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在职业学校化学课的教学中,只有激发起职高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肯学,才能让他们学好。大量的资料表明职高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比较感兴趣,因为职高生相对初中生、高中生而言更贴近生活。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弄清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和职高化学教材的关系,从生活中寻找适合职高生的知识点,激发职高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职高化学教学的进行。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契点
[案例1]《氧化还原反应》
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之前,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到:钢铁腐蚀、铁锅生锈、铜质水管生锈、铝质器皿擦亮后变暗、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表面会变红等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生活知识,创设情景,从这些知识点切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学生的兴趣陡然增加。
案例分析:由于情景的背景材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际,让职高的学生感到既熟悉,又奥妙无穷,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就在社会实际中,职高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学习的需要不断内化,学习的动力源源不断地产生。
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契点
[案例2]《甲烷》
2009年2月22日凌晨2时20分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4人遇难,114人住院观察、治疗。
2009年5月30日11时许,重庆市綦江县境内的重庆松藻矿务局同华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突出事故。目前已造成30人死亡77人受伤。
在学习甲烷时,可将这些新闻用于情景创设,煤矿为什么发生瓦斯爆炸?瓦斯是什么物质?煤矿的瓦斯是如何产生的?避免事故发生会有哪些措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学习甲烷的性质。
案例分析: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教材的内容也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真实的社会新闻和生活故事,创设贴近职高生的生活教学情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产生学习动机和情感需要,让他们很容易地走进化学。
从生活经验中寻找契点
[案例3]《原电池》
电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因此在学习《原电池》一课时,教师从一节干电池可使灯泡发亮开始教学,让学生自己解剖干电池,认清干电池的组成。然后利用实验器材自己设计一个电池,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学生会利用不同的材料:Cu、C、Zn、Fe交叉作电极,利用相同的材料作电池,用装置中的电解质溶液改换成非电解质溶液等完成实验,然后通过讨论,对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实质、形成条件、一般规律等有了正确的认识。
案例分析:生活离不开化学,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从职高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运用化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科技发展中寻找契点
[案例4]《烃和烃的衍生物相互转肺”的模型,及时讲解中间的细管是由聚丙烯制成,细管上有许多微小的孔,可实现O2和CO2的交换,从而代替肺的功能。此时,因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案例分析:职高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明确了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学得生动活泼,学以致用,学有新鲜感,从而容易从情感上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中。
从生产工艺中寻找契点
[案例5]《萃取和分馏》
萃取和分馏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操作,也是化学教学中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正确区分萃取和分馏,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设计了以下环节:
【情景创设】2004年10月1日起,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大豆油、花生油等食用油开始执行新的国家标准,对食用油外包装也进行了新规定,要求明确标出加工工艺、原料的原产地等。这一举措充分尊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让大家能够明白放心的买油吃油了,是件好事。
【提出问题】但是,普通消费者面对“压榨”和“浸出”等专业工艺名称往往会一头雾水,有些厂家趁机片面宣传自己使用的压榨法生产最好。那么这两种生产方法有何不同呢?
【问题解决】两种方法都要对原料预处理,处理的程序是:①清理,②剥壳、分离③破碎、轧片④蒸炒。
经过预处理的油料,其细胞大部分被破坏,油滴凝聚,可用挤压或萃取的方式把油取出。压榨法是利用高压把油挤出。
案例分析:这样的教学设计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产流程中科学技术问题的体验,初步培养了提取、筛选、加工信息的能力,结合情境材料及两种操作在具体生产中的实际过程,使职高生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利于他们理解掌握其真正内涵。
化学知识紧密联系生活
化学课堂生活化
目前化学科学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切技术领域,如,衣,你会区别羊毛和化纤吗?食,松花蛋为什么会有花纹?住,砌房子用的砖块和水泥的主要成分什么?行,橡胶轮胎为什么那么耐磨?药,胃酸过多吃什么药好呢?化学在为人类提供鲜美的食品、丰富的能源、品种繁多的材料、治疗疾病的医药,以及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只有贴近生活,接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适合学生的知识点,从生活出发,才能更好的激发职高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寻找生活知识导入化学教学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和情景,从职高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引入新课,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熟知的文学和历史素材等等。
2.探究生活,获取化学知识
记得有位学生如是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在上述[案例3]中让职高生自己剖析干电池,自己去探究干电池的组成,课后他们对干电池的结构记忆深刻,每每提起原电池,他们的印象中首先出现的就是干电池,也启迪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要尽可能多的让职高生参与到教学生活中,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在不断反复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3.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更是职高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让职高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他们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
4.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作为教师还应该注重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职高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诱导他们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发生联想。一旦所学的东西被派上“用场”,职高生求知的劲头会很大,跃跃欲试的要求会更强烈。
总之,从生活中寻找适合职高生化学教学的契点,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化学教学贴近职高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让职高生以社会生活为背景来学习化学知识,使他们了解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激发职高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努力克服学习化学的困难,真正学好化学。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契点
[案例1]《氧化还原反应》
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之前,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到:钢铁腐蚀、铁锅生锈、铜质水管生锈、铝质器皿擦亮后变暗、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表面会变红等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生活知识,创设情景,从这些知识点切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学生的兴趣陡然增加。
案例分析:由于情景的背景材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际,让职高的学生感到既熟悉,又奥妙无穷,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就在社会实际中,职高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学习的需要不断内化,学习的动力源源不断地产生。
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契点
[案例2]《甲烷》
2009年2月22日凌晨2时20分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4人遇难,114人住院观察、治疗。
2009年5月30日11时许,重庆市綦江县境内的重庆松藻矿务局同华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突出事故。目前已造成30人死亡77人受伤。
在学习甲烷时,可将这些新闻用于情景创设,煤矿为什么发生瓦斯爆炸?瓦斯是什么物质?煤矿的瓦斯是如何产生的?避免事故发生会有哪些措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学习甲烷的性质。
案例分析: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教材的内容也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真实的社会新闻和生活故事,创设贴近职高生的生活教学情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产生学习动机和情感需要,让他们很容易地走进化学。
从生活经验中寻找契点
[案例3]《原电池》
电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因此在学习《原电池》一课时,教师从一节干电池可使灯泡发亮开始教学,让学生自己解剖干电池,认清干电池的组成。然后利用实验器材自己设计一个电池,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学生会利用不同的材料:Cu、C、Zn、Fe交叉作电极,利用相同的材料作电池,用装置中的电解质溶液改换成非电解质溶液等完成实验,然后通过讨论,对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实质、形成条件、一般规律等有了正确的认识。
案例分析:生活离不开化学,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从职高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运用化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科技发展中寻找契点
[案例4]《烃和烃的衍生物相互转肺”的模型,及时讲解中间的细管是由聚丙烯制成,细管上有许多微小的孔,可实现O2和CO2的交换,从而代替肺的功能。此时,因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案例分析:职高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明确了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学得生动活泼,学以致用,学有新鲜感,从而容易从情感上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中。
从生产工艺中寻找契点
[案例5]《萃取和分馏》
萃取和分馏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操作,也是化学教学中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正确区分萃取和分馏,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设计了以下环节:
【情景创设】2004年10月1日起,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大豆油、花生油等食用油开始执行新的国家标准,对食用油外包装也进行了新规定,要求明确标出加工工艺、原料的原产地等。这一举措充分尊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让大家能够明白放心的买油吃油了,是件好事。
【提出问题】但是,普通消费者面对“压榨”和“浸出”等专业工艺名称往往会一头雾水,有些厂家趁机片面宣传自己使用的压榨法生产最好。那么这两种生产方法有何不同呢?
【问题解决】两种方法都要对原料预处理,处理的程序是:①清理,②剥壳、分离③破碎、轧片④蒸炒。
经过预处理的油料,其细胞大部分被破坏,油滴凝聚,可用挤压或萃取的方式把油取出。压榨法是利用高压把油挤出。
案例分析:这样的教学设计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产流程中科学技术问题的体验,初步培养了提取、筛选、加工信息的能力,结合情境材料及两种操作在具体生产中的实际过程,使职高生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利于他们理解掌握其真正内涵。
化学知识紧密联系生活
化学课堂生活化
目前化学科学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切技术领域,如,衣,你会区别羊毛和化纤吗?食,松花蛋为什么会有花纹?住,砌房子用的砖块和水泥的主要成分什么?行,橡胶轮胎为什么那么耐磨?药,胃酸过多吃什么药好呢?化学在为人类提供鲜美的食品、丰富的能源、品种繁多的材料、治疗疾病的医药,以及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只有贴近生活,接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适合学生的知识点,从生活出发,才能更好的激发职高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寻找生活知识导入化学教学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和情景,从职高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引入新课,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熟知的文学和历史素材等等。
2.探究生活,获取化学知识
记得有位学生如是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在上述[案例3]中让职高生自己剖析干电池,自己去探究干电池的组成,课后他们对干电池的结构记忆深刻,每每提起原电池,他们的印象中首先出现的就是干电池,也启迪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要尽可能多的让职高生参与到教学生活中,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在不断反复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3.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更是职高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让职高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他们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
4.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作为教师还应该注重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职高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诱导他们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发生联想。一旦所学的东西被派上“用场”,职高生求知的劲头会很大,跃跃欲试的要求会更强烈。
总之,从生活中寻找适合职高生化学教学的契点,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化学教学贴近职高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让职高生以社会生活为背景来学习化学知识,使他们了解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激发职高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努力克服学习化学的困难,真正学好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