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如何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种种激励理论,主要有:双因素理论,认为工资、职务保障、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人事关系等属于保健因素,而工作本身及其发展前途、成就、得到赏识、赋予责任等从属于激励因素;ERG理论,认为生存(Exsistence)、关系(Relatedness)、成长(Growth)这三个层次需要中任何一个的缺少,不仅会促使人们去追求该层次的需求,也会促使人们转而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还会使人转而更多的追求低一层次的需要;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有两类:一类是高成就需要者;另一类则不是.高成就需要者是企业迅速崛起、发展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宝贵资源;强化理论,主张通过“正强化”(奖金、赞赏、提升等)吸引职工在类似条件下重复产生某一行为,通过“负强化”即预先告之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来避免该行为;期望理论,认为推动人们去实现目标的力量,是两个变量(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公平理论,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起到激励作用.上述激励理论不仅是一种理论观点和体系,而且有着极大的实践价值.本文试就激励理论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