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控制要点与质量控制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zhichao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城市建设也有了高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土地的紧张,所以现代建筑要求充分地发挥土地的利用率。现在城市建筑发展的进程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见。但是,高层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具有资金的投入大,施工作业面较狭窄,工期较长的特点,由于这些特点,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就是一个挑战。高层建筑施工要点的质量控制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阐释了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进而对提高质量控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高层建筑施工的顺利运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前言:随着经济的增长,国家建设力度加大,城市高楼林立,土地资源也越来越紧着,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层建筑成为了未来建筑的主要走向。但是,高层建筑虽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施工问题却是比较耗费人力物力的,影响因素多,施工过程繁琐,安全性较一般楼房低,这些都是高层建筑施工过程带来的问题,气候等原因甚至会导致混凝土的离散性加大等严重麻烦,这样会致使建筑的强度不合格,无法继续施工。所以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有很多的技术控制要点和质量控制需要注意。
  一、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要点
  (一)高层建筑基桩施工技术要点
  灌注桩和预制桩是高层建筑的基桩的两种形式。灌注桩是人工来挖孔或者钻孔机打孔之后,将钢筋笼放入其中,在钢筋笼放置妥当之后灌入混凝土。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在挖空之前分析土层表面,桩孔壁的混凝土的状态需要及时注意到,当成孔时需要进一步检查。如果使用机械设备挖孔就需要注意排水和泥浆的设置。预制桩可以分成两种,混凝土桩和钢桩,需要在一定的合理场地中用设计好的图纸和设计规范来将基桩提前预制成功,在用打桩机将基桩放到设计好的标高之内。沉桩的方式中有很多条路径,现前一般国内会选择锤击打入法以及水冲桩法和振动沉桩法。在沉桩过程中需要对土质等进行准确的检测,敞口桩要采取内部注水以及喷射水方式来施工,混凝土桩或者是H型的钢桩就需要适当的采用外部施工喷水来进行沉桩环节[1]。
  (二)高层建筑钢筋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高层建筑的核心墙是在施工中非常重视的一个建设环节,为了增强其稳固性需要在核心墙中加入钢结构设置,钢结构的高度和数量都有严格的限制,必须达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稳固性。钢结构的施工也有要点,主要是焊接技术的严格,尤其是在冬季施工,对钢结构的施工更是要进行详细周到的计划,温度对于钢结构的影响不能被忽略,要确保焊接缝等没有问题,达到技术的标准。
  • 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混凝土的施工技术非常被人们所重视,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的质量,建筑质量就是竣工之后的使用质量,所以混凝土施工的合格是建筑合格的极大因素。尤其是在高层的建筑过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更加要被注意,对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要格外严格。其中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在混凝土的合理配置过程中要经过专业的计算和精准的实验来证实,在确定无误之后再按照配比数据进行配置;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很多问题,在根据数据来配置好水泥、砂石、粉煤灰之后要在搅拌机械中按照科学的时间来进行搅拌;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过程中泵送技术要十分的注意,在泵送的整个过程中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2]。
  二、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一)做好高层建筑的“三线控制”
  所谓三线控制就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的垂直度的控制、应用激光铅垂仪对过程中的垂直度进行控制、用钢尺卷和经纬仪进行轴线的矫正。其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高层建筑的垂直度控制。垂直度的控制事关重大,是建筑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建筑质量的重要基础,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就更加重要。为了控制好建筑的垂直度,需要按照高层的柱网的分布来设计,在测量之前先确定大楼的边角柱的位置,安装角柱模的同时需要沿着驻外层弹出厚度的线,确定立柱的垂直度的时候采用吊线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求非常的严格,垂直度需要达到100%,当已经确定的时候就需要对准模板的外边线加固支撑,待到四角柱拆模时候就要以四柱为基线来控制正面的平整度以及垂直度。第二部就是激光铅垂仪来控制垂直,在这个过程中要选好位置控制点,最好是选择四个,对于轴线的控制应该注意轴线传递,众所周知在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脚手架与施工层是必须同步向上进行的,这样极容易就是导致一些外围的基准点无法得到准确的引测,所以在2层以上的楼面的施工的过程中就需要以一层楼面的基准,之后在在每一层楼面上都设置好方洞,然后引测下层楼面的控制点。在这些步骤都结束之后就需要轴线的矫正环节了,用钢卷尺和经纬仪就可以了[3]。
  • 混凝土强度的控制

  混凝土在高层建筑中的重要性和技术要点上文已经说明。但是强度的控制还有许多需要说明的地方,在混凝土的配比选定时除了上文提到的要计算和实验之外最好要根据临近市场的原材料进行不同的配比,以保证的施工的过程中有的产品断货的时候可以及时调整。在实验的过程中,水泥和沙子的配比要进行精细的调整,原料严格的控制,防止在高层建筑的应用中出现砂石的等级配备不良。高层建筑中的混凝土的输送采用泵送,这是工程学对于高层建筑输送不便的一个突破,但是即便这样,也不能就确保混凝土的强度,所以一定要加强施工力度,严格的反对不科学的操作和不规范的管理,另外,高层建筑的后期养护工作是不可或缺的[4]。
  • 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控制

  成功的施工是以安全竣工与合格被验收为终极目的的。高层建筑的危险系数高,这危险包括工人工作中有难度的施工过程和要求过于高的技术,所以,对于安全的重视是不可忽略的。基坑支护的安全管理是高层建筑安全的第一步,在基坑的挖掘之前就要根据已经勘探到的土质具体情况、环境特点等来确定支护方案,避免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损失和危险的出现。脚手架和防护的安全控制是建筑施工中必须注意的,高层建筑的脚手架要在充分的计算后来设计,并且编著脚手架要根据施工的具体工艺来进一步完善。施工模板工程也是高层建筑施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施工方案中模板的设计、制作、安装、拆除等都列入在内,可见模板工程的重要性,在模板的制作过程中混凝土的情况要考虑在内,措施要具有实用性、季节性,并且根据严格的计算比例,准确的绘出图纸。模板的拆除中要按照正确的步骤,先支后拆,非承重秉的部分先拆除,拆除的过程中既要保护成品,又要保护工人安全,所以拆除的过程中要有专门的监护人。
  总结:总而言之,在如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城市建设每天都在进行着,城市里的高层楼房的数目正在以惊人速度增长着,这是人类的进步的体现,是中国城市建设的过程。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建筑施工人员洒下了辛勤汗水,想要这汗水有意义,那就是让每一栋建筑都是在责任心中建设起来的。高层建筑施工难度之大、技术之繁琐有目共睹,所以,要每一栋耸入云霄的高层建筑都让民众使用得放心就要全面加强施工质量和责任心,在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不断提升与技术的不断更新中使高层建筑前景越來越美好。
  参考文献:
  [1]潘晔.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控制要点与质量控制[J].低碳世界,2014,9(03):183-184.
  [2]李雪华.浅析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5(09):148-150.
  [3]蔡彬.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J].技术与市场,2014,3(12):258-260.
  [4]郑建国,潘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0,3(08):353-360.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转型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变迁,农村环境污染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当前农村地
一名成功的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而且要有不畏艰难、不断改进自新、乐于奉献自我的精神.目前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不仅对劳动者的数量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劳动者的素质
摘要:在民用建筑工程中,通风与空调系统安装工程是一个分部工程,组合式空调机组安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项工程,认真做好组合式空调机组安装工程只有遵循相关规范标准,抓好工序质量,维护好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才能有效地保证通风空调系统使用功能,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组合式空调机组;安装  为满足生活和生产对室内空气环境的需求,通风与空调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工业、公用及民用建筑工程之中。通风,就是采用自然
信息化转型构想数字信息将由档案的复制、保存、传输的手段逐渐演变成为档案的实体。档案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存在于光盘中、计算机网络中和信息高速公路。我 Digital Transfor
一、电子政务建设中档案信息资源作用的探索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主要作用是开发重要信息资源,以满足社会对政务信息 First, the e-government construction in the
继2010年首届纤研日本时尚展成功落幕上海国际纺织服装展览会后,日本潮流品牌规模进军中国市场的重大举措,引起了欧、美、韩等地时尚产业界的强烈关注9月21-23日,在2011(秋季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在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策
武术谚语是古今拳家对于武术道德、技艺、功能等方面规律的高度概括,经长期实践、传诵逐渐丰富起来.武谚语言简洁,寓意深刻,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与其语言特点和巧妙运用各种修
虽然中国和印度的高等教育均历史悠久,但由于历史、国情、体制等有所不同,两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呈现出不同轨迹.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在高等教育