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k2007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大学生的物质需求、社会需求、精神需求。
  [关键词] 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简介]欧 杰(1963—),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88)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
  
  (一)“人”的本质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人有自然属性。“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具有同其他动物相同的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包括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等属性;第二,人有社会属性。“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作为社会生物所具有的形态与特征,主要包括语言、创造性、思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道德性、阶级性等属性;第三,人具有实践性。人是“自由和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活动”理解为人的本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类才能不断改变自身的现状,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这是人与一般动物相互区别的最根本的地方。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知,以人为本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现实的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满足的人,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之“本”即根本原则、根本出发点、根本标准之意。“本”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本身的需要;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合理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人对理想、劳动、道德纪律、知识、艺术、交往等的需要;三是人与人自身的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人自身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协调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社会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重视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二、“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精神的载体,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关爱人,注重人的实际利益需求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人类生存的基础与自然息息相关,人还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要关爱人,关爱人必须注重人的各种实际利益的需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就是人们的利益之所在,或者说,利益就是人的需求的满足,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源泉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兼顾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的和谐统一
  人既不是绝对孤立的个人,也不是一个抽象的共同体中的普遍人,人既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存在,又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之中。个体、群体、人类都是人的存在形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兼顾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的统一,忽视甚至损害某一方面,仅仅只强调某一方面的“以人为本”都是不彻底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在人的众多需要中,人的精神性需要尤为重要。人的精神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基本标志之一。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充满理想、愿望、追求时,他可以在精神王国里驰骋,甚至可以忽视现实中物质生活的暂时不足,以及社会关系中出现的不顺、不满和痛苦。反之,当一个人的现实物质生活很丰富而精神空虚,那无疑是将自己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人最坚韧伟大的力量也莫过于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人获得价值、尊严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精神性需求,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享受。
  
  三、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大学生的物质需求,正确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从机理上而言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反过来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离开利益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空洞的、毫无内容的,当然也是没有意义、没有效果的。因此,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目前高校校园里出现了一系列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有贫困生问题、就业难问题等。据统计,我国高校特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 -10%左右,而存在一定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更高。在西部,有的学校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高达30%。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338万人,截至 2005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 72. 6%,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增幅达20%左右,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高校必须进一步完善助学体系,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保障机制;必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为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二)重视大学生的社会需求,塑造独立个性
  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要达到合理高效的配置效果,首先就要尊重人的独立性。而我国长期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片面强调人的社会共性,忽视人的独立人格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个人的自我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对这方面有所认识,但这种片面排斥个人欲望、个人利益和个性自由的历史残留仍然很深。为了符合时代发展和实践变革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把过去那种强化组织和领导,漠视甚至扼杀个人的虚假集体主义颠倒过来,弘扬人的个性,从而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重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形成积极的心态
  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主体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实克服以往那种居高临下的观念,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以人情味和亲和力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引导他们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其次是要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从思想根源上找到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扫除各种思想障碍。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因为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只有处在和谐的心态下,才乐于接受教育。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目前,经常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诸如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身体健康问题、环境适应问题等,究其原因,几乎都与其心理方面的障碍有关。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同时,还应当根据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建立和积极心态的形成。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乏力的局面,而且可以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释放出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功能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第 167页.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 1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第 27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 18页.
  [5]《关于费尔巴哈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 85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 82页.
  [7]石培新.对当代大学生需要的探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1).
  [8]周济.贯彻中央精神扎实做好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2).
  [责任编辑:李丽娜]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住宅的小区化,社区文化的建设已不容忽视。社区图书馆已经逐渐成为社区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建设社区图书馆的必要性、途径及服务特点进行了探讨。
中医学运用其独特的辨证施治理论法则,临床审证求因,把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分述于我国历代医学文献的“水肿”、“腰痛”、“血证”、“痈”、“疖”、“疮”、“痍”等篇中。
针对实际中存在的不同形式合作联盟,研究了零售商库存合作联盟,以及制造商与零售商库存合作联盟所形成混合合作联盟的稳定性。在随机需求情况下,制造商通过自身中心仓库向多
江西省都昌县滨临鄱阳湖,国土面积2669.53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总人口78.28万,其中农业人口66.08万、14.8万户,占84.41%;耕地面积61.94万亩,人均耕地0.94亩;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44元,比
据反映,近两年来,江西省重点果业大县寻乌县的果业生产用工数量越来越大,而招工却越来越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发展果业生产的积极性。尤其是今年初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