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潘多拉魔盒”里有什么(三)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fangji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跟踪了一个企业的绩效管理项目从开始到失败的全过程。当项目两年后被放弃时,我询问管理者们:“如果绩效考核能够在不增加部门工作负担的基础上,客观反映被考核者贡献,您是否会坚持推行?”这其实是假设有一个无比精确的低成本绩效管理系统,但居然有70%以上的管理者仍选择放弃绩效管理。而且,他们绝大多数都具备极强的领导力!
  为何绩效管理如此凶险?
  能得到什么?
  绩效管理的拥护者认为,有效的绩效管理对于组织是有利的。而组织的蛋糕做大后,管理者也将获得相应的回报。但问题在于,组织的蛋糕与管理者个人相关吗?
  在国有企业,顶层的经理人缺乏剩余索取权。经理人的“企业家才能”,从来就没有获得认可,企业的收益提升与自己关联不大。你有垄断资源,无市场竞争,何以说你的能力体现?
  经理人因此成为一个行政职位,这一分配模式自然也传递到了经理人以下每一级的管理者。如此一来,组织内的管理者还有什么心思推动绩效管理?
  在民营企业,情况就好了吗?要知道,民营企业老板是“不见兔子不撒鹰”,还有许多“见了兔子也不撒鹰”。民企老板往往愿意给承诺,但事成之后,又往往怀疑“其实你也没做多少事,还是我的平台好”。
  别提绩效责任书,那东西没用,关键还是老板一句话。中国是缺乏契约精神的社会,老板对于经理人贡献的判定遵循事后的自由心证。而一旦进入自由心证,“自我服务偏见”效应明显,即老板在处理信息时,会刻意放大有利于自己的部分(自身贡献),而忽略不利于自己的部分(经理人贡献)。好比夫妻吵架时,都觉得自己对家庭的贡献更大。主动权在老板手中,谁能保障经理人的合理回报?
  如此一来,对于管理者来说,推行绩效管理的好处就仅仅在于体现自己的执行力。于是,作戏、敷衍自然信手拈来。
  将失去什么?
  假设有一套不用在管理上投入成本的完美绩效管理系统,对于管理者来说,还有什么损失吗?依然有!
  推行绩效管理会压迫管理者的权力空间。尽管管理者们竭力表现对于权力的超脱态度,例如“权力代表责任和压力”,但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权力的吸引力依然可人,对于失去分享组织蛋糕机会的管理者来说,权力是最大的安慰。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管理者均表示出对于失去权力的忧虑。而有了绩效管理,做什么决策得基于这个记分牌,员工“没有那么好管了”。有趣的是,他们竭力证明自己保留私权必要性的典型理由是:“绩效管理不可能穷尽员工所有的表现,我需要保留灵活的决策权。”
  推行绩效管理会破坏平均主义的氛围。一个看似合理的设想是:假设组织里有10个人,其绩效呈均匀分布,那么绩效管理显然会使5人获益,5人受损,由此,推行绩效管理自然是一半人支持,一半人反对。
  但事实并非如此。当企业内推行绩效管理时,利益受损的员工会发起质疑,得益的员工会保持沉默。一位员工表示了尴尬:“都是十几年的同事,他说绩效管理弄得内部鸡犬不宁,没有了以前的和谐,我能说什么?”中国“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文化预设了员工的心理期待,一旦回归按劳分配,受损的、得利的,所有人都会觉得不适应。
  而当管理者失去员工的支持,他们会失去什么?
  一是在工作中不配合。不成熟的管理体系需要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隐性契约”,即员工应该认可管理者,真心愿意去做。否则,员工极有可能阳奉阴违。这在员工拥有超强议价能力的国企尤其如此。
  二是在组织中散布对于管理者的负面评价。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绩效度量证实自己的能力,“人心所向”和“群众意见”成了重要指标,此时,是人都知道应该怎么选!
  三是某些组织错误地使用360度测评作为评价管理者的手段(尤其是国企)之一,使得员工拥有了对于管理者的裁判权。此时,管理者就更不敢坚持“得罪人”的绩效管理。
  不划算的“生意”?
  对于管理者个人来说,绩效管理可能是个不划算的“生意”。
  一方面,是管理者的短期决策倾向。对于国企来说,经营业绩不能决定其任期,组织上的一纸调令就有可能让经理人一切从头开始。既然如此,何必要冒险推动绩效管理?对于民企,老板们更重视的是显化的财务、市场,经理人没有把握绩效管理能够立竿见影,甚至还有种种质疑,他们真的有耐心做这种夯实内部管理基础的努力吗?老板都不推,经理人凭什么推?
  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的“蝇附马尾”。国有企业拥有无限有利的发展环境,而抢滩成功的民营企业占据滩头,业绩增长似乎理所当然。既然如此,何必去推动风险极大的绩效管理?即使成功推行,经理人尚且不能把业绩的增长归功于自己,也就是既不是自然增长,又不是更多依赖于企业的平台,但又怎么能把业绩的增长归功于自己推行的绩效管理呢?
  绩效管理实在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一旦被打开,必然无限释放管理者人性中的“自利”。而“自利”遭遇中国企业制度和文化现实,这才是绩效管理在管理者手中搁浅的根源。
  责任编辑:庄文静
其他文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的解读是:国家第一次以一种委婉而机智的口吻宣布了计划经济的死讯,并且承认市场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是“求稳”,一直都保守刻板,推崇循规蹈矩而否定与众不同。在家听父母话,上学听老师话,上班听领导话,要无私奉献,还要学职场厚黑学;大学生一毕业都想当公务员、进大公司。这样的价值观必须改变,所以说,“创业创新”是一场群众启蒙运动。  创业者是有强大
《历阳典录补编》为清代学者陈廷桂纂辑的资料汇编类地方志书,其中囊括了大量关于和州的历史、地理、文学、人物等信息,对和州地方文献的保存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历阳典
以刺槐花酶解液和鲜牛奶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分别对刺槐花发酵乳饮料的配方及复配稳定剂的组合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刺槐花酶解液15%,牛乳45%,接种量2.5%,发酵时间5h时,
3月份,新华社报道了两则引人深思的谣言引发的事件。  一则是,3月14日成都春熙路有人喊“听说砍人了”,群众纷纷从商场中四散奔离,但未看到任何砍人场面和伤者,不少商家不得不关门歇业。经新华社记者与成都警方核实,这是不实信息,并没有发生任何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  不巧的是,次日,新华社又报道了一起事故:3月15日上午8时30分许,广州沙河大街某服装城的保安员抓获一名小偷,该小偷突然大喊一句:“有人砍
提出一种基于两次DCT变换的数字水印策略,该方法在对图像先进行一次整体DCT变换后,对变换后的局部中低频DCT系数矩阵再做一次DCT变换,将水印信息隐藏在第二次DCT变换后的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