可以通过训练缩短的。
1.乐于“听”是提高听讲能力的前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展示学科的魅力,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应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使学生体验“听”的重要性,促进主动“听”。听讲重要,听讲能力重要,这些道理不能只是说教,而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领悟。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听力训练普遍比较重视,并不只是为了考试成绩。学生重视英语听力训练是因为他们知道了“听懂”对于学习语言、对于实现学习语言的价值是多么的重要。换言之,只有学生体验到了“听”的价值,才会从心底重视“听”,并把听讲变为一种自主的、可控的行为。再如,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减少板书量,将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只以讲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即只让学生通过“听”学习,随后马上进行个别提问或集体检测,以此促使学生承认听讲是一个根本的、积极的学习过程。
3.学生乐于听讲,主动听讲,并不意味着会听讲。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后,教师还要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教给学生如何听讲。
(1)将课堂教学目标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在预习阶段明确听课重点。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中,应有明确的、适合于学生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不应只落在纸上,记在教师心里,更应该让学生明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明白了学习目标,才能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也才能在课上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讲。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调整讲解速度,及时校正学生在听讲过程的思维活动。细心的教师很容易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微小的动作、不经意的语言察觉他们的思维活动。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进度和方向与讲解发生偏离时,要及时通过语言、动作给予善意的提醒。
(3)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听”的技巧。首先“听”要有耐心。教师应告诫学生切勿当别人正在讲解一个问题时,插嘴提问或发表见解。有耐心的听者往往发现,当听到一定阶段时,前面的一些疑问已经得到了解决,或者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不全面。
其次,学会抓住记忆的触发器。有些学生往往在课上精力很集中,甚至连眼皮都不眨一下,唯恐漏老师的话。但事与愿违,老师们发现他们的听课效率并不尽如人意。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听”的技巧。还有一些学生,甚至非常优秀的学生,在课上常常表现为漫不经心的听课状态,甚至在睡觉。但当老师将他们叫起时,却能与老师之间就课堂讲述的问题进行很深刻的讨论。比较上述两种现象,我们应解释为,他们存在着会不会听课的差异。就象电路系统的触发器一样,触一点而动全局,关键词、句可以作为记忆的触发器,启动记忆,使听到的内容成为整体,进而提升“听”的质量。这些关键词句可以是:“最”、“主要”、“因为”、“一定”、“包括”、“这一点很重要”、“结果表明”等等。
哈佛大学的教授们通过对儿童与成年人的实验教学发现,“听”是可以教授的。许多人在几个月内就能把听力提高一倍。他们利用录制的摘要、讲话、简单的词汇和课堂教学录音作为教学资源,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一年的听力必修课。实践表明,该课程的开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普遍的赞同。他们的经验办法是否可以移植到中学教育中,又该如何移植,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